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活是怎样的?有人感觉生活是如此的有滋有味,是如此的幸福,而有人却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不堪重负,如此的苦累,原因并不在于物质条件的优劣,而是在于他们的心灵感受。作者用很生活化的笔调给我们描述了三个具体的普通人的生活,阐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生活中的美。卖菜的妇人美,美在她“俗艳但是十分干净”的衣服,美在“种类繁多,且价廉物美的小菜”,美在她“会细细地告诉我”,美在她“絮絮的话语”,还美在她“如深赏析美点秋的土地的笑容”。三轮车夫美,美在他的“提醒”,美在他的“等待”,美在他的“执意不肯”。邮递员美,美在他的“准时”,…  相似文献   

2.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可见,人类生活中,美是无所不在的。  相似文献   

3.
喻继高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他的花鸟画以生活中常见的花果虫鸟为着眼点,反映了一种朴实亲近的乡土感情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他的花鸟画是世俗的,没有古代院体画那种隐逸气。属于人民的艺术。主要从审美特征的“美在自然、美在意境、美在生活和美在抒情”四个方面来探析他的工笔花鸟画,以求进一步深入欣赏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半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活在大夜弥,充满污秽和鲜血的黑暗时代,他所的社会环境无疑十分丑陋,他的生活遇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无十分艰辛。然而,作为一个进步的知分子,所有这些并不能泯灭他对美的现和向往。他认为,“乡间的山清水,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如能自慰慰人”也是美……美无无处不在,“美是生活”(车尔尼雪斯基《生活与美学》)。他还引用穆罕德的话,形象地把美比喻为水仙花,述了美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假如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花灵魂的…  相似文献   

5.
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6.
契尔托普哈诺夫是屠格涅夫所塑造的一个乡村地主形象。由于他身上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所以,在他实际的生活中那些代表着生命活力的美的人与物都离他而去,审美交往的失败使他无法感受生活的美,他苦闷,忧郁而死。他缺乏创造与进取的生命特征也表现了俄国乡村地主的精神气质以及农奴制文化的本质,他被生活所抛弃的结局,也深刻地揭示了俄国野蛮落后的农奴制必将崩溃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生活在大夜弥天,充满污秽和鲜血的黑暗时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无疑十分丑陋,他的生活境遇和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无疑十分艰辛,然而,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所有这些并不能泯灭他对美的发现和向往。他认为,“乡间的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是美;烧饭、画画、写字……“如能自慰慰人”,也是美……美无时无处不在,“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语文教师若把美带进课堂,则语文课堂便会生机盎然,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讲,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青少年充满对生活的热望,对未来的憧憬,但面对五光十色鱼龙混杂的社会万花筒,他们感到迷惘、茫然,他们在追求美,寻觅美。法国的罗丹指出:"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为人师者,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  相似文献   

10.
正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善于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感受美是孩子的权利,我们应带他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也让美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生活之中;提高审美力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是孩子提升幸福感的通道。在进行家庭美育的过程中,父母也是受益者,能从中获得美的滋养。做好家庭美育,养育生活不再是只有一地鸡毛,而是能时刻感受生活的丰富和美好。  相似文献   

1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就要不断完善学校的"美育",让学生通过感受美,欣赏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再创造美,由此学生就成了美的播种者和耕耘者.  相似文献   

12.
《太原大学学报》2016,(3):66-69
新世纪以来,在底层写作思潮的涌动中,王祥夫是其中最见笔力的推手之一,他擅长写短篇,将笔触伸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市民群体,以独特的底层人文关怀表现出苦难中人们的生存本质和生命价值。其中两部短篇力作《半截儿》《A型血》塑造出一类生活在社会底层被遗忘的残疾人形象,他们虽身体残缺、外形丑陋,但有着美好的人性和强烈的生命意志,展现了王祥夫笔下的残缺美。就这两部作品而言,他的残缺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丑对照中的残缺美,二是存在异化中的残缺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曾经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人们对美的欣赏也就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人们自古以来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闪烁着美的光芒。图案属于"设计·工艺"系列,它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紧密联系,是人们广泛接触的一种造型艺术。它具有强大的  相似文献   

1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相似文献   

15.
<正>著名作家蒋勋是风靡海峡两岸的集美学家、小说家、诗人、画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文化学者,他的魅力不仅在于他的从容和自适,更在于他深谙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大美。蒋勋《品味四讲》,首次提出生活美学的概念,让读者在享受孤独与体悟生活后,找到自己独特的品味,从美中获得情感与力量。"美"这个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多。觉得一个人很美,一片风景很美,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乐曲,心里感动,也都可能说:"很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文艺美学思想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论述文艺思想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蕴舍在其中的文艺戋学内容,提出了文艺美高于生活美的科学论断.解决了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问题。同时将追求艺术美作为文艺批评的一个标准,重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在他所创作的大量诗词作品中生动地体现着自己的审美观,是艺术美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在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的各种美能够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然而,如果一个人缺乏审美能力的话,生活中的这些美就会与他失之交臂。审美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教育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例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及思想之美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自古至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现实生活里,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美,追求美和鉴赏美。世界文豪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毛泽东同志也说:“人们历来不是讲真善美吗?真善美的反面是假丑恶。”显而易见,美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的教学是以文章为载体,而汇集各类文体精华的教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生活中去。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课文和教师的中介作用,呈现各种美的形象,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感受美、欣赏美,获得美的熏  相似文献   

20.
五讲四美活动犹如和煦的春风,拂打着广大青少年的心扉,荡漾起美的涟漪。谈起美,恐怕爱美和追求美的生活是人类的一种本性。正如高尔基所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可是,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有些青少年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美。有的人把冒险看成是勇敢,把欺骗看成是聪明,把脏话和丑态误认为豪爽。生活懒懒散散,邋里邋遢,精神不振,衣冠不整,趣味庸俗,举止粗鲁。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