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原语到目的语的翻译活动不单单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还必然涉及到对原语文化的传递和移植。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固有差异预设了误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将误译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有助于评判误译的价值,挖掘其特殊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佛经翻译中的误译现象及其文化性质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认为佛经翻译中的误译现象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渗透打上了烙印,标记了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对外来文化的同化,表现出文化融合中的斗争和妥协。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语言层面对导致误译的诸因素进行探讨,详细地从词的误译、句子结构的误译、语法的误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建议,旨在对正在学习日汉翻译的学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宋燕  魏天睿 《英语广场》2023,(17):25-28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由于误译的存在,准确性与流畅性均不尽人意的译作比比皆是。翻译理论家谢天振将误译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类,本文以《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李育超译本为例,对两类误译现象进行举例分析,探究误译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误译,希望译者能从中总结经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是世界上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一个民族引入异域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译,特别是在涉及到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词时,误译现象尤其明显。这其中,有的是因为译者自身在异域文化某些方面的知识欠缺,有的却是译者苦心孤诣的劳动成果。本文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以核心概念"前见"为哲学依据,探讨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识误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有意误译"的忠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文学翻译和日常口语翻译中常见的译例,探讨了译者的有意误译这一方法的具体原因及其价值。通过对误译的分类并具体分析的语言、文化及时代背景,认为应把“有意误译”视作可供译者选择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是译者经过谨慎考虑之后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翻译实践中的误译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有些与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关,有些是由于译者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的因素而导致的。讨论英汉翻译中后两种因素导致的误译现象,并对其进行归类和分析,可以为译者提高翻译水平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忠实”和“信”一直被奉为翻译的标准,但由于人类语言本身就存在着模糊性,加之翻译者在翻译时的主观介入和采取的不同策略,导致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最终,“忠实”和“信”只能是一种乌托邦理想。本文本所要讨论的就是,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误译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并且提出一些相应的翻译对策,希望对文学作品的译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帮助,提高文学作品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薇 《时代教育》2014,(11):172
本文主要谈论林纾前辈在翻译中的误译问题及其因素,并将误译归为两大类: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无意误译"受到翻译者自身的局限,是一种错译。"有意误译"是翻译者翻译时的一种策略、方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中的误译现象非常常见,但是相较于简单地将其归罪于译者能力,理性地认识并分析其根源显得更为重要。阐释学的出现,尤其是它的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则充分地论证了误译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林语堂先生的学识和声望,使得其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更加有力地佐证了误译的普遍性。本文选取"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两个方面,对林语堂诗歌英译中的误译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法、句式、文化差异等因素,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误译现象.本文就英汉互译中的若干误译现象,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比较恰当的翻译.  相似文献   

13.
以《铁木前传》沙博理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误译现象。就无意误译而言,从翻译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译者由于理解和表达错误导致的误译;就有意误译而言,主要从非文本操控的角度分析了有意误译的原因及当时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应极力减少无意误译;而作为译者创造性的改写行为,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结果,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它化解了语言文化障碍,使跨文化交际行为得以顺利完成。以我国某市的出租车公示语为研究文本,发现其译文存在语言和语用两方面的误译。通过对比中美出租车公示语,笔者建议,一方面,译者需要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审视问题,提高自身的翻译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并同时借鉴国外出租车公示语的翻译方法,使出租车公示语的英译文切实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避免误译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误译在翻译过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但却被众多翻译工作者排斥并全盘否定。本文本着对误译重新阐释和唤起翻译工作者重新认识误译的目的,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用例证的方法阐述了误译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含义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大学生因受母语思维的影响而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误译现象,从“中国式英语”的角度,分析造成“中国式英语”易被忽略的因素,从而有助于解释一些语言现象,并有利于促进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英汉互译中误译这个话题已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个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英汉互译尤其是英汉文化互译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等的翻译,因而误译就成为频繁出现的现象。论文通过英汉互译过程中误译的举例,探讨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如何减少误译现象的对策,最终达到提高翻译的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林译小说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删减、增补、或改写等形式的误译现象,使其自问世以来受到不少非议和指责。在全球化语境下,生态翻译学为林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基于此,将林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置身于当时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解析林纾及其口述合作者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选择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完成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翻译被看作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用其分析翻译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可以发现,充分照顾到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有意误译,使得译文读者只需付出很少的推理努力便能找到原文与其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译者也应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避免无意文化误译的产生,并充分运用有意文化误译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