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晚年孙犁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其“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命”在他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其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孙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前孙犁长期搁笔的根本原因是他的“不合时宜”,且不愿迎合“时宜”。——“文化大革命”中孙犁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抗日战争与“文化大革伞”在孙犁心中形成了二大心理情结。这两大情结共同构成了晚年孙犁创作强大的内驱力,并规定了他作品的基本内容、基本意旨。——晚年利,犁的散文观、散文面貌和严谨到苛刻程度的现实主义态度。——晚年孙犁强烈的道义精神及其由来。  相似文献   

3.
孙犁早期的散文形式自由,笔触细腻、优美,呈清新自然之态;新时期以来,孙犁散文在清新明丽之中又注入了深沉凝重,主观色彩加重。这一时期,孙犁散文多夹叙夹议,议论的成分明显增多,充满人生体验的睿智见解、隽永的哲理、历史的思索,字里行间闪烁着理性的色彩;孙犁的散文语言修饰而不造作,华美而不浓艳,纯朴自然之态始终如一;这些对当代散文的写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忆性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相对于其他的叙述性散文教学来说难度更大,原因在于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我",因此到位的解读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孙绍振率先提出"比较还原法"这一文本细读的方法。这种方法旨在还原文本内部的矛盾与差异并以此作为文本分析的切入点。文章以部编版《老王》为例,从语义、情感逻辑、历史、创作风格等方面去还原和比较,从而突破回忆性散文阅读难点,为回忆性散文教学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5.
回忆性散文是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文体。对回忆性散文的咀嚼品读应关注“回忆性”这一文本特征。通过探讨《秋天的怀念》这一经典文本中呈现的“细节悖论”,关注时间流逝形成的回忆视角对作者写作产生的影响。回忆视角下形成的“细节悖论”可作为回忆性散文教学的独特角度。  相似文献   

6.
大凡关心孙犁文学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孙犁文学世界中女性形象甚多,写得很细腻、最富艺术光彩。纵观孙犁的创作,他总是把大部分篇幅献给了妇女:从小说《荷花淀》中的水生媳妇,《风云初记》中的秋分、春儿,《光荣》中的秀梅,《山地回忆》中的妞儿到散文《访问》中诚挚的大娘,《红棉袄》里热情的少女,《张秋阁》中坚强的张秋阁,《齐满花》中勤劳的齐满花等等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孙犁笔下,似同而非同,孙犁既鲜明地写了她们的纯洁和善良、勇敢和坚强,又用光亮的色泽显示了她们性格上的差异,使这些女性形象出现多姿多彩的特色。在描绘这些女性形象时,孙犁“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孙犁:《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孙犁正是用他那纤丽的笔触和细腻的情调,在寥寥数笔之中,就能叫一个个鲜明可爱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站立起来,以此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7,(3):76-80
孙犁不同人生时期的散文对物的把握也有不同,经历了从早期写物到晚年咏物的过程。早期孙犁在散文中将物作为抛砖引玉的手段,而后期孙犁在晚年创作的十本散文集中都存在对物独立的咏叹。物在孙犁的晚年成为他写作中重要的审美寄托。因此,通过将孙犁前后以物为题的散文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物的地位、物的内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可以更好地把握物在孙犁晚年散文中的特点,更准确理解不同时期孙犁的散文创作心理和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8.
孙犁同志的散文《山地回忆》,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这是作者在天津工作时回忆抗日战争期间在晋察冀边区阜平生活的记录。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结构上的特点——倒叙手法文章是由阜平一位农民代表到天津参观工业展览会,故人重逢,引出这一段故事来的。友人临走时,作者准备买几尺布送给他,因为他身上穿着家乡土布“阜平蓝”  相似文献   

9.
教材的编者和一些同志认为《山地回忆》是散文,而语文《教学参考书》的编者和另一些同志(也包括作者孙犁同志在内)则认为《山地回忆》是短篇小说,还有人认为《山地回忆》介乎二者之间,甚至有人一时把它称为小说。一时又把它叫做散文。而冯起德同志在《<山地回忆>教学问答》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更有意思。他说:  相似文献   

