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者大都将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等出土文献中"是〓"释为"是是",也有学者将"是〓"释为"是謂"。"是〓"释为"是谓",其理据缺乏相应资料做观点支撑,不符合重文号的使用条件,且违背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出土文献中"是〓"应释为"是是"。  相似文献   

2.
“是”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由它所构成的句型也很多。本文以2009年第7期《小说月报》为例,分析副词修饰“是”以及副词连用修饰“是”的语言现象,指出“是”字句中“是”的性质及作用。  相似文献   

3.
表扬和批评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在社会提倡赏识教育、微笑教育,于是我们看到老师在课堂上送给学生几百顶高帽子,给学生打几百分。表扬学生没有什么错,但是不恰当的表扬也会弄巧成拙,让学生受了表扬的伤。你的表扬伤害了学生吗?我们的教育不能忽视了批评,甚至没有了批评。表扬是爱,批评同样也饱含着对学生的爱。因此,合理地使用表扬和批评是教育教学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对本体的追问是“人”与生俱来的。从“人”对“天”、“上帝”、“诸神”的膜拜,到对“始基”、“逻各斯”、“理念”、“道”、“理”等的探求,再到对“存在(是)”的贞认,标志着“人”对本体的认识的进步。“人”对本体的认识是由对“是者”的探求而深入到对“是”的贞认的,这也是“人”自科学意识苏醒之后哲学意识的苏醒。“是”显现于“是者”,对“是”的把握是“总有一天会死”的“人”。在持守“思”与“是”同一的境域中,“人”能通过“思”实现对“是”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看见了一只鸟。是一只鸟,但不是一只普通的鸟。因为这只鸟不是白的。我生活的世界中什么都是白的:我的手,我的脸,我的房子,我的头发。连天都是白的,大海也是白的。不管我走到哪儿,我所看到的东西全都是白的。所以当我看到那只鸟时,就觉得很奇怪。它乘着风飘着,谁也不管。我呢,我就坐下,坐在白色的草  相似文献   

6.
判断句是汉语重要的句式之一,历来受到关注,尤其对系词“是”的研究,更是关注的焦点。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汉语判断句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在系词“是”产生的时间、来源以及对“是是”句的认定问题上还存在分歧,因此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同一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在理论上对我们的思维过程提出了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对我们的语言表达给予了指导。"白马非马"尽管发生在战国时期,但是它论证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常识不符,所以运用同一律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使人们不仅能识别他人在语言表达中的陷阱,也在使用语言时更加谨慎,而且对我们的语言表达也给予了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的形而上学一科学史上,“逻各斯”(logos)一词的原初意义本只是言、说(“它是”)。“它(是)”隔开了主、客;主体于客体之思、言、问即始于此。作为理性之源,“思‘它是’”不断展开、实现着自身:“它”(首先)是——它自身,可“它”又不(止)是它——“它”(还)是——(别的)什么,这样就流溢、生成了理性整个的原则系统。“它是”之思本身虽无从可证,但却是人理性的宿命、无可脱逃的怪圈。  相似文献   

9.
思念     
乔文艳 《山东教育》2010,(10):60-60
<正>酷暑难当,又是一个辗转反侧的夜。不过在印象里,小时候的夏天要比这炎热得多了,我确信这是心理作用,大概长大后遭受的苦楚多了,这点点的闷热也便算不得什么了。  相似文献   

10.
在湖北郧西方言中,"也是"与"真是"句式都可用来表达不满、抱怨的情感,只是这两种句式在使用人群、地域和表达情感的程度上略有不同,有时还可以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也真是"句式来表达不满、抱怨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中讨论的be和being是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和最基本概念,反映了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be可以翻译为"是"有"在"存在"。考虑日常语言时,be可以翻译为"是"有"存在",在讨论西方哲学时,以"是"来翻译。"是"既可以反映出"be"的系词用法,又可以反映出作为名词的"法则"的含义,也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是相对令人满意的翻译,与"be"是最接近的。由于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所以,无论是being还是be,都可以译作"是"。这样翻译有利于看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联系,更能准确反映西方哲学的文本精神。哲学对be的思考是基于日常语言中的be,表达了日常语言中be的主要含义,即系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语言是一种工具,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它、使用它。这只是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的一种认识,从语言和“说话人”的关系上看,语言是个“多媒体”———既可作为工具,同时也是心智能力的一种反映。比如,同样发出声音,同样要表达一种意思,同样说一个长度相等的句子,为什么有的人会“妙语连珠”,而有的人却“辞不达意”?这就是心智能力的差异。有人不一定同意这个观点。他们举例,不是有的人不善言辞,可照样成为作家、科学家吗?你能说他们心智不优吗?其实,这些人固然很优秀,但问题是,如果他们抓住了幼儿期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句式结构,并且结合系词“是”的产生时代,认为“树鸣星陨,是自然之变也”中的“是”应该是个指示代词,而非系词。同时在众多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更倾向于冯胜利的观点,认为“是”的演变是由于指代功能的弱化导致了主谓之间“停顿”形式的逐渐消失。最后,越来越多的副词先后出现在弱化了的“是”之后,停顿终于让位给了“是”,“是”由此而变为系词。  相似文献   

14.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李秀林 《集宁师专学报》2002,24(3):25-26,43
“是”字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使用的频率很高,这样使得“是”字句在语言中也比较突出,对“是”字句的探讨与认识,为我们进一步学好语言,准确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全面认识,准确把握现代汉语中的“是”字句。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据称是卡尔·雅斯贝尔斯说的,虽然寻遍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论述的结集《什么是教育》都找不到这句话的影子,但用它来概述其教育思想倒也十分熨帖。卡尔·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杰出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教育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衡山方言中“是咯”可用在句中,也可用在句末。在句中,“是咯+V”作为焦点标记,用来强调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是咯+V”可作谓语、补语,少数作状语。句末的“是咯”是语气词,可用在祈使句和陈述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听见我自己的名字就高兴,我不是孩子,究竟是什么呢,我一遍又一遍地将它重复;我站在一边去听——那声音决不会让我厌恶。对你来说,你的名字也一样;难道你曾经认为在你的名字的声音中,除了两三种读法,就什么也没有了吗?【推荐者说】惠特曼(1819—1892),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民主诗人,他的《草叶集》被公认为世界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他气势磅礴地歌颂民主和自由、劳动和爱情,强烈抗议奴役与压迫,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9.
人的神是由经历铸成的,是过去的喜悦、苦悯的总和。时间的流逝,总在人的心上留下印迹,也更在人的身体上留下笔画。过去的时光累积成了如今的形与神,而形,则为神最好的表达。这或许不需要一个统一的表达,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工身上,他们矮小的形,就是他们高大的神的表达。向内弯曲的,驮着的背,弯形的脊椎,黝黑的  相似文献   

20.
颜丽萍 《课外阅读》2011,(4):251-251
教育,这个词,“育”是灵魂。任何一项制度,任何一件小事,都要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其次才是怎样去做。这样的话,我们教师才能从命令发布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这才是“育”。身份转变的同时,也获得了学生心灵上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