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瑾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其中记录孔子的108项言行,共360句,1080个字,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成,分成五个部分,具体举出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到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启蒙养心,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话时特别提到:要读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论坛》2013,(12):62-6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共360句、1080字。除总叙外,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7个章节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孩子,一是指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涵养德行的优秀读物,也是儒家文化的根基之作。  相似文献   

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看到这几句话,大家一定觉得很熟悉。不错,这几句节选自我们每天都在读的《弟子规》中。 我读过《三字经》、《干字文》和《弟子规》,觉得最好理解、最精炼的就是《弟子规》了。 《弟子规》的总序概括了《弟子规》中所有的内容,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  相似文献   

4.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叙,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钱文忠教授说:如今的孩子获取  相似文献   

5.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叙,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  相似文献   

6.
邹玲 《教师》2013,(16):115-116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本文重点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我班孩子学习《弟子规》的点滴改变。  相似文献   

7.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全文共有360句,由1080个字组成,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姐妹、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吉兴 《职业技术》2007,(5):51-51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相似文献   

9.
《弟子规》一书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讲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在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本书原作者李毓(yù)秀(1662~1722)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为《弟子规》。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孔子逝世前七日曾对子贡说过的话,其末一句为:“予始殷人也”。然此句中之“始”字,其它许多版本则作“殆”。究竟是“始”还是“殆”?事关该句的释读,应考证清楚。1、版本考证。校点本《史记》对该字并无校勘说明,据查可知其袭所钞清同治年间的金陵局版本而无所校勘。局本乃据明末晋汲古阁本刻印。而阁本所刊之书不据所藏宋元旧木,“校对草率,错误甚多”,因此说,校点本的祖本非尽善之本。与上述版本不同的许多版本此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为政》篇中的“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的训释自汉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出现了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一说认为“其”字指代父母,此句应训为“儿女只担忧父母之疾”;一说认为“其”字指代儿女,此句应训为“父母只担忧儿女之疾”。前一说不符合先秦古文的语法规则,亦不符合孔子的孝道思想,而后一说才是此段话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篇中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该文从《弟子规》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研析了弟子规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前句无疑义。后句文意很明白:很少再有人像《诗经》那样创作了。问题是“抽绪”一词务必训明训确。牟注训“抽”为延引,“绪”指余绪,“指继续写作”;周注“抽绪”为“抽出余绪,指继承”;赵译作“继续写作那样的诗”。训释都不够清晰。“抽”本训为拔,引出。植物发芽也叫“抽”,如《文选》束皙《补亡诗》“木以秋零,草以春抽”即为例,指生发;此处言某种诗体,自应引申训作继续、延续。牟注“延引”是对的,只是未说明来由。“绪”,本训指丝的端头,周训“余绪”即据此。《说文》段注云:“抽丝者,得绪则可引。”这个  相似文献   

14.
《开蒙要训》,是我国古代儿童课本之一,为六朝马仁寿撰写。此书宋代于中原佚亡,幸敦煌藏经洞保存有27个写卷,其中完整的有两个写卷。全书350句、175韵、凡1400字,“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和《千字文》一样,是儿童开蒙识字兼及教育的教科书;同时,《开蒙要训》还具有敦煌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诗·关睢》“寤寐思服”一句作何训释,前人意见不一,如: 毛亨:“服,思之也。” 郑玄:“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乎?” 孔颖达:“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 朱熹:“服,犹怀也。” 朱骏声:《诗·关睢》‘寤寐思服’,传‘思之也’。愚按:‘伏而思之也’。” 郑玄不同意毛享的训释,本《尔雅·释诂》文训服为事。服训事,思服则是“思事”或“思职事”,郑却说成“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增字为训,辗转迂曲,龃龉不通。孔颖达本王肃之训(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17.
学会感恩     
近读《弟子规》,感慨万千。 《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全文虽只有300多句,1000余字,却是从儒家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是儒家文化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  相似文献   

18.
《弟子规》是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矩和准则,它和《三字经》、《神童诗》一样,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孔孟之道的“童蒙读物”。《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山西绛州人,生活于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据《绛州志》记载,李毓秀是一个“守师说不敢变”的腐儒,候选县丞。他生活的时代,是清王朝在所谓“盛世”的表面繁荣下危机四伏、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时代,是产生了进步思想家曹  相似文献   

19.
《弟子规》出笼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本浸透孔孟毒素的“启蒙教科书”。作者李毓秀采用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易记易背的顺口溜形式,把反动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具体化、通俗化,用以培养地主阶级的接班人,毒害广大青少年和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20.
《史记》并非训治学专著,但具有很高的训估价值,对我国传统的训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通古今之异言是训治学的主要内容。陈遇《东塾读书记》:“伤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在先秦时代,《诗》、《书》等六经是土大夫的普通读物,不必多加训解。孟何引用《诗》、《书),只是偶然对个别的古字古语加了解释,如“沿水者,洪水也”;“畜君者,好君好/苟况弓【《诗、《书》,只是附上“此之谓也”一句,用以证明自己的理论。《左传》、《国语》引用《诗经》,是出于“赋诗言志”的外交需要,从不在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