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契丹辽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早已在其前史中就开始接触州县行政了.循契丹辽朝州县建置的发展脉络,以州县人口来源为根据,契丹辽朝州县大体可分为移民州县、燕云接收州县和边防城三类.契丹辽朝移民州县的设置和燕云州县的整体接收,巧妙地解决了原有部落组织的保留与中原州县行政的移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契丹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透视出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2.
论清末州县自治财政的管理——以直隶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州县自治财政迥异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专门财政管理机构的出现;管理制度的近代化;士绅成为财政管理的主体.它在一定程度上祛除了以往州县财政管理中的弊病,也是对州县财政收支结构变化和财政规模扩张的一种适应,昭示了州县财政管理制度的近代化倾向.清代州县自治财政管理的变化是传统财政制度的异化与资本主义外来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虽然新政效果差强人意,但是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对民国时期乃至当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清代官场上,官之外有三种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即幕宾、书吏、长随。关于幕宾和书吏,史学界已有专文论述,唯长随无人道及。有关长随的史料,主要见于笔记杂钞,相当零散。笔者拟就所见者撮要考述如下,以见清代长随之概貌。  相似文献   

4.
<正> 整顿史治,是雍正主要政绩之一。而州县吏治,又是雍正吏治改革的得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雍正州县吏治进行初步探讨。一.“吏治之本在州县”雍正始登皇位,在《谕知州、知县》的上谕中,即明确提出:“固邦本者在吏治,而吏治之本在州县。”认为“全省吏治如作室,焉督抚其栋梁也,司道其垣墉也,州县其基址也。苟州县之品行不端,犹基不立,则室不固,庸有济乎!”为此,他告诫州县官吏:“尔州牧县令,乃京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贡赋狱讼,尔实司之,品秩  相似文献   

5.
明代州县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实体政权,具有全方位的司法职能,包括从法制教育、社会治安、司法审判到司法管理等.本文拟从起诉与受理、审理的原则与时限、拟律与上报等方面初探明代州县政府审理刑事案件的职能.  相似文献   

6.
赵星 《文教资料》2008,(25):12-13
在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士子的漂泊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事件.本文拟从士子的漂泊中抽取出客死他乡、抛弃原配和充任幕宾这三类事件去探讨士子们的生存困境,进而阐发<儒林外史>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7.
契丹辽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早已在其前史中就开始接触州县行政了。循契丹辽朝州县建置的发展脉络,以州县人口来源为根据,契丹辽朝州县大体可分为移民州县、燕云接收州县和边防城三类。契丹辽朝移民州县的设置和燕云州县的整体接收,巧妙地解决了原有部落组织的保留与中原州县行政的移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契丹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透视出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8.
浅谈汪辉祖的州县吏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辉祖(公元1730—1807年),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他做了三十余年幕僚,后来中进士,五十七岁才任了宁远知县、道州知州等职。他为人刚直廉洁,治事公平,深受人们拥戴。在州县基层几十年,对州县官场之情势明悉洞察,他总结几十年为幕僚佐政,为官治政的经验,写成了《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学治说赘》、《佐治药言》等书.来阐明自己的吏治思想,目的是“为善为吏者言之”。①他的这些书可谓一座多棱镜,从各个方面透视了清代州县政权中的弊端,从而对州县长官提出了种种忠告,既为整饬州县吏治提供了方法,也为州县各项行政事务的组组管理提供了经验。其论述深中肯綮。后世人言及清代州县吏治,多称汪氏。本文试就汪辉祖的吏治思想。作一个简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唐代后期的行州行县集中出现在抵御外族的边境与讨伐叛藩的前线两种特定的时空之中,通过个案考察与比较研究,可以揭示其与正州县之间存在的地方行政建制常规性与特殊性的复杂关系,以及区分交战双方空间距离的“界线”对于行州行县存续的重要意义.因权置故州县而设的行州行县与权置新州县以及权废州县,共同构成了唐代后期临时性州县置废运行实态的整体面貌,在中国古代政区演变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清代州县财政的法外收入一部地方志指出 ,清代以前 ,州县存留“虽有浮冒 ,然留有余以为县官伸缩之地 ,稍自好者 ,不肯诛求于例外以厉其民” ,而清代对于州县经手的收入“几欲尽取以益上” ,这“不啻明以苛派诏有司”[8](卷六·政典制·赋役篇中 ) 。由于州县存留没有为上节所列各种费用开支提供款项 ,更没有为州县官的聚敛中饱预留余地 ,所以清代州县官普遍不能恪守国家颁定的税收制度 ,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攫取法外收入。清代州县的法外收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 :1 .地丁、耗羡的浮收及瞒报。清代田赋征收历来存在火耗等名目的浮收…  相似文献   

