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大力推进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对"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抓好"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从政策完善、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四方面入手,建立新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水平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相适应。为此,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在引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建设应用型特色课程是关键,这既有教育政策精神的指引,又受益于杜威"实用主义"、布鲁纳"结构主义"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有力支撑。同时,还离不开面向行业、企业和实务部门实际需求的应用型特色课程目标定位,构建"平台+模块化"的应用型特色课程体系以及对多元协同开发建设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特色课程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大力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正确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变为应用型高等院校,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重大举措。本文基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调研,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探讨。研究指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要通过转变办学理念明确新的应用型培养目标、不断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突出地方特色积极推进适合区域发展的专业群建设、构建校企合作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提高"产学研"能力等办学路径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推进转型发展仍然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新任务。基于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制度环境、发展现状的归纳分析,结合荆楚理工学院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的实践探索,提出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价值取向,树立"创新+应用"的价值引领,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5.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近年来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生物工程类专业构建"四四制"培养模式为目标,阐述了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应用型课程建设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等内容。以期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生物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6.
确定战略目标首先要落实高等院校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政策导向应为向应用型转变,以战略规划带动地方本科高校发展转型。文章通过分析战略发展规划的文本规范和制定实施规范,以某高校战略规划推动转型发展实践为参考,提出要重视战略规划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要关注战略规划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构建内外部环境匹配的组织结构,是新时代高校有效推进"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双创教育等的举措。应用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应该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适应敏捷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建设范式、满足应用型大学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社会需求、政策与实践为地方院校组织结构重构提供了可能。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组织重构重点应该是重构以学科为核心的学科学院、以专业为支撑的产业学院和以学生工作为本、学生宿舍为载体的书院等组织,并研究这些组织重构后的运行机理。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进入了政策与运行的磨合期,相继出现了一些阻碍发展的困难,本文阐明了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指出"产学研用"合作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途径,并从特色办学、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阐述了产学研用"合作在学校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政府正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地方医学院校转型发展要在中央和地方相关政策指导下进行,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服务于地方卫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医学院校转型发展要考虑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人才市场及学校发展现状等实际情况,克服办学定位趋同、学科专业无特色等不适应转型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环境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深受教育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出发,针对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科职业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一个类型,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和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从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出发,鉴于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类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工作职能以及培养方式的不同,本科职业教育应坚持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契机,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突破口,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情况看,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有向高职专科转型的趋势。对应用型本科与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团队建设等方面找准路径。  相似文献   

13.
铜仁学院     
《教育研究》2015,(3):161
为实现武陵山片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铜仁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恪守"明德、致用"的校训,秉承"苦心励志、追求卓越"的精神,坚持"依托武陵、突出应用、服务发展"的特色办学理念,坚定建设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学校加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导的地方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跻身贵州省首批应用型高校省级改革试点单位,努力走出了一条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应势之举,是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其转型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适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本科转型高校是发展应用型、技术型本科,其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是"双师型"教师。地方本科转型高校应通过"外引"与"内培"相结合、"校—企—校"协同定向培养、定期到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学习交流等多条路径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逐步提高双师素质,为地方本科高校的成功转型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师院校,主要以培养初高中师资力量为目标.为保证学科师资的均衡培养和发展,这些地方院校仍旧保留历史学专业.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校扩招政策效应的发挥,各地方高校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历史学专业遭遇招生难、就业难、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等办学困境.为此,地方院校在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同时,还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努力拓展专业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高等教育应用转向的时代背景下,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政策实践亟需解答一系列理论问题。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理论承袭、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域外实践和本土探索,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来源。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回答"什么是应用技术大学"这一理论问题。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意蕴在于解决人才需求问题、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破解地方高校发展困局、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建设"应用技术大学"需要在理论上构建技术认证与评估标准,在实践上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技术文献。  相似文献   

17.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转型发展的紧迫性,在办学功能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转型中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高校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新型地方高校治理结构,全面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促使转型工作得以平稳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8.
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家产业调整的需要,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外向型的经济模式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然而,片面强调"应用型"人才势必会造成教育误区。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立足于转型发展地方高校的英语教学,从人才培养模式、"双师型"教师团队和校企结合等方面来探讨具有社会"适应性"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应用型定位已经成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必然趋势和理性选择,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体育院校理应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这种趋势。在地方体育院校追求应用型定位的办学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处于核心地位,是办学过程的重中之重。为此,地方体育院校需要在培养目标定位、教学体系转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正>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15年由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成的国家公办全日制本科院校。2013年,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施了"升格转型"战略,在争取升格为本科院校的同时,谋求转型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2015年实现升本目标以后,学校按照建设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