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释“茨”     
在古代字典辞书以及注释书中,常把“茨”释为“蒺藜”.宋代开始,又出现了“茨”是“蒺藜”的合音词的说法.除了这一义项之外,“茨”还有其他解释,诸如“以茅苇盖屋”、“堆积”等.在古代文献中,“茨”还有“荠”、“薋”等异文.本文认为,释为“蒺藜”的“茨”与释为“以茅苇盖屋”的“茨”是同形字关系,而释为“蒺藜”的“茨”与“荠”、“薋”、“蒺藜”等则是同源词关系.  相似文献   

2.
说"艸"     
"艸"即"草"的本字.本文首先介绍了"草"的源流演变以及与"草"有关的词语组合;然后介绍了<说文>中的"艸"部字,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分类;最后,从"草"的喻意出发,介绍古代文学作品中"草"的象征意义,以及当今社会的"三草"理论.  相似文献   

3.
朋友给我介绍了一种神奇的草——风流草,这个倜傥的名字是我第一次听到的。一种草木被冠以"风流"二字,不知有着怎样魅人的风情?其实,这是一种奇特的落叶小灌木,并没有常见草类的纤细、柔弱、妩媚。朋友见到的风流草生长在菲律宾的丘陵山地中,似树非树,似草非草,高达60厘米左右。叶子由三枚  相似文献   

4.
<正>一草是农民保留到最后的一份遗产,草是牧民缩写在大地上的柔韧鞭影,草是沙漠尽头生命的第一见证,草是孤守野花的忠诚卫士,草是倒写在人们心中的"小"字。  相似文献   

5.
正[释文]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致。第一行:"彼"字末笔参隶意。"藥(药)、草、可"三字,"柔亦不茹,刚亦不吐"(语见《诗经·大雅·熏民》)。尤其"可"字,使全行生活。第二行:"致"字的捺笔,如山云飞堕,极见才思。  相似文献   

6.
试析《菉竹山房》中二姑姑人生悲剧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接受主义美学为指导,用文化学批评和心理学批评的方法,对现代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的短篇力作《菉竹山房》进行分析。指出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念,"怨而不怒"的中庸处世方式,是二姑姑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从而指出《菉竹山房》应该称之为文化批判小说。  相似文献   

7.
作品点评     
正袁敏同学的作品,书写规范,字形活泼,用笔有提按意识,其中"在、草、恨、搔"等字写得尤为出色。建议:1.作品内容的字数和作品纸的格数要匹配,否则,就会像本作品一样,给人左轻右重之感。2.字形长短要协调。作品中"惊、书"的字形过长,"短、欲"的字形过扁。3.加强"心"和"心字底"的练习。"心"和"心字底"的左点要低些。"感"字应上放下收,"心字底"要小些,三点成一条斜线。独体字"心"三点成一圆弧。  相似文献   

8.
风流草     
朋友给我介绍了一种神奇的"草"--风流草,这个倜傥的名字我第一次听到.一种草木被冠以"风流"二字,不知有着怎样魅人的风情?  相似文献   

9.
正林宜辉先生的草书作品,点画遒媚劲健,书写一任自然,这是一个书家进入一定书写状态后所达到的意趣。其中,不乏精美之字,如"步、中、年、看、蕾、拂、人、报"等字。第三行以后书写状态越来越好,以落款状态为最佳。不足之处是缺乏古法。作者临帖似乎较少,手下个人习气较重,作品中也出现了个别字法不准确的问题,如"悠、息"字中的"心"字底不够准确。作品有黄庭坚意趣,作者不妨在黄草上研习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林朝镛先生的陶渊明诗书作,有"二王"气息,用笔比较  相似文献   

10.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古代汉语教材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16篇文言文(含诗、词)中涉及"三字"判定的就有26处。但是在"三字"的定义及判定标准上,无论是现行古代汉语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不尽如人意,造成了"三字"判定上的混乱。可见,高中语文教材里"三字"混用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相似文献   

11.
一、错误类型(括号中为正确字、词)1.形近字。形近字指字形整体相近但细微处仍有差别的字,如"草管(菅)人命""言简意骇(赅)""即(既)然"等。对形近  相似文献   

