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的鲜明特点决定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基于全媒体时代带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了全媒体视野下的研究生群体特征,并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介绍以“五微一体”打造“互联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实践成果,进而从推动载体创新、强化内容创新、提升研究生媒介素养、加强网络育人队伍建设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全媒体”时代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必须重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今后出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做好思想方面的准备工作。但是,如何在全媒体时代下展开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以互联网来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第三课堂"成了当下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所学要思考的难题。由此,本文则展开了对于全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分析了全媒体的内涵,以及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现有的教学问题,提出与之对应的创新措施,力求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是引领“00后”高职大学生树立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在全媒体发展格局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度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文章从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新背景、新要求、新格局三个角度分析了“00后”高职大学生所具备的“可塑性”、高职院校积极投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的“坚定性”和高职院校保障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有效性”,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度、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育人格局发挥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当前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研究生思想教育的现状入手,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为例,就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5.
目标和原则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基本遵循。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党和国家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必须符合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实际。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确定应有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且符合研究生群体思想和学习特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应坚持以研究生为本,坚持思想教育与学习研究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媒体技术变革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与实效性,另一方面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得的机遇。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情况,"全媒体"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愈加突出。独立学院只有立足于自身特点与"全媒体"时代要求,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内容、形式创新,实现教育范式从"文本"到"人本"的转换,才能不断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在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使命;不断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是高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南京财经大学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学校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育人实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以创新为动力,更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协调为牵引,融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力量;以绿色为保障,塑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环境;以开放为契机,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和格局;以共享为路径,凸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工业大学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实例,从分析研究生的特点与需求出发,以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基础,探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发展方向,并且提出了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与举措。  相似文献   

9.
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四支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高校要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明确专门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负责组织协调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等其他课程教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应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研究生教育体制的转化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个案,通过抽样问卷统计分析,对研究生群体现状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把握,探讨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实在是一种尊称;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知识教育、个性教育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都属于"主体"的教育体系,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其实,教师和学生并不必然地构成主客体关系."对话"教育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看作是互为影响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奉行的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思想,是既尊重教师又尊重学生的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驰骋想象、宽松的成长环境,培养勇于创新、勇于批判、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7.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和实施途径,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的全面发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基础。从本质目的上来讲,其实音乐教育与“三生教育”都在于追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因此,我们可以说,音乐教育同时也是“三生教育”不可或缺的实施途径之一,是促进“三生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完善三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人类无限膨胀的"自我"意识覆盖了其整个活动领域,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践踏师生和谐关系、侵犯学习者主体性的"过度教育",它是人类操控自然欲望在教育领域的"移情"式体现。"过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教授行为的过度、理论知识强调的过度、学习动机外化的过度以及成人化观念的过度。"过度教育"容易导致学习者纯粹性认知片面发展,主体完整性丧失;内在主体性抽空,社会工具性畸形;独立品格萎缩,依赖品格形成;本源兴趣销蚀,质疑精神钝化。实现"过度教育"的回归,教育者就要关注学习者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命体存在,关注学习者在实践生活中的亲身体验,以适度的教促成学的自然效果,生成学习者自我的主体感,达成学习者的自然需求、能力与意义,使教育真正成就人的自然性与本真性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市场教育”与“计划教育”两者间的利弊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拓建设和发展规范“教育市场”的主线,同时指出发展人才市场对发展“教育市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