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收益,受教育者应该交纳学费.学费的确定对高等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应遵循公平、效率和能力支付的原则.当前,我国大学学费标准确定应综合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财政状况、高等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学生家庭的支付能力和社会人才的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同时,应建立贫困生资助政策,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学费标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能使个人获得较高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按照受益原则,接受高等教育者应交纳学费,确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是涉及政府、高校和学生及家庭利益的大事。高等学校学费标准应依据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确定学费标准、依据居民收入水平确定学费标准、举行学费标准听证会、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资助制度等方面结合考察。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能使个人获得较高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按照受益原则,接受高等教育者应交纳学费,确定高等学校学费标准是涉及政府、高校和学生及家庭利益的大事。从依据高等学校培养成本确定学费标准、依据居民收入水平确定学费标准、举行学费标准听证会、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资助制度等方面对高等学校学费标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等教育学费标准主要考虑的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成本,较少兼顾到居民经济承受能力和教育收益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从而出现了教育机会不均等和教育不公平问题。因此,需要从科学核算教育成本、实行差别学费标准和采用多样化成本分担方式等三方面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是美国教育界长期追求的目标.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各项举措增加学生入学机会、提高信息透明度、抑制学费上涨、改善资助方案、增强学生负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有效保障各类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由美国的经验可知,政府对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责无旁贷,关键是通过立法程序建立保障机制,增强奖助学金和学生贷款的投入力度,重点确保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方凡泉 《高教探索》2003,22(3):11-15,3
高等教育具有显著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受教育者在未来能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和非经济收益,应该分担部分教育成本。但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公益事业,社会和国家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受益者。因此,社会和国家应当承担大部分教育成本,个人分担的成本不宜超过年生均经常性成本的25%。2000年以来,中国高校学费标准已达到居民个人和家庭承受能力的平均高值。为了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确保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我国需要实施各种形式的、有效的学生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引发了人们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高等教育收费可以扩大教育资源,增加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整体和长远看来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教育的个人支付成本越来越昂贵,高等教育收费给低收入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带来困难,亦给教育公平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建立学费标准听证会制度、营造良好的资助政策、采取差别学费政策的有力措施,可以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使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更接近公平.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社会公平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教育机会分布的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平。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的实施,对公共教育资源和收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不同收入阶层对高等教育支出的负担能力不同,收入水平越低,对学费水平的变化越敏感,因此在实施大学收费政策的同时,要辅以相应的学生资助政策,以保障低收阶层受教育机会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受高等教育成本、学生家庭承受能力和区域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因而不可能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但是,综观世界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收费状况,其标准的确定仍然遵循一定规律,即在学费——收人比、学费——成本比上保持一定幅度.学费——收入比是指高等教育学费占居民家庭平均收人的百分比,该指标的提出意在衡量家庭经济承受力;学费——成本比是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学费标准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公共资助紧约束条件下 ,学费水平确定对高等教育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当前 ,我国大学学费标准确定应综合考虑学生家庭的支付能力、学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等因素。同时 ,应建立贫困生助学基金、奖学金、助学贷款、校内勤工助学等机制 ,以解决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市场中高校学费的本质是高等教育的服务价格,但教育市场不同于完全竞争下的商品市场,教育市场中的高校教育有其自身的功能和政策目标,高校教育更关注的是社会收益和教育公平问题。高校学费是高等教育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高校学费的标准应遵照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并兼顾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高校学费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保证高等教育的机会公正。  相似文献   