12.
<正>一、编谜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谜语能使一些原本比较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形象,如"茶"字,下边是"朩",小学生很容易写成"木"。在教这个字时,我就编了"一个小人,躲在草里"的谜语让学生猜,加深了学生对"茶"字的印象。又如,认识"燕"字时,我又编了:"一只鸟,飞到北门口,生了四个蛋"的谜语。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板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文言文"三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辨析和注释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为权威教材,编写精审,体例严谨。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材在"三字"注释方面仍有数条可商之处。本文试以教材"三字"注释为研究对象,查错纠误,完善体例,以期为进一步规范"三字"注释提供参鉴。  相似文献   

14.
刘瑞良先生的毛体书法《沁园春·雪》,整体有毛体气韵,行笔比较果断流畅,效果也是不错的.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要注意正字,也就是要把草法写对.草书虽草,但都有严格的规矩,正如《草诀百韵歌》中"长短分知去"所说,稍有不慎可能写错字.此幅作品中,"莽、顿、舞、驰、与、妖、娇、腰、武、祖、稍、骄、识、流"字等,草法不够准确.第二,章法上应注意对比关系,即字的大小、轻重、收放等要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万物皆可枕     
黎荔 《中学生百科》2023,(32):24-25
<正>一个“枕”字,可以搭配很多美好的字,无论怎么组合,都带一点慵懒,带一点柔情缱绻。有一本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叫《枕草子》,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创作的随笔集,大约成书于1001年。书名并非清少纳言自己所取,而是后人添题。“枕草子”三字读起来予人以美的遐想,但其实在日语中,这原是普通的名词。“草子”即“册子”。枕草子,大概就是枕边书之意。我反复品味,这“枕”字用得实在美妙,非常能体现清少纳言超然自在的生活态度和优婉纤细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刘惠斌先生的草书诗作,线条流畅,书写自然,草法也无大问题,特别是用墨很值得称道,总体上是一件不错的作品。不足之处有:一是用笔不够精到。入笔交待不够清晰,行笔也缺韵致。二是个别字的草法不够准确,如“明”字之“日”旁、“浣”字之“水”旁等。三是落款过紧。应将印章作为章法的一部分,留足预判位置。  相似文献   

17.
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始,各种注本对"芳与泽其杂糅兮"的注解颇有分歧,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对"泽"字的注解上。通过对《尔雅》中"泽"的考证及分析可知,在此处"泽"应为《尔雅.释草》中的"泽",即乌蕵草,是恶草的代表,而"芳"代表芳草,故"芳与泽其杂糅兮"应喻清浊杂处,自己与群小共处一朝。  相似文献   

18.
正"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这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别饿坏了那匹马》里的一段内容。这里的"愣",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理解的——"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笔者以为,这样理解是不妥的,至少在思想感情的表达理解方面是不完整的,有疏漏的。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前面一"愣"。前文有这么一段话——"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愣,是"呆住",也就是"失神"的意思。这里的"愣",青年为什么"呆住"了呢?是青年的诧异  相似文献   

19.
《小学青年教师》2009,(11):F0002-F0002
苏州市大儒菉葭中心小学坐落于苏州古城中心平江河畔,2004年9月,原苏州菉葭巷小学与大儒中心小学合并,改校名为“苏州大儒菉葭中心小学”。自1906年创立,大儒已有百年办学历史,虽历经沧桑而弦歌不辍。大儒人以陶行知为师,铭记“儒雅博纳”之校训,弘扬“情系校园,爱满天下”之校风,孕育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懈求索,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精英。  相似文献   

20.
正沈根度书友的草书中堂,书写毛主席的七言律诗《长征》。作者自始至终一笔不苟,用笔精到,结字在端庄中有大小变化,章法比较和谐。偶有几个小瑕疵,如"闲(闲)"错写成了"间"字、"难(难)"字越出章法的边缘而略显不协调、落款太拘谨等,但仍不失为一件整体感较强的作品。作者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草书字势的欹正相间与"行气线"的摆动照应。字势的欹正相间,是指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