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史为峰 《考试周刊》2010,(46):33-34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我们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和选择。教育不仅要使教师成为有学问的人、会思考的人、会教书的人,而且要使教师成为会学习、会探索的创造型人才。学会学习乃至学会探究的基础是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只有学会阅读,才会吸收,有了吸收,才会有创造。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而且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会自主学习、会自主创造、会自主教育、会自主健身的,具有科学思维头脑和个体发展优势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满足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对现代人的需求。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培养出对社会有用、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因此,教育必须以被教育者的完善和发展为根本,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3.
教育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最先考虑的是社会的需要、就业的需要、政府的需要、父母的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则很少被纳入教育的视野。而缺乏对人的个体的关注、缺乏人精神的指引,人们的行为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就会沦为经济动物;缺乏人精神的生活,人们便丧失了精神家园,即使物质生活丰富还是会陷入精神空虚之中。缺乏人精神的教育,也培养不出真正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而不是人,离开社会抽象谈论人的培养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用虚无缥缈的“人性论”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会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场混乱,甚至会产生消极的政治后果。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以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作为素质教育的指南。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是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一个问题。”《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尽管教育可以传授给人改变命运的知识。但这种看似有无穷大力量的单纯的知识教育能否使人成为有着博大的慈悲心、高尚的道德伦理与精神境界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金运 《学子》2004,(5):6-7
一个人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掌握人生幸福和成功的能力。如果把教育的内容分为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那么,自然学科教会我们做事,人文学科则教会我们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会做事,人生才会成功,才会幸福,才会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就其实质而论,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人,便无所谓教育。纵观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演进历史,我们会发现,关于“人”的问题的不同解释,一直是教育得以展开的基本前提。本旨在审视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历史轨迹,对教育发展的科学追求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语言教育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在一个人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过程中,发挥的是奠基性的作用,尤其是中学语文教育,它发生在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语言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可以说,这个时候一个人掌握了什么样的词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他会说什么样的话,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因此,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自己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作用。语文教育所发挥的价值观功能决不会低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因为语文中的价值观是潜在的、渗透性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人文教育,让人文主义的光辉闪耀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教育教学思想,无不渗透了人的学说,也就是在人性问题上持怎样的观点,往往会产生怎样的教育教学主张。如何实施良好的教育,关键在如何看待“人”,如何去发挥他的潜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马斯洛心理学理论要求有一种新的教育更强调人的潜力的发展。马斯洛指出不仅要看到人是什么,而且也应看到人可以成为什么;不仅要看到人的表面和现状,也应当看到潜能。“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有两个不同的因素,第一,大多数的教育者并不是特别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他们让学生得到所需的知识,关心的是效率,用…  相似文献   

1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如果人类有一颗感恩的心,人类与社会、人类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和谐美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亲切。而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感恩的品质,就会变得快乐和幸福,个体的生命也会更加有意义。因此,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对感恩教育的现状调查和针对目前的现状实施相应的策略,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一、学校教育中人教育与科学教育失衡的表现 人与科学是人类发展的两只羽翼,缺一不可。一旦失衡,社会就会失衡,人类就会失衡。然而,反思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教育的失衡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主要表现可概括为“三精三荒”。  相似文献   

12.
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21世纪里,没有高度人素质的民族,将会丧失民族精神。要强化人科学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就要用传统人精华强化道德教育,采用人渗透教育促进以德育人。  相似文献   

13.
谈职业教育现代化走向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   有的发展理论专家提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经济,而是美德。因为“美德就是能力,而且是特有的能力。”因而,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是中国职业教育在 21世纪的必然选择。   所谓人格本位,它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立足于人是社会的人,人有文化的人、人是道德的人,主张以德性统驭能力。这种教育在注重受教育者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他们的道德修炼,要求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一定时期的培养学会做人,即做一个会创业、会学习、会生活、会处世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因而,从…  相似文献   

14.
教育理论的误区杨德淮教育革命的不断深人,给教育思想开避了广阔的新领域。毫无疑问,活跃的教育思想一方面会直接地影响教育革命,另一方面也会上升为理论,成为教育实践的指导。在充分肯定某些新的教育理论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前提下,不能不看到也有那么一些教育理论或...  相似文献   

15.
教育人本论的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格式化”,而应该是富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人。是只会呼吸的人体标本;没有个性的时代是没有发明创造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品读班华说     
《江苏教育》2023,(34):2-3
<正>视角和价值取向不同,心育的理念也会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有的着重在对心理问题的咨询、治疗上;有的着重在促进人的发展上。后者是与现代教育精神一致的发展性心理教育或积极的心理教育,即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教育办得怎么样,就是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那么,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呢?有的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上学难,这样的教育就会令人民满意;也有的说,治理乱收费、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解决上学贵,教育就会令人民满意;还有的说。推行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才会令人民满意。概括说来,高质量的教育、低收费的教育、均衡公平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满意,是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每个人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笑蜀 《青年教师》2010,(5):14-14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他们有如擎天巨柱,撑出民国教育的灿烂星空。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平衡与融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章认为人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最高境界中是共通的、融合的,人为地将它们割裂开只会给人类精神带来残缺,作为一个完全人应当是二在精神天平的平衡与融合。我国学校教育中若要培养完全人,就必须人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使学生既具有人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 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