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教材解读】一、把准知识结构本单元包含“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线段”等内容,可分为计量单位中的认识厘米、米和几何知识中的认识线段两大部分。其知识结构图如下: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观念和用厘米量厘米和米的认识认识直尺认识米,建立1米的观念和用米量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线段的初步认识线段的认识量线段画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线段是学生开始接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一基本概念。长度单位依靠特定的线段来表示,量线段的长和画一定…  相似文献   

2.
[教材解读]   一、把准知识结构   本单元包含“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线段“等内容,可分为计量单位中的认识厘米、米和几何知识中的认识线段两大部分.其知识结构图如下:……  相似文献   

3.
朱晖 《现代教学》2004,(1):26-27
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4.
教学背景在上“线段的初步认识”这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会用尺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这节课的内容是要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学会找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线段。  相似文献   

5.
写在前面 “认识米”是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测量”中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6.
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部分知识,安排在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的“分米和毫米”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在上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学期的第一课时又认识了分米和毫米。怎样把相邻两个单位进行互相转化是一个教学难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  相似文献   

7.
线段和角是学习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同学们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常见的错误有:对于直线、射线、线段和角这些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彻,对直线和射线的无限延展性认识不到位。常出现“延长直线”“射线是直线的一半”等错误,形和量区分不清,把线段和线段的长混为一体等。下面举例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认识厘米”是学生学习度量的起始,对于浙教版教材。学生在认识厘米之前,学习了长、短的概念,并学习了把物体放在方格纸上用数格子的方法刻画物体的长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度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认识1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能估计物体的长度(5厘米以内)。  相似文献   

9.
“厘米和米的认识”这节教材是法定计量单位教学的开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接触不多,缺乏明确的感性认识。教学这节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和单位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个单位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直线和线段,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用直尺或三角板画直线和线段。  相似文献   

10.
一、长度单位1.内容与结构。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及线段的相关知识,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认识线段。具体编排结构如下图:2.具体教材分析。(1)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并呈现了用手臂(一庹)、用拃用脚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渗透了测量的本质:用"单位"去"量"。然后让学生用"拃"作"单位",体会测量的过程,并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虽然都用"拃"作单位来量长度单位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2、例3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认识米,1米=100厘米例6、例7认识线段,画线段例8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再次认识的一个长度单位.对这一内容教师一般不愿意研究,究其原因:第一.通过课前调研可以发现,不少孩子都知道毫米.有的孩子还能够说出1厘米等于10毫米.甚至有的孩子能够根据以前的测量经验,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物体的长度.那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止步于此吗?  相似文献   

12.
“铅笔有多长”的教学内容在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40—41页。该内容实际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毫米、分米的认识”,它是在“米、厘米的认识”基础上的一个延续。虽然这一内容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二年级小朋友来说,建立较为准确的长度观念及正确形成四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关系网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怎样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建构起抽象的空间概念,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阐述笔者三次实践的过程与思考。[第一次实践](一)复习旧知通过“猜身高”的游戏,复习“米和厘米”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是这套教材教学法定长度单位的开始。这一单元分三段进行教学:先认识厘米,用厘米量;再认识米,用米量;最后教学直线、线段。  相似文献   

14.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请拿出笔和纸,画一条5厘米的“直线”。(直线是无限长的,不可以度量它的长度,所以没法画)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中有关线和角的知识。(板书课题)[评析:陷阱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恍然大悟之余,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二、复习整理,构建脉络1.线。关于线你知道哪些知识?多媒体演示:连接两点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直线。(板书:线段、射线、直线)说一说,比一比: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下面我们来一个画直线比赛。限时15…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小学六年制数学教材中《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这一单元知识的编排,要求先教学“厘米”的认识,然后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授完这个单元的内容要5个多课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知识编排顺序似乎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整合,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米”已有了初步的概念,如公交车上的1米线、日常生活中的米尺等。如果先教学“厘米”的认识再教学“米、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大小排列紊乱,不利于学生合理建构长度单位的概念。另外,先教学“厘米”的认识,1米=100厘米,这对学生理解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增加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认识”,是小学几何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7.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的起始课,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厘米?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环节。一、观察判断1.观察:逐一观察下面四幅图中的线段(图1),比较哪条线段更长。2.判断:用手势"1""2""="反馈判断结果。3思考:当对后面三幅图有争议时,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如果要准确作出判断,需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18.
[案例]"认识厘米"教学片断   学会了用直尺量一定长度的线段后,我出示了一长一短两条线段.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量一量这两条线段.……  相似文献   

19.
巧题·导思     
在教学“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后,我出示了下面一道题目: 20厘米____2 师:请您在横线上填“>”、“<”或“=” 生1:横线上应填“>”号,因为20>2。 生2:横线上应填“=”号,因为20厘米=2分米。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创作和发生的过程,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抓住知识的本质,建立更清晰的表象。基于知识原型的重要性,以《认识线段》课堂教学为例,展开线段概念的原型探究,帮助学生把握更准确的线段概念,促进学生进一步科学、主动、深刻地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