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与叙事的关系在“后经典叙事”的语境下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使用龙迪勇先生的《空间叙事学》中空间叙事角度去分析经典名著《雷雨》,我们会发现《雷雨》作品中故事空间与叙事的巧妙关系和故事空间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呼应,也会发现《雷雨》打破了单一线性叙事而拥有了“一对多”与“多对一”的因果关系,创作出了非线性模式的分形叙事。总之,使用空间叙事学的角度可以为我们分析、鉴赏《雷雨》这部经典作品提供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雷雨》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因为它不但写出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呈现了复杂多变的人性。我读过3遍《雷雨》,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雷雨》,读出了周、鲁二人复杂、矛盾、深远的内心世界——《雷雨》并不全是“矛盾对立、  相似文献   

3.
《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经典,每次阅读教材节选的片段,都令人沉浸在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时的语言美感中,被那富于个性化与动作性的对白深深折服。  相似文献   

4.
经典,在儿童的世界里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丰富人的心灵。现在的教师、家长都很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恨不得把所有的经典书籍都能装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对经典的阅读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阅读经典"已经提上了我们的阅读指导计划。《红楼梦》、《三国演义》、《诗经》、《基督山伯爵》、《昆虫记》等都是孩子的阅读书目。当孩子们在教师的帮助下阅读经典的时候,教师、家长的心里是满足的。可是,他们却没有发现孩子们的笑容却不见了。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材中,《雷雨》是一篇经典老课文,节选的是周鲁会面的那一场。通常我们喜欢通过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怀念情感的真伪来剖析周朴园本质上“只爱自己”的伪善,而忽视了对鲁侍萍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雷雨》,认为是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一次激活,曹禺说《雷雨》是自己的“蛮性遗留”,以及他所描述创作中不由自主的状态,都符合原型理论关于原型及其激活的特征。《雷雨》所蕴涵的杀父娶母的原型既指它的命运主题,又指它独特的形象构架。作为一部经典剧作,《雷雨》不是杀父娶母原型的简单翻版,而是一个变体,经由置换之后,时代意义和审美意义都有所增殖。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以《伊索寓言》为例谈谈如何结合创新思维阅读经典文本。一、欣赏性阅读师:《伊索寓言》中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感悟人生的哲理。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1.诵读经典,以声动情。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2.再现图像,以形传神。学生边演示边绘声绘色  相似文献   

8.
阅读文学经典,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阅读文学经典,可以让我们灿烂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中学生只有大量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将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鉴于此,学校教育就要想方设法让今天的中学生在快餐式的社会中走近经典、阅读经典进而喜欢经典,让今天的中学生在经典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博物志》说经典是圣人贤者的著述,《文心雕龙》说经典是恒久之道,《现代汉语词典》说经典是传统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根据以上论述,我们会发现,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选择。经典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典册,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阅读经典,对传承文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一本子书,《论语》是孔门的谈话记录,有些是老师的话,有些是学生的话。我们读这本书,是听他们聊天,不必一本正经,或激动得直哆嗦。”“我把《论语》当经典,是当子书的经典,今天更适合我们阅读的经典,不是孔子时代的经典,子书是当时的白话。”  相似文献   

11.
寒假期间,老师让我们阅读《三字经》。听爸爸说,《三字经》是我国的文化经典,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共1000多字。阅读《三字经》可以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提升涵养。  相似文献   

12.
屡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 ,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的问题。老实说 ,关于第一个 ,连我自己也莫明其妙 ;第二个呢 ?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 ,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 ,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 ,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 ,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也许写愤懑 ,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 ,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 ,逗起我的兴趣的 ,只是一两段情节 ,几个人物 ,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雷雨》对我是个诱…  相似文献   

13.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关于《雷雨》的解读就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拟从专家学、作家本人、教材教辅编写以及语教师等视角逐一入手,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谈《雷雨》的主题:暴露说和反封建说。  相似文献   

