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校外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越来越显现其重要的地位,并逐步向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发展.就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教育自身发展对校外教育的新需求,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衔接的方式方法以及在该领域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零距离对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曹林男 《生活教育》2014,(23):50-51
正《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纲要强调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运用知识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领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它是作为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改革之亮点。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实践不是一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是助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实践性课程,是链接校内外教育的重要纽带,拆除校内外无形隔离带,课堂与社会、知识与实践之间围墙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学校课堂在课外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使学生通过校外丰富实践阅历形成综合素质,储备未来真正踏入社会的能量.因而校内外紧密联系,有效衔接,以资源共享、活动共享、课程共享、评价共享达成多渠道协同育人是它的有效途径;以教育科研为引领深层优化课程结构、活动过程、评价标准、安全保障环节是有效措施.少年宫等校外教育与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立德树人使命,两者是基础教育战线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是学生发展的必然所向。面对美国教育质量和社会公平问题,美国教育学家、语言学家赫希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探索,认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提升美国教育质量、促进美国社会公平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知识之于课程、之于教育、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于学生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和背景知识,技能的培养需要建基于特定的领域知识,成为有文化的公民需要掌握标准语言和共享知识,同化新知识需要先前知识作为基础,缩小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需要学习以核心知识为“同心圆”的课程。作为一名教育上的保守主义者,赫希的知识观和教育观都建立在社会本位的立场之上。赫希强调,教育要从儿童本位转向社会本位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对儿童关怀和爱护的缺失,反而正是儿童本位思想中存在着的过于浪漫的发展观造成了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知识的延迟以及对儿童关爱的错位,剥夺了弱势学生学习知识、改变知识状况的机会,这对弱势学生来说才是真正的不公平。因此,学校必须正视“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以背景知识、领域知识、共享知识、先前知识、核心知识等为内容的高质量课程体系,让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5.
校外教育是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参与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三个区别于学校教育的显著特点。中国的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已有4000余家,形成了自上而下、多渠道、多层次的校外教育网络,承担着少年儿童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知识技能、文化娱乐和特殊儿童教育的重任。根据目前校外教育的现状,面向21世纪,校外教育将会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全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将逐步网络化,并会有更多的各种专业人员加入校外教育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外教育一定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中国校外教育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制度化和体系化,在青少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也遭遇了诸多的困惑和挑战。首先,结构设置多样化引发的体制变革是最根本的问题。由于机构发展和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的不同步性,导致体制建设所包含的相关的规范要求不明确、不完善,使我们不能在原有的体制中解释现实问题,由此造成了校外教育机构内部缺乏彼此的认同,外部缺乏分层分类的管理,使得校外教育体制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真实的"幻像"。其次,从概念界定及其使用语境的变迁,分析校外教育社会建构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可以看到校外教育概念的提出最初是从机构设置及其开展的活动来考虑问题的,至于这类机构的归属和教育功能的独特性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中国校外教育的产生并不是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视域中去规划和建设,而是在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基于社会政治制度建设的需要,基于解决当时青少年成长环境出现的问题,给青少年提供的一种带有时代特点的教育制度安排。最后,从政策调整中所体现的价值选择来审视校内外教育的关系,探讨校外教育功能的预设,可以发现校外教育之所以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在学校教育牵制下与学校课程保持衔接和互补,并在活动方式上趋同于学校教育,既是政策干预的结果,更是政策不完善的反应。21世纪以来,针对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政府已经作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调整,将校外教育界定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实际上是在人的发展语境中讨论问题,强调的是校外教育育人的独特性,即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人的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完整地了解社会,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特点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地方院…  相似文献   

