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侯外庐和白寿彝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学术地位的史学家,二人感情深厚,在学术上相互影响.他们有共同的学术追求,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中国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他们都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重视史料的考证、辨伪;在学术上致力于"成一家之言",强调"通识";认为社会史是思想史、史学史研究的基础.他们都是杰出的学术组织者,并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他们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成就表明,把唯物史观与中国民族特色结合起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2.
影像史学是史学发展的新动态。从影像史学的学术背景、学术主张和学术价值来看,将影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国教育史研究,对教育史研究思路的扩展和教育史学科地位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以影像为史料的教育史研究尝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显不足。以教育纪录片为例,视觉史料、听觉史料和档案史料,对近现代教育史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不仅要认识到历史影像在史料层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要充分发挥影像史学的理论价值,积极推进教育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是20世纪学术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包括实证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都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果。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三四十年代的崛起及其后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更是本世纪学术史上的大事情,先后产生了以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学者。他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了我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并且吸收了当代实证史学的成果,在许多领域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卓越建树。他们以心血和智慧凝成的丰硕成果,无疑是后人必须珍视的一笔丰厚的学术财富。范文澜先生(1893—1…  相似文献   

4.
蒋廷黻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方法重新研究中国的历史,主张确立学术规范,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学术水准。精而少的专才是蒋廷黻培养学术后进的基本原则。蒋廷黻始终把清华历史系作为他实现传统史学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学术中心而锐意经营,培养了一大批史学新人。这都是他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本文从蒋廷黻的思想理论背景、学术实践、学术论著及学术影响探讨了其史学思想及其影响,肯定了他寻求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努力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转向浪潮中,老一辈学人陶孟和,春风化雨,兼容并蓄,为同仁们苦心擘画良好的学术环境。梁方仲、汤象龙、吴晗等史学新辈,参与明清档案的整理,自1930年至1937年倾力抄录明清财政经济史料,冀于二百年之中国经济发展作有系统的研究。他们创办史学研究会,阐释“新史学”,开创出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史学近代化是具有自己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有特定的内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各个流派史家在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经历不同的途径,治史上有自己的特色。在曲折发展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应当重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遗产。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研究中国古代史学思想,揭示中国史学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胡适、郭沫若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具有坐标意义的学者。他们都以"但开风气不为师"为旨趣,在多个学术领域尽显才华,是"球形的发展"式的天才学者。他们均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其中的同异,与他们的个人气质、经学倾向、求学经历、政治观点等,均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晚清民初的“新史学”的实质是文明史学。与传统史学不同,文明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进步现象,其范围是民史、国史;文明史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历史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激励人们创造历史、培育爱国热情;文明史学的性质是国民史学、民族史学。与西方文明史学相比,中国文明史学更多地承继了传统史学的鉴戒性质而忽视了文明史学的科学性。因此,文明史学没有能够完成由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的任务,“新史学”只能徘徊于传统史学与现代史学之间。  相似文献   

9.
在学衡派对西方现代史学理论的观察和评论中,唯物史观史学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部分肯定了唯物史观史学本身的价值,但基本态度仍以否定为主。对于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开山之作——郭沫若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既赞赏其在中国新史学之路上的开拓之功,也从自己信奉的古史观念出发,对其进行了批驳。其实,学衡派与唯物史观史学虽别为二派,其实在史学思想上倒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审视学衡派视野中的唯物史观史学,可从一个侧面看到唯物史观渐人中国时所面对的复杂学术面相和所遭际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前后延续半个多世纪,它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史学发展的特殊表现之一。在政治与学术的密切结合上,中国古史分期的讨论可谓是一个典型。研究中国现代史学,中国古史分期讨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个大问题。 现在可能许多人已经对这个问题不大感兴趣了,然而曾几何时,它却曾经是最为热门的一个学术话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泽民多次发表有关历史研究、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的思想,身体力行促进史学的发展。这些活动和思想对当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并构建具备较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范式,而且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模式,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两项任务是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当代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形成深具中国民族特色而又为国际史坛所认可的基本特征和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史学资治鉴戒的教化和求真求实的实证传统,作为优秀的史学遗产是当前史学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史学发展存在种种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我国那些优良史学传统抱残守阙,没有对这些优良传统进行现代转换并赋予它们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意义有一定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史学传统有必要在拓宽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贴近现实生活等方面进行现代转换。值得注意的是,在转换过程中不能失去史学的学术品格和自身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留学生是中国历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现代新史学的诞生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实证史学,一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以王国维,陈寅恪,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的留学生对于中国现代实证史学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以李大钊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为代表的留学生则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钱穆、余英时以史学立场为学术路向论述儒学,他们不仅推崇宋明理学,而且对于清代“道问学”精神评价甚高,并指出宋明与清代之间存在学术渊源。这与现代新儒家独尊宋明理学,语垢清代学术的哲学立场不无抵牾。然而,就其复兴儒学和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来看,他们仍然相互同情,心有戚戚焉。因此,钱、余与现代新儒家虽“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仍可被视为20世纪复兴儒学这一学术思潮的新儒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研究法》学术作彰显了梁启超在20年代以后史学观及史学方法论的几度重大变化。这种变化起因于梁氏所面临的史学价值论与方法论之间诸种矛盾的难以调和,它体现了处身于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时期的一代学难以避免的困惑。而梁氏的“多变”正见出其探索真理的真诚。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史学研究转向现代史学研究的过程中,大学史学教育的专门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早设立史学分科的大学,其史学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对后来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和流派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希祖在担任北京大学史学系主任期间,为促成中国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构筑新史学体系,曾主持史学系的课程改革,力求做到史学教育中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史学专门知识教授的有机结合。虽然朱希祖最后被迫辞去史学系主任职务,但其主持的课程改革却对后来中国史学研究的转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朱希祖、李大钊、顾颉刚均为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发挥了重要影响。学术方面,他们之间既有一些共同性,又在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下,彰显出自己的主张和个性。由于早期同供职于北京大学,他们之间还有一些个人交往。《顾颉刚日记》以其即时性、随笔性、率真性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本文以《顾颉刚日记》为中心,辅以《朱希祖日记》及其他资料,试图从生活史的角度诠释他们的学术关系,以丰富民国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翦伯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在中国通史、史学理论和史料学等众多的学术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人曾对中国现代几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作过这样的比较:“如果说郭沫若是古代社会研究的开山,吕振羽首次科学地认识中国的史前社会,范文澜最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中国通史框架,侯外庐系统而深入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那么兹伯赞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特殊贡献,则主要在于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方法论建设”①。的确…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熊十力从相对主义史学立场上对中国历史的盛衰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将道德、政治与学术视为影响中国历史盛衰发展的基本要素,从而提出通过对儒家道统、学统与治统的发掘与继承而发展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道德、民主与科学的中国社会出路的理论结论。熊十力的中国历史盛衰观具有鲜明的相对主义史学思想特征与局限,并对其弟子牟宗三的"三统并建"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利 《许昌学院学报》2003,22(1):118-121
20世纪初,西方的史学思想,尤其是进化论、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传入中国,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掀起了追求科学的浪潮,促进了中西学术的交流,也形成了我国现代史学史上震动一时的“古史辨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