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一.阅读之后、合理想象、续写作文。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及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练笔,续写作文。如《小摄影师》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高尔基不见记者却希望见小男孩这是为什么 ?他会再见到小男孩吗 ?小男孩可能什么时候再来,在什么地方见到高尔基 ?小男孩见到高尔基会怎么说,怎么做 ?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围绕这几问题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先口头叙述,后进行续写。学生在续写中能运用文中的佳句。如“第二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能想象出小男孩向高尔基致歉的…  相似文献   

2.
一、续编故事,培养想象能力有的文章结尾,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去推测有可能产生的新结局。如,《小摄影师》结尾写道:“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学生就此续编故事。有的说:小男孩没赶上电车,自己从家一直走到高尔基住的地方,所以晚到了一会儿。有的说:小男孩回到家时太晚了,他妈妈不放心,不让他去,所以小男孩没有来。二、利用插图,培养想象能力如,学生在观察《艰苦的岁月》一课的插图时,依次观察了老红军吹笛子的动作,老红军和小红军的衣着和枪支,还有两位红军战士的神态。一学生说…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的《小摄影师》是一篇新选课文,教学时可以紧扣“小”字,解析全篇。 1.理解“小”的含义。课文以“小摄影师”为题,先结合解题突出“小”字,“小”在哪里?学生初读课文,很容易理解“小”的含义:原来这位摄影师是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一名少先队员,他年龄很小,又拿着照相机,想给高尔基照相,当然是小摄影师了。  相似文献   

4.
迈进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想中求新想象是人类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引导人们去发现问题,激励人们努力探索,创造发明。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例如《小摄影师》一课的结尾,作者留下了艺术空白,这给学生留下想象的余地。我就此提问:这个小男孩会来吗?让学生进行想象,补充课文之后的情节。有的想象小男孩不敢进来,因为他怕…  相似文献   

5.
小摄影师走后,高尔基一直等着他,从白天等到晚上,可小男孩始终没有回来。高尔基有些担心小男孩不会来了,叹了口气说:“都怪我不早点把胶卷拿出来,否则小男孩就不会走,也许以后再也见不到这个小男孩了。”正在这时,门铃响了,高尔江西兴国县实验小学三(4)班 张良星基问:“是谁呀?”小男孩儿说:“是我,上午来过的小男孩。”高尔基高兴极了,他赶快打开门。小男孩低着头,红着脸,非常害羞地站在门口。高尔基看出了小男孩的心思,温和地对他说:“我不是在等你,我在写作。”小男孩这才松了口气。高尔基让他坐下,然后问:“…  相似文献   

6.
常见教师在执教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时,会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你感悟到什么?获得什么启示?”多数教师都是想让学生获碍一种正确的“因果关系”思维。但问题是。教师常常不能用这样的问题来反省自己,让自己在看问题时能有一种正确的“因果关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教师适度的启发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求知,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这是教育最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位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我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完后,我告诉学生:老师要提出一个问题,请你猜是什么问题呢。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读书的积极性高了。接下来争先恐后地发言:“老师想问课题为什么叫《只有一个地球》?”“您会问地球上的资源为什么不会再生?”“您会问我们怎样保护地球上的有限资源?”“为什么说地球是可爱的?”等等。学生们纷纷连续提出了十…  相似文献   

8.
1.投石激浪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是否主要写了一个鱼钩,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做为题目 ?这个问题的答案带有歧义,能引起热烈的讨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链条式:即对一个重点、难点,首先提出一两个核心性大问题,再划分若干个如锁链一样环环紧扣的小问题。如教《凡卡》一文,围绕课文的思想意义,可依次提问:凡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的 ?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材应该是能让学生走进去,又能走出来的写作范本。如何在教材中让学生走进去又走出来呢?在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中,我作了以下尝试:一、平等对话,找写作方法教材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与课文对话,领悟文之情”“与自我对话,体味文之情”着力为学生构建对话的平台,是我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的做法,只有让学生“动情”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如果让你写‘生命’,你会被什么打动?”“你的童年有哪些小事能让你在今天有恍然大悟的哲理感悟?”“你觉得要表现和景、物最亲密的关系可以怎样来写呢?”———具体呈现的…  相似文献   