12.
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制度存在着缺乏必要的成本约束机制、无法体现不同学校或专业间的收益差异、实行"一刀切"的学费模式、政府投资不足、学生机会成本受到忽视等问题。鉴于此,我国高等教育学费制度应当确定合理的学费标准和定价周期,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完善奖学金及助学贷款制度,国家坚持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投资倾斜政策,建立高等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美家庭高等教育消费不平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美两国不同阶层家庭收入情况、家庭高等教育消费状况、高等教育成本在不同阶层家庭的分担和两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根据对国内8所高校的实地调查发现,中国家庭高等教育负担自2000年以来有下降的趋势,表现为高等教育学费和食宿费占家庭教育支出的比重下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要解决的紧迫问题是尽快制定弹性学费政策,完善资助体系,保证贫困家庭的子女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14.
自1997年起,全国所有高校基本实行学生缴费上学.随着高等教育收费,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凸现,不菲学费使一些低收入家庭子女可能面临失学,高校收费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对于教育公平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本文就高校收费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关系进行了浅议,认为高等教育收费可以扩大教育资源,增加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整体和长远看来是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但是亦会给教育公平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留学生学费定价与资助政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对留学生的高等教育服务具有较少的公共产品属性 ,可将其确定为私人产品。成本补偿政策不是留学生学费定价政策的理论基础。应允许高等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身教育质量、教育理念、地区、专业等因素 ,自主确定留学生学费并允许赢利。对留学生的高等教育服务可能产生的外部收益具有可分割性 ,据此应取消公费与自费留学生的区别 ,并将目标外部收益分割操作 ,以确定留学生资助政策。据此思路 ,内地对港澳台学生的学费定价与资助政策也应调整  相似文献   

16.
中美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办高等教育受益各方均应是成本分担的主体。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发达,与其多元化筹措办学经费、合理分担教育成本有直接的关系。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这种单一的经费来源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差别收费、政府适当资助、引导社会捐赠、民办高校加强自身服务创收等对策,缓解民办高校的经费压力。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实行成本分担的同时,应兼顾教育机会的均等。随着居民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对教育公平的实现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借鉴美国的高校收费政策,改革我国现行的高校收费机制,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More than 40 years of research has fou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reases in the proportion of non-resident students enrolling in an institution and increases in the tuition prices this institution charges to these same students. Notably, this line of research has consistently treated this non-resident student body as if they constitute a homogeneous group in terms of their socioeconomic well-being, when in reality these students come from states with differing levels of socioeconomic prosperity. Notably, given that tuition and fee charges to non-resident students are market-based, institutions charge what out-of-state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pay. Under this rationale, it follows that the wealthier the student body of an institution is, the more institutions will be able to charge them in terms of tuition and fees for their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wofold. First, it offers a metho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wealth of the non-resident student body enrolling at an institution considering the level of wealth of these students’ home states, therefore creating a measure of heterogeneity of the non-resident student body. The second purpose is to evaluate whether this measure of heterogeneity is associated with larger increases in the net tuition and fee prices charged to these students compared to the increases related to the homogeneous structure that ignores these students’ home-state wealth. This twofold purpose was addressed utilizing a dataset built from regional, state, and institutional information of 1743 public and private not-for-profit 4-year institutions across the contiguous United States. Since all the outcome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be spatially dependent, spatial econometrics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for model estimation. Results corroborated that treating non-resident students as a homogeneous structure rendered downwardly biased estimates of institutions’ abilities and/or decisions to set higher or lower tuition and fee prices compared to the estimates obtained using the heterogeneous structure. Considering current general disinvestment of state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driving non-resident tuition and fee price-setting has become especially relevant for public policy officials and decision-makers at both the institution- and state-levels. Accordingly, this study examines a critical issue in the fi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the setting of institutional tuition and fees for non-resident students.  相似文献   

19.
受高等教育者应向培养学校支付培养成本费的观念已被普遍认可,但按何种标准付费的问题目前在国内尚无定论.作者根据中国的国情,应用生产函数(Cobb—Douglas)的一般形式,就教育成本费与国家拨款、家庭收入、学生学费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并用生产函数建立了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数学模型:Y=AertX1aX2bX3cX4dY—高校学生培养成本,X1—国家拨款,X2—学生学杂费,X3—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X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ert—投资的时间效益,反映出在某时段内,投入与产出间的比率,它是时间的函数.a、b、c、d分别为国家拨款、学生学杂费、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弹性系数.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我国不同收入的城镇居民年均收支与大学年均学杂费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低、中收入层的年人均可用于学杂费支出已分别于1998、2003年小于高校的年均学杂费。预测显示,中等偏上收入层将在2013出现该情况,届时将有80%的城镇居民在上大学方面会因学费过高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