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审美虚静心境指主体对现实物质与功利欲念的审美升华与超越后的空灵平静心里空间,它不求真、不求用,其主要特征是:主客融和、怡然恬淡、空无一物、万有群动、生命高峰。它的效益与效应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在艺术家获得了真正的创作自由,欣赏者有了再创造的心里空间,并且对于人主体建构高尚完美的人格和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神奇的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2.
《湘南学院学报》2020,(3):46-49
审美意象的创构是基于客观事物同时又超越审美客体的,它以客观之物为基础,通过想象进行构建。摆脱时空局限,超越现实与概念的约束,自由地抒发情感。主体通过客观之物的感官刺激,反映到内心,通过自己的想象、体验和判断等进行加工,使得创造潜能得到激发,解放主体的心性,超越自我生命与世俗功利,超越主体理性逻辑思维直达内心深处。审美意象的建构是物与我深度交融的过程,超越简单的主客二元对立,消除了物我界限,弥合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阿来的写作发生于他精神与情感的“内宇宙”,同时也形成了他文学叙事中坚韧的空间自觉和特有的空间维度——外宇宙。《云中记》中阿来借用地震故事的外壳来形象地诠释自己对人类正视苦难、超越苦难而抵达云中无尘之境的理念,叙事的空间维度发生了从脚踏大地到云中漫步的转变与提升。他以阿巴对“鬼魂”的守护和安慰为叙事线索,利用“空间形式”截断叙事时间流,延宕叙事节奏,在“六根”打通中让人与鬼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构建了超越生死、善恶、恩怨的“云中生命共同体”,进入了通往民族、人类自我救赎的时空隧道,抵达了生命终极关怀的内在伦理至境。  相似文献   

4.
由于自主情结、个人禀赋及作为大写的人的深层无意识,福克纳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时空意识,这种特殊的心理机制使其在创作中不仅大量使用意识流语体,对时间与空间进行随意转换,而且还对客观的、无形的、抽象的时空进行文本化,使之成为主观的、有形的、形象的具体文本,从而实现了审美心理时空的超越性和审美态度的超功利性,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阈限。  相似文献   

5.
《庄子》中开拓了一系列富于审美意蕴的存在空间,以探讨“人”境为核心,拓展出对“道”境、“天”境的审美构想。三重空间构成一个内在联系的系统,成为庄子美学中极重要的一方审美之域。对此空间系统的美学阐释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雏度。  相似文献   

6.
“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关审美距离的重要范畴.其审美距离义具体又分为两端:其一,主体与客体的现实时空距离,如谢榛、王十朋、祁彪佳等人所论之“远”;其二,主体之心与功利现实的心理距离,如陶渊明“心远”、欧阳修“心”之“趣远”.古人论“远”只分别关注到时空距离带来的特殊美感和超越功利的心理距离问题,却未将二者有机联系到一起,没有进一步意识到现实的时空距离是实现审美心理距离的条件.以“远”论审美距离,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论;在山水画论中,“远”完成了从审美距离义到山水意境义的飞升.  相似文献   

7.
审美时空指的是审美对象存在的时空形态,是超越自然时空和现实时空的自由领域。在审美时空中,再也没有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差别,人们能更自由地用各种方式进行审美感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阅读的过程中也要积极构筑审美时空,让学生在更自由的时空下展开阅读,这样能让学生逐步抵达审美阅读的核心,进而更深入地读懂文字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时间和空间是小说叙事的重要元素,作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背后隐着其特定的人生观念和审美趣味。张爱玲对时空的幻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关注,她不仅在小说中尽抒生命流逝、世事乱离之感,而且以灵活多变的时空变换机制描摹现实人生,表达苍凉的况味,时空在其小说文体中显示出审美与叙事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新”背景下,立足追求理解的UbD理论,通过大单元审美目标的定位——通往“未知境”,审美过程的落实——进入“我在境”,审美评价的展示——融通“外在境”,实现对审美思维“三重境”的探索,以期促成从表层到深层的持续理解的审美思维路径的生成,在理解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建构符合“美”之规律的意义世界与学习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艺术审美超越是人的超越性本质力量在艺术活动中的对象化,主要包括对审美客体的超越、对审美主体的超越、对审美主、客体所处的物理时空的超越以及对实用功利价值的超越。但是,艺术审美超越又不是超越一切的绝对自由,它必须以现实为依据,最终必然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交际是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受国别、性别、地域、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民族特征和社会风俗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交际空间场,交际中的空间差异具体表现在身体体距差异、物体领属差异、空间占有差异、审美空间差异等方面,这些差异无一不与民族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这些差异才能提高交际的适应能力,对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精髓,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中国古代诗歌在儒道释相糅合的哲学思想中展示出深邃而生动的空间观念。诗人们在对生命的体验之中表达了自然、社会、人类以及理、事、情融会贯通的多雏美学向度及艺术表征。  相似文献   

13.
相对论提出了崭新的时空观概念,相对论力学的建立;对于人类正确认识空观世界揭开了新的一页,本文从相对论的创新出发,介绍相对论的时空观,从而阐述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对论包括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文中涉及范围属于狭义相对论)。  相似文献   

14.
传统小说以叙事为主,采用情节结构,并以其情节优势对电影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现代电影突出空间造型的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又反作用于小说。在电影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小说叙事性减弱,造型性增强,时间意识减弱,空间意识增强,形成了对比式、相似式、多视角等空间结构形式,并以叙事的共时性、展示的现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表现出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审美特征。完全可以说,现代小说摒弃了线性叙述方式,却没有去掉作品的灵魂;丢开了“情节优势”,却增加了光、影、声、色等视听元素;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却开辟了更为广阔而又自由的艺术空间。无论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表达思想的深度,还是从艺术表现的力度上,现代小说都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艺术成就,固然与小说自身的追求有关,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艺术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5.
从有代表性的古诗作品中,梳理分析时间、空间线索的变化对作品审美意识的影响,探索发现作品中的时空变化与审美取向之间的联系,以便我们更好地阅读、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6.
唐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其中不少诗歌的结构本身就极富诗意。这里所说的结构主要是从文学题材的三要素情、事、景和时空关系处理的角度而言,这种分类既有利于诗歌作品的阅读、理解和欣赏,也有利于分析其深层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杰出的小说总是移情卷入和超然审视的对立一体,是人道视野与天道眼光的矛盾统一,因而具有深广的审美张力空间,内含着耐人回味的审美意蕴。古典形态的小说,其失败主要是因为偏重于移情而缺乏超然审视;现代形态的小说,其失败主要是因为偏重于超然审视而缺乏移情观照;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失败之作,则主要是因为过度移情于时代,毫无超然反观的轻灵。因此,它们都匮乏深广的审美张力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