10.
崔云 《教书育人》2014,(8):69-70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教师们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激活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为例,这是一篇具有童真童趣的课文,文章主要讲的是邻居家的小男孩给我展示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奥秘”:横着将苹果从中间切下去,苹果的中间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这使作者从中受到启迪。在这篇课文中,小道具“苹果”在改变学生思维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下一代的热爱与关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板书课题。设问:生活中,摄影师指的是什么人?文中小摄影师指谁?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接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几个?在学生说出主要人物后,教师简单介绍高尔基及其主要作品。 3.小男孩和高尔基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简要说出课文三部分内容。) 4. 这件事是由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引起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快乐大本营     
《中学生电脑》2008,(1):33-35
物归原主诊所门前坐着两个小男孩,看起来都很难受。护士问:“小同学,你哪儿不舒服?”小男孩说:“我吞下了一颗玻璃球。”“你呢?”护士问另一个。另一个小男孩说:“那颗玻璃球是我的。”阮晓江浙江省上虞市着急学生甲:“考试时,我见你满头大汗,是做不出来着急吗?”学生乙:“做不出来倒不着急,让人着急的是,前后左右的同学写的答案都不一样。”□李晓燕湖北省黄冈市句式转换老师:“请把‘马儿跑了’这句话转换成疑问句。”王涛:“马儿会跑吗?”老师:“正确!很好!现在把它转换成祈使句。”王涛:“驾!”电来了父亲:“儿子,你在这里看电,我去屋…  相似文献   

13.
一、你的评价准确吗?例1:有位教师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就是聪明吗?[反思]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就像一顶高帽子,戴在谁的头上都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味地夸奖学生真棒、真聪明,可学生到底聪明在哪儿?教师不明白,学生也不明白。其实,案例中的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在他不仅说出…  相似文献   

14.
新编小语教材第五册《小摄影师》一课,写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事。这篇课文自然段比较多,篇幅比较长。建议教学时不要过多地纠缠故事情节,而应该从发展语文能力出发,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语言,发展思维。具体措施,可作如下安排。 一、整体入手,了解内容 首先,应发挥新教材全注音的优势,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初步感  相似文献   

15.
理解语言牵动思维层层深入《小摄影师》一课教学谈北京教科院基教中心康静涵人教版第五册第3课《小摄影师》一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工作繁忙的高尔基接待了一个要给他照相的小男孩,因小男孩忘带胶卷而没有照成相,晚上,高尔基仍在等小男孩回来这件事。课文的...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一、设置环节,鼓励质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安排质疑的环节。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开始时我总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出这样一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请写下来,问题越多越好。起初学生只能提一些词语意思,或不着边际的问题。心里想想总觉得有点恼火,认为学生启而不发。  相似文献   

18.
例1:上《四季》一课,学生读完课文后,老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夏天,因为夏天我可以到河里去游泳。”老师听了以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还会游泳呢!”这个小男孩的聪明之处到底在哪儿?会游泳可能就是聪明吧。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执教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时,会问学生:"从这个故事里你感悟到什么?获得什么启示?"多数教师都是想让学生获得一种正确的"因果关系"思维.  相似文献   

20.
《登山》是一篇自读课文,讲的是列宁为了看日出两次登山走险路的故事。这也是一篇存在很大争议的课文,有不少人认为这篇课文应该删掉,理由是:1.列宁作为革命领袖却如此不爱惜生命,不值得称道。2.学生年龄小,爱盲从,列宁冒险的行为容易让学生盲目模仿,出现安全隐患。我在引导学生大致学习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就将以上观点板书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认为文章该删吗?原因是什么?”这样设计有三个方面的考虑: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应有更广阔的自读空间。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其全面认识问题的意识。3.让学生在自我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