11.
在清代,州县书吏是州县行政不可或缺的。州县书吏制度虽甚完善,但其州县实践与表达却不完全相符。书吏的类别和数量远超制度规定。书吏职责因房而异,各房内部分工合作,而各房之间由于利益存在职权之争。州县书吏由身家清白之良民充任,且有五年任期,但常常出现买卖和垄断现象。  相似文献   

12.
毕沅作为乾嘉学者,不仅官至极品,而且长于诗文。终其一生的《灵岩山人诗集》,结集过程漫长,并在结集过程中刊刻了各种版本,该诗集编纂体例极为严谨。毕沅对诗歌的爱好影响着其幕府诗歌的创作活动,宾主之间的唱和交流及对幕宾诗歌创作的赞助支持影响着幕宾诗歌的创作热情乃至审美意境的提升,进而促进乾嘉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朱明王朝于陕北沿边地区设置了具有地理性质的军事管理机构--榆林镇.清朝建立后,榆林镇失去了原有的军事意义,所以在陕北沿边地区建立划一的府州县的地方管理体制势在必然.历经顺治、康熙、雍正朝的调整、改制后,陕北沿边地区最终完成了从原来的军事管理体制向府州县的地方管理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通过定期修订《赋役全书》对州县经理的税收和开支实行严格控制,然而清代州县财政的实际运作却与这种制度设计严重背离。有清一代,州县不设职权独立的财政机构,财政事务由州县官一人负全责,依靠私人雇员和奴仆经理税收财务,造成州县财政在实际运作上的家产制。各州县均存在大量法外收支,贪污、中饱、陋规、摊派被合法化、制度化。清代州县财政的家产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秦以后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清代 ,佐贰、学官等国家正式官员不被纳入州县主干行政系统 ,而州县行政靠幕友、家丁、胥吏、差役等承担。这些人员不属于国家正式官吏 ,而具有私人势力色彩。清代州县的这种治理结构导致了行政效率的降低、吏治的腐败和社会经济的凋敝  相似文献   

16.
《福惠全书》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官箴书之一,在州县司法官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对于司法官从新官上任到升迁离任,记载详细。论文主要对于州县司法官任用的"筮仕"、"刑名"、"升迁"进行研究,从中探求州县司法官任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宋代掀起四次大规模的兴学高潮,地方州县学校遍及全国各地。文章通过对学记的分析,考察了宋代地方州县修建学校的资金来源,发现地方官学筹集资金是一个多渠道的方式:或朝廷和路级官府拨款,或州县官府自筹经费,或民间捐献。不同的州县有不同的筹款方式,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福惠全书》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官箴书之一,在州县司法官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对于司法官从新官上任到升迁离任,记载详细。论文主要对于州县司法官任用的"筮仕"、"刑名"、"升迁"进行研究,从中探求州县司法官任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顾诚提出明代行政区划体系分民政、军政两大系统,军政系统管辖大量人口田地。他用这个观点解释明初850万顷田地的统计数据,引发了对明代人口田地规模、行政区划制度的讨论。军政系统中,在府州县城外另外建城设治的沿海卫所,是否管辖原属州县的部分人口、田地?这是顾氏新解释和新观点是否圆满成立的焦点。沿海地区明代省府州县志和明清沿海卫所志的相关记载显示,明代沿海卫所户口登记中无民人,州县的里甲数量未受新设卫所扰动,卫所对当地民人实际上并没有管理权限;卫所名下除屯田外并无从州县划归的田地,而且对秋粮直缴卫所的州县田地、对城内外原属州县的旧额田地、对卫所军余零星新垦的田地,皆无管辖权。由此可知,明代沿海卫所不管辖任何本属州县的人口和田地,明代人口田地的实际规模、军政系统在行政区划体系中的地位,或可再加斟酌。  相似文献   

20.
清代佐官制度存在的特殊性、层次性以及权力不均衡对州县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州县佐贰官在勘验、缉捕、审断、执行等方面拥有不同程度的司法权。清代法律对州县佐贰官的司法权严加限定,但在实际治理中又采取调和策略,导致州县内部结构产生了“复合初审”的特殊效果,而基层更是存在大量边缘司法现象,这些使得州县司法呈现出一种“法亦有法”的状态。州县内部存在的民事与刑事审判区分,体现了按照事权管理进行司法管理的原则,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行政权与司法权合一的背景下,他们实际上只是区域内特殊的集权者,与现代法制的分权理念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