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6 毫秒
1.
<正>"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①深度学习以知识深度加工、思维深度发展、意义深度建构为价值追求,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支撑。情境性是知识的根本特征。"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主动对新信息  相似文献   

2.
一、深度学习的涵义Marton和Saljo认为深度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运用多步骤的分析与加工策略,如概念转变、知识结构养成、资源交互、反思再认等,以期获得对知识的深层认识。从本质上讲,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理解性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合理运用高阶思维,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运用。深度学习提倡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以思维发展为目标,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取新的知识,并将其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最终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具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能够接受新的知识与思想,将其融入原有的知识框架中,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要在课堂上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需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并将知识和能力应用迁移到情境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生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的,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批判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学习。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一、深度学习的特点及意义 深度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顿(Marton)和萨尔约(Saljo)于1976年针对孤立记忆和非批判性接收知识的浅层学习提出的,是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1],利用批判的思想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2].深度学习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教师充...  相似文献   

6.
深度学习是国际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是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作为人类的高阶心智活动方式,深度学习建基于情境之中,要求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知识,使其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并迁移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本文在阐述深度学习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分析情境教学融入高中生物学深度学习的优势,并创设可视化情境、批判性情境、社会生活情境、探究性情境来促进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71):56-57
在现代教学中,提出较为科学且合理学习的关键概念就是深度学习,其主要是对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加以强调,同时对此也引起了一定的重视。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具体意义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创建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已有知识迁移至新的情境中使问题得到解决。本文主要是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有关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浅层学习屡见不鲜,存在着缺少知识建构、生活运用和价值判断等现象。运用深度学习理念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链接是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从知识系统加工、能力有效外化、价值理性建构三方面构建基于情境链接的深度学习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深度学习是基于理解的教学方式,以发展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目标,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将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离不开学习进阶的构建。本文以"机械效率"一课为例,尝试构建学习进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0.
"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深度学习以知识深度加工、思维深度发展、意义深度建构为价值追求,指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正>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发展和实际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认知结构,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方式。从深度学习内涵来看,它强调迁移运用,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学习内容,还要深入理解学习情境。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思维发展状况,适时创设促进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2.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真实情境中鼓励学生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整合到一起,锻炼学生整体理解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用多情境项目群创设,通过关联真实情境、串联学习任务、统整项目展示作品,将核心素养有机融入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又能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概念课比较注重科学性,关注的是学生的浅表式学习现象,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课堂氛围相对比较单调枯燥,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并将它融入新的知识中.文中以《直线倾斜角与斜率》为例,围绕着创设情境、构建新知、问题探究和课堂总结反思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4.
<正>有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评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1]。那该如何推进深度学习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建议,通过对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可见,深度学习聚焦于问题解决、深度思维、体验与反思等,这都离不开真实问题情境的介入。笔者以“人民解放战争”为例,  相似文献   

15.
董艳 《新教师》2019,(6):37-39
构建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越来越被一线教师所关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地学习,教给学生将新的认知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联系众多数学思想的习惯,并能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期话题围绕“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展开。  相似文献   

16.
基于项目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融入真实情境的机会,帮助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各领域的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STEM项目学习以工程设计为基石,将课堂学习和现实世界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从激发动机、引发认知冲突、改进技术、拓展延伸四个方面,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形成创意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其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2]笔者以为,学习主题、历史概念、历史情境是在历史课堂中实施深度学习的三个支点:依据课程标准充分分析教材内容以确定有价值的学习主题;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提炼历史概念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在历史概念的导向下创设历史情境,使历史教学情境化,将学习主题、历史概念、历史情境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意识,激活历史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76年美国学者马顿和萨廖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途径,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深度学习和经验提升,几乎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的愿望,笔者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在游戏后组织有效的、有质量的分享活动,有助于推动儿童的深度学习,实现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深度学习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翻转课堂不仅改变了学习形式,更呼唤学习方式的创新.为此,借助微课导学,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让合作、互动成为主要学习形式;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内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例题拓展、变式教学等,加强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运用;贯通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使学生过上完整的学习生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促使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20.
鄂德志 《地理教育》2022,(z1):53-55
黎加厚教授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的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做出决策或解决问题.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来看,深度学习指向的是"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这四个较高级的认知层次,而不是停留在对知识的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