8.
《上海教育》2009,(3):7
长宁区区委、区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强校外教育机构的规划与管理,使校外教育工作在促进学校课程改革,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学生的科学及人文素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组织机制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校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模仿、改造、建构中形成了当前政府、社会和市场三位一体的校外教育供给模式.校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旨在立德树人.这种供给模式满足了人们对校外教育总量、内容和质量等多方面的教育需求,但在一些关键性制度安排上仍存在薄弱环节,亟待从顶层设计、补齐短板、科学规范等方面着手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
校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模仿、改造、建构中形成了当前政府、社会和市场三位一体的校外教育供给模式.校外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旨在立德树人.这种供给模式满足了人们对校外教育总量、内容和质量等多方面的教育需求,但在一些关键性制度安排上仍存在薄弱环节,亟待从顶层设计、补齐短板、科学规范等方面着手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都存在着观念、认识上的误区与偏差,为此,在实践工作中,要提高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以专门的学科形式出现;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建立起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体系;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的培训与管理工作;重视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运作.  相似文献   

12.
正校外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重要补充,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课程之外,青少年成长所需的一种教育形式。爱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自2010年成立以来,坚持在活动中育人,以培养广大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人为本,努力开展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一、努力创设和探索适合活动发展的措施与具体做法1.加强校内外教育的结合、利用网络学习,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在中心的指导规划下,每年召开城区乡镇25所成员学校的校外联席会议,成立爱辉区校内外教育联席协会,建立QQ群统一管理,及时加强联系,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在教育理念上,把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等同于公民教育;在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上,缺乏对公民知识教育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现行学校公民教育对公民政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公民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加强权利意识教育上,同时科学、合理、系统规划和设置我国的学校公民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4.
李伟平 《江苏教育》2012,(Z2):69-73
【我的主张】教育是一种生命关怀自制度化的教育出现以来,为满足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基本上表现出"以知识为本"的特征,学校的存在价值在于满足传递、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从而来实现文化的"代际传承"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复制式再生产。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都会引起教育生存环境的变迁,因此,学校教育实践都需要重新思考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这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实践的现实形态。人类社会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从关注客观世界到越来越关注人的主观世界,人的生命特性越来越被  相似文献   

15.
朱明 《教育探索》2000,(6):78-79
社区教育就是教育与社会的结合,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它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教育环境,促进了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当然,学校教育依然是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阵地。社区教育的发展既为学校教育助一臂之力,也是教育在另一形态下的延伸。社区教育的发展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一、推进了学校教育的改革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以下弊端: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传授知识,不注重发展能力,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第二,在教学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视纵向的知识体系,忽视知识…  相似文献   

16.
中学法治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应遵循从具体案例到一般规则,从法治实践到法治理念的过程,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立体化法治教育体系。因此,应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资源,开发活动型课程,采取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型课程。  相似文献   

17.
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特点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创  刘红英 《教书育人》2006,(10):41-42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的特点 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一种具有独立形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课程,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思想品格、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l陛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自身实际,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对理论知识理解和综合运用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是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其设置与实施是高校教学改革在新时期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制约教育类课程教师队伍发展的客观因素分为校外因素与学校因素两方面。地方高校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学术技术带头人少,教师实践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应克服"博士饥渴症",优化校内教师资源,整合校内相关部门职能,完善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培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在渐进对传统校外教育基地理念、内容、时空的超越与重构的同时,也与中小学校形成合作共育的发展趋向。基于开放-社会系统视角对校外实践教育营地的代表性案例进行考察,发现其重视实践课程的本土化开发、忽略专业化实施;组织结构多纵向科层化发展、少横向专业化建设;重视教师个体需要满足、较少学生主体考量;文化建设多思想观点呈现、少外显行动表达。为此,校外实践教育营地高质量育人活动的开展,需要创新地方政府与社会企业合作的体制机制,助推校外实践教育营地的多样发展;共建内部主体与外部主体耦合的专业机构,夯实校外实践教育营地的善治根基;开展自主探索与跨界合作并进的课题研究,探寻校外实践教育营地的育人规律;构建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统一的制度体系,形成校外实践教育营地的管理密码。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整合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教育类课程是分科设立的。由于各科都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彼此脱节、盲目重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的弊端。以小学教育实务为线索,打破分科课程的学科界限,对教育类课程加以整合,构建综合教育课程,可以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密切结合,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从教能力,奠定学生专业发展的基础并使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