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原始的军事民主制传统、封君封臣契约关系、基督教神权政治的影响,加上约翰王的横征暴敛,《大宪章》在1215年产生。《大宪章》保护了教俗贵族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规定了公正的法庭审判原则,保护了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自由。它还具体规定了城市特权、商人通商权利、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大宪章》为"王在法下""王在议会"商人和商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议会同王权斗争的法律武器,为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动力。  相似文献   

2.
安茹王权的扩张和征战引起英国贵族的强烈不满,他们在1215年发起大规模权利斗争,制定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份宪法性文件——《大宪章》,有力地制约了安茹王权。《大宪章》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主体权利的规定,对议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渐进的制度创新——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从《大宪章》、英国议会到《权利法案》《大宪章》:又称《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封建专制时期(通常指都铎王朝时期,即1485-1603)宪法性文件之一。13世纪初英王约翰因违反习惯法,被迫在贵族事先拟好的《大宪章》上签字画押。规定了任何赋税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收,该文献成为议会拥有征税权的法律依据。其实质精神是贵族、骑士和市民各阶级联合政治行动,把王权置于封建习惯法的约束之下。它虽然规定的仅是封建阶  相似文献   

4.
《大宪章》:又称《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封建专制时期(通常指都铎王朝时期,即1485-1603)宪法性文件之一。13世纪初英王约翰因违反习惯法,被迫在贵族事先拟好的《大宪章》上签字画押。规定了任何赋税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收,  相似文献   

5.
教学资料     
《大宪章》——“英国自由的奠基石”《大宪章》穴MagnaChart雪,俗称自由大宪章,是1215年英格兰的国王和贵族之间的一个协议。八百年来,英国国王与诸侯贵族们的关系是:国王把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分赐给贵族,贵族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税;国王策划战争,贵族提供人和钱,进行大战或征重税以前国王必须和贵族商量。13世纪初,英格兰国王约翰在对法兰西的长期征战中失利。1204年输掉在法兰西北部的土地诺曼底和安茹。为夺回这两块土地,英王要和法王菲力普二世决战,为此征税征兵,使诸侯贵族的负担加重。1215年贵族起兵占领伦敦,和英王谈判,6月15日,在离…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材料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英国制度创新的过程和具体知识点——《大宪章》、《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明晰英国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主线:由无限王权到有限王权——由国王主权到议会主权。  相似文献   

7.
《约翰王》应当受到重视.从创作时间上看,它属于莎士比亚的成熟历史剧创作时期创作的作品.该剧具有莎士比亚的成熟历史剧的那些特点:情节生动,主旨深刻,人物性格鲜明,剧中的庶子腓力普形象具有独特的狂欢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戏剧《王德明》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无论是《王德明》文本还是黄佐临导演的《乱世英雄》演出都体现与《麦克白》的互文性.《王德明》与《乱世英雄》在解构了莎氏悲剧《麦克白》中蕴涵的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本土化形式的莎剧,其中既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平面移入,又形成了权力、阴谋、野心、鲜血等社会批判的变体.二者在故事安排上多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模式,冲突的发展都指向了矛盾的最后解决;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显现出诸多互文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1352年叛逆法令》于爱德华三世在位第25年颁布,在英格兰叛逆法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其中的大部分条款在今天依然有效。该法令设计精巧,一方面通过明确叛逆罪名、叛逆行为、处罚方式以及创制方式等,限制国王和王室法官在解释叛逆案例和叛逆罪问题上的自由度,使得他们在叛逆罪领域的行为受到制定法的约束,保障贵族与平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则舍弃"王位"观念,将叛逆罪的指向确立为"对国王的叛逆",巩固国王的"主权者"身份。但从长远来看,该法令并不能对王权形成有效的制约,所谓制约也只是国王对平民院与贵族院做出的姿态,而对王权的维护才是该法令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0.
悲剧往往体现着作者对现实更深刻的认识。被公认为"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思想集大成者的代表作之一。而在它所折射的灿烂文学光芒的阴影下,则是体现出来的作者依附于权贵,取悦于王权,为王室服务的权贵思想倾向。本文就这一思想的体现及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旨在更加全面了解莎士比亚的思想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推崇一见钟情的爱情模式。在剧作中,主人公往往一看到对方就会萌生爱慕之情,然后克服各种各样的障碍,最终获得幸福。他们坚贞不渝地追求纯洁的爱情,并为之奋斗。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我们处处能寻到这种爱情模式的踪影。如在《驯悍记》中,鲁禅希欧与毕安卡一见钟情。在《爱的徒劳》中,腓迪南国王等刚出场时看似独立不羁,鄙弃爱情。但是,当法国公主刚一出现,他们便陷入了情网,成为爱神的俘虏。在《威尼斯商人》中,身无分文的贵族青年巴萨尼奥与富家嗣女鲍西娅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2.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收藏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运用互文性理论来审视《收藏家》是对文本的传统解读方式的突破,从《收藏家》对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引用和对英国荒岛文学的戏仿以及与广义互文本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文本的意义来源于它与互文本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1839年兴起的宪章运动让英国社会产生对当时状况的普遍担忧,卡莱尔称其为"英格兰的状况问题"。具体而言是触目惊心的底层贫困问题,社会两极分化造成阶级对立,英国社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爆发一场法国式的革命。迪斯累利创作于1845年的小说《西比尔》就对"英格兰的状况问题"进行了生动展现和深刻剖析,不仅成功引起公众的关注,还引导公众的认识。本文考察了《西比尔》创作的背景、材料、情节人物以及读者效应,还原小说所处的历史语境,探究迪斯累利对问题所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全世界被公认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都对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创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莎士比亚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之一。 通常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以悲剧成就最高。而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佩斯》——中,《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一向被评论家认为是莎氏最重要的作品。别林斯基称莎氏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特》则是莎氏“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哈姆莱特》一剧的基本情节取材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  相似文献   