14.
进入暑假,不少同学都制订了自己的读书计划,可还有一些同学或家长问:该读一些什么书?我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不是庸俗下流反动的书,我们都可以读。同学们读书分为两种情况:有些同学平时就喜欢读书,他们的阅读量已经颇为可观了,这些同学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的内容;另有一部分同学平时不太爱读书,或者由于种种原因,阅读量比较少,这部分同学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读了。比如教材规定的名著(《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对自己的写作和思维能力提升有比较明显帮助的报纸杂志(《读者》《意林》《格言》)等。总的来说,…  相似文献   

15.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设立“经典回眸”这个栏目。此所谓“经典”,主要是指20世纪白话文运动以后,我国学术界,尤其足语文教育界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作现代的梳理与解读,也包括学者们专门撰写的一些文字隽永、含义丰富、趣味悠长的文字或著作,如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同时,将适当选登一些介绍西疗人文精神的文字。我们希望,这些文字能引领和启发读者诸君亲近经典的兴趣,提高大家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增长一些学问上的知识;也希望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对我们刊发的文字发表评论,或者对我们这个栏目提供自己的意见与批评,在编、读的沟通中,共同将我们这个栏目办好。本期将要刊发的是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中的文字,这是先生专门为中学生撰写的。在这本书的《序言》里,作者这样阐述自己的写作目的:“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的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1980年,在本书重印的《序言》里,叶圣陶先生进而认为,对于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字,由于“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不少,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上的疙瘩更多。马马虎虎地读吧,徒然消耗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它极少一部分吧,莫说初中,高中阶段恐怕也难以办到。因此,我想中学阶段只能间接接触,就是说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书就可以了。”编者以为,这样的意见到现在仍有其指导意义。我们选用的第一篇文字就是《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所谓“第一”,是从编排次序上讲的,即在这本书的编排篇目中排第一的意思),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首先得从文字讲起。朱自清先生的文字简易明白、亲切随和、用词严谨,想来大家是会喜欢的。此外学者谈中国文字的还有很多,像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录》中的《小学略说》即是。读者有兴趣者也可以将这些文章找来对照着读,或许还可有进一步的收获。  相似文献   

16.
据中新社称,跳出阶级斗争的主题,经典话剧《雷雨》能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导演王延松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新版《雷雨》以人性  相似文献   

17.
刘建设 《现代语文》2006,(10):71-72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从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关于《雷雨》的解读就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从专家学、作家本人、教材教辅编写以及语教师等视角入手,从人与命运层面谈《雷雨》的主题:命运悲剧说、基督教忏悔说和生存悲剧说。  相似文献   

18.
正前面老师们都已用自己的话给经典下了定义,在此就不再谈"什么是经典"了。我主要结合自己在校学习的经历来谈经典的阅读方法。我本科学的是英语,我阅读经典的第一个方法是"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细细咀嚼"。在我们的翻译课(特别是口译课)上,老师常要求我们阅读中英双语读物,并仔细揣摩源语和译语进行转换的工巧之处。比如,在读曹雪芹的前六十回《红楼梦》时,老师要求我们同时阅读林语堂的译本。除林之外,老师最推崇的几位翻译家还有穆旦所译的浪漫诗(九叶派创作的  相似文献   

19.
正开篇语:卡尔维诺曾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谈到,经典作品是那些经常听人们提到的"正在重读"的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要么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烙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关于经典的释义,或许再没有比卡尔维诺更为精确的总结了,他剖析"经典"二字的所指,揭示了经典的本来面目。然而关于"经典"的能指,我们还可以谈很多。无论是用阅读为童年注入记忆,还是谈教师阅读的必要性、科学类阅读的缺憾,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探讨关于阅读的话题,从各个角度讨论  相似文献   

20.
<正>经典可以说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读书,更不要说阅读经典。其中,教师不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是整个社会缺乏阅读的缩影。我们想让每一个孩子在经典中汲取人生的养分,那就意味着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一直走在经典阅读的路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成长、发展、快乐的养分,均可以在经典中获得。记得我第一次讲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只是将文章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