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江先锋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2):12-15,25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形势,如何坚持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关心最多的是怎样构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其最基本的向度可分“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每一种向度均有其依据和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将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目标取向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辩证法问题始终聚讼纷纭,西方“马克思学”学者基于自身的理论背景,就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等问题著书立说.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学”进入分化发展阶段,辩证法逐渐在学院派的理论构建中“失锐”,尤其体现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中.诺曼·莱文、新辩证法学派和罗伊·巴斯卡从文本、逻辑和体系的视域出发对辩证法进行了当代解读.但鉴于西方“马克思学”固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学院派研究的非批判性,针对西方“马克思学”对于辩证法的“失锐式解读”,我们必须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坚持回到历史辩证法.这是超越西方“马克思学”理论逻辑的必然要求,是解读经典作家“理论原像”的理论要求,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苏东剧变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消亡,相反,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反复阅读马克思。今天地球上所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都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遗产。针对“新国际”的话语霸权,求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当务之急。这是德里达为马克思所作的辩护,也是我们应当体认的辩护。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国家与法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更是马克思从唯心史观走向唯物史观的桥梁。马克思关于国家与法的思想经历“理想主义”、“黑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通过对这三阶段的历史考察,我们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进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品格,为我们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是目前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基本概念,然而有些学者由于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本质特性含混不清,往往造成对这两个概念的误读和误用。因此,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辨别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在理论的实践过程中传承“马克思理论”的本真思想,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归“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理论”的人民本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视野作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是马克思对近代知性思维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双重超越,彰显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的特有品格。马克思诉诸“历史”本身的实现来消灭现存事物的态度及其所孕育的釜底抽薪式批判方式。是我们特别应该习得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非历史地对待马克思哲学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贻害无穷。其学理原因在于对马克思“历史”视野的误读和遗忘。这要求我们吃透马克思“历史”视野的真精神.重新认识马克恩哲学革命的珍贵遗产,立足“历史”本身,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伦理学基础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颇具争议。被教条化、实证化理解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产生此争论的根源所在。而基于实践性、历史性语境中的解读指明了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内在的伦理学向度,即内蕴于非道德化的社会批判与社会发展话语中的对人类真正道德化生存的伦理承诺。必须回到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语境之中,重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回到马克思”的提法,仍有一定的片面性。根据已知马克思和未知马克思的现实状况,应该提出“探究马克思”,以免再次陷入片面性。把化等同于意识形态,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读,这导致我们在化问题上的重大失误,教训极其深刻。  相似文献   

9.
反马克思主义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的一股重要的右翼思潮。这一思潮在理论界主要表现为“告别马克思”论、“发展马克思”论、“超越马克思”论和“回到马克思”论等形式。其基本理论手法有曲解马克思主义、肢解马克思主义、“重解”马克思主义、瓦解马克思主义和消解马克思主义。当前国内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理论内容、理论基础和理论实质构成了其系统的理论规定性,必须深入识别。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的基本问题是理解和文本的意义或理解到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的关系问题。在言说马克思这件事中,基本的问题是言说的马克思和原本的马克思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提出:马克思能否被言说?我们认为,马克思既能言说,又不能完全被言说;马克思只能存在于永远的言说中。马克思主义在言说中得到流传和发展。认识到这一“言说的辩证法”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考察"回到马克思"的路径能清晰揭示出马克思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其可概括为这样一个命题: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一方面,人面临着历史的困境,构成了人的时代问题;另一方面,人需要而且只能在顺应和引导历史趋势中创造和确证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解放。这决定了马克思的思想是战略思想。人面临的时代问题会改变,但人永远无法摆脱历史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历史的不可超越性和恒久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他们之间的关系遭到了各种歪曲和攻击性的研究。我们要回归历史事实,在追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过程中研究他们殊途同归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彰显他们珠联璧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往政治家和学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大多冠以“同时胜利论”,然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中并没有关于“同时胜利论”的明确表述。准确她说,马恩的革命理论表述为“同时发生论”更符合原意。这不仅因为在原著中能够找到佐证,在实践中也和列宁后来的“一国胜利论”有一定逻辑关系。今天,正本清源,也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塔克-伍德”命题的提出引发了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长久争论。这一争论主要涉及四个主题:马克思对正义的看法,资本主义剥削的性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依据,共产主义社会的图景。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观点不乏深刻见解,但也有许多误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依据,探求“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真实原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与正义”这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走近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思想不仅超越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僵硬对立,而且凸显出马克思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形象主题不仅适用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且也可以运用到马克思的全部著作;不仅刻画出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把握其他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发现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过程,20世纪西方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给我们以重要启迪,是我国诸多学者二十多年来对马克思哲学深入研究的结果。这一发现对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对研究者思维方式的变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然而,"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引发了许多问题的讨论,即: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但是,“马克思主义”一词并不是首先由马恩提出的,对这个概念的探源,对于我们现在和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包括理论问题意识和实践问题意识两个部分,其中理论问题意识又分为对学科理论问题的意识和对学科理论研究中的问题的意识。当代学术研究过分注重理论问题意识,而忽视实践问题意识,马克思哲学研究按照学术传统把理论问题意识与实践问题意识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