15.
《国朝典汇》继承了《宪章类编》的典制体形式,但在结构和内容上对《宪章类编》进行了充实和改造,形成了以典制体为主体,兼具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等特色的独特体例。它不仅仅是对《宪章类编》的补辑,而是对《宪章类编》进一步发展创新的结果。其结构更加条理、明快,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史料来源更加广泛、信实,语言表述更加简洁、准确,是一部系统反映有明一代典制及其发展沿革的巨著。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是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歌颂友谊和爱情的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对《圣经》和基督教作出了自己的诠释。目前国内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基督教和《圣经》的研究是还相当欠缺,本文拟从十四行诗的创作内容和艺术形式两大方面,以《圣经》文化为视角来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7.
前人已证明,"元年春王正月"并不是《春秋》所独有的记载体例。那么,为何史官要在开篇和每位国君即位时都要反复写该句?《春秋》学家们从"元年春王正月"衍生出的各种"大义"的文化逻辑是什么呢?从神话历史视域剖析,"元年春王正月"将国君即位时间、物候时间、神圣时间三者相重叠,其神话叙事模式潜在地将宇宙和王权统治隐喻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周而复始的过程,它包含了"天-地-神-人"的互动可能,从而为后人阐释出"正"和"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文本逻辑。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大雅》与《小雅》,既是当时广为传诵的文学作品,又是可以被之管弦的乐歌。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来看,《大雅》与《小雅》都有各自的实用功能。《大雅》用于大飨,是周王举行一些仪式时使用的各种乐歌,同时作为乐教范本,被较多地征引;《小雅》主要是贵族举行仪式时使用的乐歌.不但被广泛地征引,同时也在各种场合被人们赋诵。  相似文献   

19.
在《尤利乌斯·凯撒》中,平民以不同于贵族的方式积极介入罗马政治。首先,平民作为戏谑的表达者来回应政治事件和贵族的质疑;其次,平民以占卜术等方式介入政变,作为被否定的一方,他们与统治者凯撒相互堕落;最后,面对政治上的危机,平民成功占据评判者的地位,他们既是法官,也是执行者,其结果是平民无序的暴乱带来了共和国的倒塌。由于重精神和理性、轻感官和意志的传统,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莎士比亚对平民的刻画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裘力斯.凯撒》是一部倾注现实思考、充满政治意蕴的罗马历史悲剧。援引新历史主义批评策略,双向探索剧本之外的社会存在和剧本之中的政治状况,其中包含对民众的策略、对贵族的抑制及对君王的规范三方面研究,可重新勾绘莎士比亚心目中的理想国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