10.
回忆性散文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统编教材对回忆性散文的编排为我们实现其教学价值提供了一些可以遵循的规律。基于统编教材,梳理、归纳,形成了一些共识,要求我们遵循课内阅读、写作和名著阅读一体化教学规律,遵循语文要素的联系与渐进的教学规律,遵循"三性合一"的教学规律,从而让回忆性散文在统编教材下更好更充分地焕发其教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郭福宏 《天中学刊》2007,22(6):70-73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道"为立论之根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学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成他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实用、致世之"道"。  相似文献   

12.
衰老之于作家孙犁是一个转捩,在其身上这种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内在心态的种种波动、演化,是解读晚年孙犁生命意识的鲜明症候。从其晚年著述不时表达的“生趣”和偶尔流露的“死意”中,可以窥见他那几乎不为人知的心理深层。由“文革经验”感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极度孤寂中流露出生趣体悟,以及基于大失望的死之神往,是晚年孙犁传达生命意识的三个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13.
巴金从异国他乡走上文坛,一生都在以不朽作品践行"真情论"。"爱那需要爱的,憎那摧残爱的",这是巴金一贯的文学主张。虽然巴金的真诚与热情在"文革"中受到沉重的打击,但在《随想录》中,他却怀着博爱而忏悔之心,对自己曾经被迫于淫威、违心批判过的朋友表示诚挚的歉疚,以"真情"还复历史,以大无畏英雄气概与殉道精神无情地控诉了"文革"的种种令人发指的罪行。巴金用心地追寻着"真情"丰富的内涵,终生都在探索表现"真情"的各种文学手段。  相似文献   

14.
莫言散文多是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对母亲的感念,对生活的反思,让人在历史前进中所发生的大事小事间感喟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但由于受到当代散文精神和福克纳等人的影响,他的散文在真实中被有意植入许多虚构成分并将二者巧妙融合,使其散文更富有情感色彩和叙事力量,呈现出与同时代作品不一样的特质,而这与他的散文所折射出的生命关怀与美学追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晚年的孙犁历尽沧桑,洗尽铅华,他所失去的并不是进取之心和呼唤之力,而只是更多地关注内心真实的感受,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以难得的“赤子之心”面对世界。无论是在逝去的世界中咀嚼人生,还是接续小说家散文的余脉,《乡里旧闻》的写作宗旨在于寻找自己的话语方式.以表现云淡风轻之后孙犁对于这个世界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6.
“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揭Xi斯,不仅是一代诗人,也是一代散文家,他的文名为诗名所掩盖,因而散文创作一直被后人忽视,成为揭氏研究的一个空白点。笔乾初步探讨其散文,认为;一,揭Xi斯散文的创作类型多样,内容丰瞻,远非前人所评能够涵盖,二,揭氏散文有深广的忧患意识,同时又逸出儒家思想,有逍遥的自适情怀,三,揭氏散文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影响了元代的散文,而其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尚古的文学观,则成为明代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前响。  相似文献   

17.
陶季邑先生把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社会革命”等同于毛泽东领导的无产阶级“社会革命” ,混淆了“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金末元初著名学者李治一生著述颇丰,在文学上有巨大成就,但流传下来的甚少。从有限的资料中初步探讨了他在诗词创作、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成就,作为进一步研究李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金代散文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和风格面貌,其文集和散在的作品原本十分丰富,遗憾的是大多已经由于战乱等原因而亡佚了,流传至今的只有几部别集和清人的辑本。历代学者虽然对金代散文评述不多,但对其脉络、特征、地位有相当精当的概括,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阐发,以期完整地描述金代散文的体系和成就。  相似文献   

20.
《“城堡”与“迷宫”-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论集》共收仵从巨十余年在国家级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13篇论文,《论集。作者以勇敢、严谨的态度,涉足别人不敢涉足的学术领域,满怀对人间关怀的激情,用坚持真理的精神,走进萨特、昆德拉、冯尼格、海勒等现代主义艺术大师们的“迷宫”式的“城堡”,对其强烈的关注“人的存在”的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创新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众声喧哗的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界显示了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