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传记创作呈现繁荣局面。对这些作家传记进行深入研究,显然有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当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传记写作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传记作家对传主的态度、传记作家的对话意识、价值判断、文体意识等几个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传记作家的主体意识,树立当代传记观,才能推动中国传统传记向现代的转型,建设具有当代性的传记诗学。  相似文献   

2.
汤亭亭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华裔作家,其作品已进入美国当代文学经典。她的创作将真实和虚构有机结合,富有深度的象征意义。她以自己独特的叙事话语,完成自己及华裔属性的确立。基于这样的前提,从文类角度分析她的传记成分较重的作品,以探讨汤亭亭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历史"重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传记文学始终没成为一种独立的文类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主要提倡者胡适和朱东润对传记文学的具体理解与把握明显受到传统史传观念的影响,这种因袭的"历史"重负,在他们以及吴晗等人的写作中表现得很明显.而极力强调传记文学的文学属性的郁达夫、茅盾,以及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明显突破"史传"樊篱的传记文学创作则始终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表明: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在观念上强调作品的史鉴功能,牺牲艺术的趣味性;重视宏大历史叙事,忽略个人化、生活化的叙事;以考据方法取代艺术的虚构与再现;推崇纯客观的史学叙述,抑制情感化、个性化的艺术显现.这种"历史"的重负,正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不能尽如人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深厚的传记文化积淀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赖以生成的土壤根基.<春秋>的编年体叙述和"春秋笔法"、"微言大义"等修辞性叙事方法,<战国策>的虚构性,<晏子春秋>的戏剧性,<史记>的情感色彩等对现代传记文学都有所启迪.唐宋时期的自传或自嘲自适,或讥世抒怀,对现代的自传文学创作也有重要的影响.明、清之后,中国传记文学逐渐从依附于史转向独立于文.另外,刘勰、刘知几、章学诚等有关传记创作的论述是中国传统传记文学的理论资源.上述这些后来都成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民族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文类这一话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批判来解构文学现代性,探究现代文学在确立自己身份时,是如何与现代民族国家共谋,建立其独断的、时间性的文学史叙事框架.同时尝试以多元化和空间化的态度看待文学史,否弃"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描述文学在种种参差的文类形态中的延续,将"文学"的内涵加以丰富,揭示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意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传记文学以其包容着巨大生命内蕴和历史内涵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研究者。韩兆琦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陈兰村主编的《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李祥年的《汉魏六朝传记文学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等等,大都是对古代传记文学发展的一个回顾和总结。而在传记创作更为自由与活跃,传记作品更为丰富的当代,没有一部系统的著作对之加以梳理和总结,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全展的《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概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记写作传统的国度,传记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而且成为特殊的文学现象.传记文学以其特有的纪实性、形象性、个体性、史料性乃至新闻性等特质,散发出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文体.传记对文学作品、特别对中国小说的创作意识、叙事模式、人物形象塑造、臧否评价角度等等产生了直接、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将原型批评置于叙事学语境之下,从文类批评角度入手探讨原型批评的语义叙事维度.这一维度更为关注文学意义的实现,和经典(符号)叙事学注重句法结构的分析方式有很大差异.这恰好补充了经典叙事学阐释力度的不足,也在后现代叙事的多维语境下保持了肯定阐释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以现代世界传记文学观为基准,对鲁迅传记文学写作的现状进行思考,认为鲁迅传记写作之所以拘泥于传主的生平史料、学术研究,且受巨人崇拜意识和政治认同意识的困扰,究其原因是创作者的人文主体意识不强、传记文学观的淡薄和传记理论的匮乏。  相似文献   

10.
论文尝试从关键词的角度,旨在探讨自传文学的概念、范围、属性及其文类规范和审美特性,着重剖析了自传、自传与传记、自传与自传小说的区分以及自传记忆和忏悔等关键词,以期促进当代自传诗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龙迎伟 《中国德育》2007,2(1):67-69
耻感的缺失或错位是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而高校的各种量化管理手段以及社会舆论对于缺失耻感、道德失范的大学生的制约作用非常有限。知耻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勇气的重要途径。开展知耻教育要以“八荣八耻”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中,诚实、忠义、信义、信用等都作为作家歌颂的主题。同儒家提倡的仁心与佛家的自律精神相一致。但当诚信观念被践踏时,便会催生出复仇这一承栽着人类恩怨的情感历程。这是因为当诚实与信义被践踏、被背弃时,受到伤害的一方基于被愚弄的愤怒以及被伤害的仇恨而实行报复,背信弃义的受害者往往会变成复仇主体,这样诚信观念与复仇主体之间便产生了一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八荣八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强调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本文在论述了荣辱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八荣八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强调大学生必须以“八荣八耻”为行动的基本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伦理与王安忆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的文学写作普遍宣泄感官刺激,德性品质匮乏。出于对人的负罪意识匮乏的深层忧虑,王安忆吸收了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在文本中通过唤醒国民的负罪意识,提出建立负罪感这样一种最低的伦理底线,来确保社会伦理的构筑与维系。其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高校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重要思想,就是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从而全面实现培育“四有”新人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从康德到黑格尔,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体由道德的主体变为伦理的主体,由“善良意志”的先验主体变为伦理实体下相互承认的互主体。这种主体的嬗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变,而是对康德所代表的传统主体概念的一种变革、一种超越、甚至是一种颠覆。黑格尔主体的颠覆具有深远的意义,既是主体向互主体的过渡,也是道德向伦理的过渡,为道德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伦理的致思方式。  相似文献   

17.
家长、教师乃至社会其他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是广义德育队伍的一分子,这支德育队伍的现实问题令人忧虑。许多家长欠缺人与教育素养,大大限制了其对孩子育德的主动性与科学性;专职德育教师队伍人心不稳、积极性不高;学科教师育德意识薄弱,育德技能偏低;其他社会成员中自觉履行育德之职责的更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8.
当下学理论批评领域,十分忽视学中的道德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大众的忽视。要想拓宽学批评的生存空间,使学批评更具生命力,应该有学批评家来关注学中的道德问题,并从道德切入,展开对人生、人性的深入关怀和揭示,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道德批评观。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目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主体性缺失问题,如普遍重视职业技能而忽视人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常采用灌输法,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缺乏,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建立德育网站,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克服主体性缺失问题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构成德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内容和方法)三因素中,育人环境是渗透其中并形成德育整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化育人环境是对学校以及基层组织的各种建设与有效管理。民族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包括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学术环境、服务环境以及交流环境等在内的育人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