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科学与宗教关系“冲突论”的既定模式,日益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但是,多数研究者只是探讨了宗教和科学是否可以和谐相处的问题,文章在肯定这一观点的基础上,以中国为实例,从构建科学与宗教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内部提升机制、外部提升机制以及和谐共进机制四个层面来具体阐述科学与宗教双向沟通的对话机制,试图回答两者如何更好地相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以及人性的本真等几个方面,探索梭罗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异同,从而寻找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正确的相处之道,以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人与环境的相生共长,追溯中国梦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时代代与代之间的公平与和谐问题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笔者试图从传统文化视角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寻求代际公平与和谐的人性基础。警示人们关注代际公平,化解代际伦理冲突,追求人类社会的终极和谐与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4.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基于现代文明中人类种的退化的人性危机而著就的,基于人本主义的视角浅析发现,人本主义存在本体论下自然界的"红高粱"及"祖辈们"的种性,人性本能论下"红色"人性的诠释,"野合"人性的展现,"反抗"人性的内化,需要层次论下生存、尊重、爱情的人性需求,都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文化和谐相处的人性真谛。  相似文献   

5.
《人性的弱点》对人之间相处的技巧做出了详细解释,自1936年问世以来,全球热销,颇受欢迎。在书中,戴尔·卡耐基以他对人性的独到洞察力,教授人们与人相处的技巧。他在书中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的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实现理想和抱负开辟更宽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人性具有双重性:实然性和应然性;三维度: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人性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社会个体,成为追求崇高的人,自成目的的人,具备能力的人,快乐幸福的人,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和谐校园的构建关键是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包括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后者包括同性学生和异性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小学生异性之间往往能够大方、自  相似文献   

8.
论学校教育下的知识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不仅构成了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也是人们逐步成长与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厘清知识与教育的关系,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探讨知识与人如何更为和谐地相处。而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视为知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异化,而这种异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教育的失范和人性的分裂。  相似文献   

9.
和谐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隐藏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念,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崭新的内涵,为人们的文化心理、行为方式以及价值选择、精神指向提供了参照与指导。京派作家沈从文的作品中处处跳跃着和谐旋律的音符,奏响了一曲悠扬动听的田园牧歌。分析其作品中人物如何与自然、社会、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如何保持心灵的自由和健康的人性,可以对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一书主要体现的是仁爱和性善思想,主张维护人格尊严和平等,教育人们该如何看待生死,追求人性修养的目标和境界、生活的乐趣,具有积极的生命教育思想。现在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基本都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冲突。为此,可以将孟子的生命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可借鉴的思想资源,通过它人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缓解人们自身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1.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12.
人性是什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性是一切人生而固有、永恒不变的普遍属性,因而不能独立存在,而只能存在和表现于人们那些变化的和特殊的属性之中:前者是人性的“体”,是人性的内容;后者则是人性的“用”,是人性的表现形式。人性是不变与变化的统一体,这是人性研究的意义之所在:一方面,如果知道人性的哪些因素是必然的、不可改变的,便不会要求人们改变这些不可改变的人性,便不会制定违背人性的恶劣道德,而能够制定符合人性的优良道德;另一方面,如果知道哪些人性因素是偶然的、可以改变的,便可以减少、禁止其与道德相违者,而增进、发扬其与道德相合者,从而使优良道德规范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3.
荀子从对人性分析入手,展开由个体到群体的制度建构,旨在解决群体生存的幸福与和谐问题。他的“性恶论”可以被重新诠释为人性自爱论。他认为,人都有自爱与自利的本性,这是人自我提升的原动因,也是利益纷争的起因;无限度的自爱、自利会导致社会无序和混乱;人是生活于群体中的关系性存在,群体的安定由正义所决定。基于自爱的人性观,他建立相应的伦理和法律思想以规范、约束无限度扩张的自爱本性所导致的社会失序;而个体有限度的、被压抑的自爱诉求则是通过音乐的调和力量得以保护、净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思想逻辑及其学说主要包括人性地位论,如人性神赋说、人性突现说,人性要素论,如人类双性说、人性个体说、人性善恶说,人性价值论,如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的理论产生得较早,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的合理部分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早在3000多年前,孟子和告子曾对性善性恶问题进行过激烈辩驳,将各自关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集中地展示了出来。告子从"生之谓性"的前提出发,提出了"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通过分析孟告的辩论,我们可以深刻体味孟子的性善论,因为人类生存至今对于人性善与恶的讨论仍旧没有停息,并且这个探讨过程还在持续,那么性善论的价值也将会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16.
人性是与人相关的学科都在共同探讨的问题,由于人性本身的复杂性,多层次性,致使每门学科都只能研究其一部分本性,都只能是局部的、片面的对人性给予认识和解读。心理学是以人为主题的学科,但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性被分解与割裂,致使心理学面临危机四伏的不统一困境。当代心理学研究者只有以人为主题,在时人性全面、深刻的理解上展开研究,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和独特的学科,展示出它自身旺盛的生命力或它所存在的根据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思想的要点是: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的内在关联性。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启示:人在自然界中要准确定位;牢固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调好人们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性的结构与激励机制设计:基于管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机制设计依赖于管理者对人性的认知。基于管理思想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和行为科学的需要理论,完整意义上的人性包括三重属性:经济性、社会性、发展性。其中,经济性是人的基本属性,社会性和发展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基于上述人性结构,组织可以从服务导向的人力资源文化、品牌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治理三个层面设计激励机制以激发人的生产性潜能。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从人类学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审美游戏的思想。他认为,游戏可以解决文明和人性的冲突,审美游戏可以使人性完整。席勒的审美游戏思想实现了游戏研究的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席勒的思想启示我们,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游戏根植于儿童的天性;从游戏、美和人性的内在联系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儿童游戏是能体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审美游戏。  相似文献   

20.
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变,实现了两个重要的翻转:一是从“信仰支配世界”到“欲望支配世界”的翻转,二是从非经济性向经济性的翻转,它求解着资本出场的人性视域,彰显出资本对人性的激活;同时,资本又使人性异化,并通过异化———物化———幻化表现出来。人性的孤立化与社会化、资本的在场性与人性的进步性,进一步指认了资本与人性之间的二律背反:资本激活人性与异化人性。因此,只有对资本进行精神与人性的批判,才能彰显人类进步的意义与伟大;人性只有接受资本的考验与冲刷,才能表征人类生存化世界的意义与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