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岑春煊作为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非常重视警察教育。他创办警务学堂,不仅培养了大量实用型警察专门人才,推进了清末民初整体警察事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中国警察教育的近代化进程。研究岑春煊的警察教育思想,能够从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袁世凯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关键人物,他因出卖维新志士、抢夺革命果实、推行洪宪帝制等为人们所诟病,也因在天津小站练兵、推翻封建帝制和在统一南北中国中有所作为而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在清末新政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他提议废除科举制,大力兴办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倡导教育改革,提出壬子学制等,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日本教习与清末师范教育的创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大批日本教习执教于中国新创办的师范学堂中,推进了中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日近代教育的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这一时期的师范学校大量聘请日本教习的原因、分布状况,考察其教学活动及所授课程等,从而阐明日本教习在清末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及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呼吁效仿他国,兴办女学;梁启超曾经在《论女学》一文中写道:"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几乎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觉者的共识。1898年,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创办。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爱国女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外国教会女学也在中国兴起,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8,(10)
深圳市福田区新沙小学创办于清末民初,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同时又是一所现代化、生态式气息浓厚的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全国文明礼仪普及活动示范基地学校、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师训计划实验基地和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近年来,学校先后有二十多个班级被评为福田区"文明班"、  相似文献   

7.
《教育》2008,(4):F0004-F0004
深圳市福刚区新沙小学创办于清末民初,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同时又是一所现代化、生态式气息浓厚的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全国文明礼仪普及活动水范基地学校、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师训计划实验基地和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  相似文献   

8.
清末虽然创办了诸多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新式教育机构,并形成了一股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潮,但实业教育思潮并没有破除"本末之辩",亦未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文化心理以促进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相反,实业学堂的创办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实业教育在"名"与"实"之间存在差距.清末实业学堂的名实之辩.实则蕴含了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事业也有了大的发展,在师范教育方面,从“壬寅学制”到“六三三学制”,从师范学堂到师范学校,师范教育在制订,称谓等方面经历了一个系统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安徽职业教育发轫于清末民初。1902年,安庆即已创设武备学堂。翌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以后,安庆、芜湖、阜阳、太和等地陆续创办10余所实业学堂,设有农、工、商、医、政法等  相似文献   

11.
陆晓容 《考试周刊》2012,(41):152-153
1898年6月,上海桂墅里中国女子会创办了桂墅里女学堂,为近代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子学校。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陷入了困境,最终因“力乏难支”而在1900年秋被迫结束.前后不过两年。即使女学堂只存在了两年,但其影响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相反,女子学校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努力.在1907年取得其合法开办的地位.由于列强入侵,清末民初之际,尤其是20世纪初,社会发生转型。中国自办女学也呈现出办学艰难、发展缓慢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一大批留学生,希望能够学习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现实目标。其中,这些留学生也广泛汲取日本的"军国民"教育思想。归国之后,他们很多人开始积极从事音乐教育活动,创作了诸多学堂乐歌,中间蕴含着丰富的"尚武"精神。这些学堂乐歌集音乐性和文学性于一体,极大鼓舞了许多仁人志士的革命信心,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社会革命的催化剂之一,理应受到人们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3.
胡元倓于1903年创办的明德学堂,是清末湖南第一所私立学校。它经历了几十个不平凡的春秋,直至胡谢世后,明德依然长在。胡的一生与明德相始终,其办校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教学质量之高、社会影响之深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所罕见。明德学堂曾是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从事革命运动的据点,同时也有封建顽固势力在这里活动。胡以一介书生,蔽屣名利、往来于新、旧势力之间,一方面利用官、绅权势以维持明德学堂;一方面又利用明德学堂以掩护黄兴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从而为教育事业、为当时的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研讨胡元恢及其所创办的明德学堂,不仅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而且对研究辛亥革命史,乃至整个民主革命史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当时称唱歌或乐歌),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她"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作为中国书院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南通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中,书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由书院脱胎而来的学校,经民国初年之发展,逐渐成为当地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其次,书院公产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兴办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经费;第三,部分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为南通新式教育的创办做出了重要贡献;第四,大批新学化书院的肄业生任教于新式学堂,并从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名家,其中不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始于清末民初。贡桑诺尔布作为杰出的民族教育家,于1903年7月在内蒙古地区引用了西方学校教育模式,创办和实施了学校音乐教育。他所创办的学校音乐教育,开创了我国民族学校音乐教育之先河,具有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的一般特征和示范意义。这一创举在历史上对开启民智、富民强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性,筹资设立了私立学前教师教育机构。私立学前教师教育机构经历了初创、发展、调整等阶段,其发展特征是:师资来源多样化,奠定了我国学前教育学术共同体基础;教学内容和方法逐渐本土化、科学化;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培养优秀幼儿教师;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近代中国私立学前教师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推动了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的进步,也促进了近代中国女子的解放。  相似文献   

19.
"平民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家的理想和为之献身的事业。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却涌现出一批献身于平民教育的志士。陶行知、晏阳初、  相似文献   

20.
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民初学校音乐教育所采用的歌曲。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定新兴学堂设立"乐歌"一科,当时,有志于从事于音乐教育者,纷纷起而制作新歌,编印教学课本与歌唱曲集。新创作的乐歌,题材非常广泛,歌词通俗易解,唱起来朗朗上口。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匪浅,本文就其起源、推动乐歌摇篮的巨匠,音乐表现等探索其对后世的影响,论述学堂乐歌文化的历史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