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人格的主要阵地,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变既有的教学策略。一、转变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为了开发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思维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途径是是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实现培养学生创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导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必须改变沿袭多年的"教师教结论、学生记重点"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高中政治教学大纲中列出的教学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属不同的领域,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好政治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创新教育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新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重要.本人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而且是培养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随着我市"15/20/10"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面实施,广大高中数学教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产生好奇心,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创新之中.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突显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创新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手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相似文献   

5.
民族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改变对"创新"一词的认识一谈起"创新",人们就会认为这是科学家的事,不是学生们  相似文献   

6.
教育定位于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就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教师有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创设教学情境,改变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在实践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创新能力培养在教育中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于中小学来说,什么是创新教育?在我看来,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其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种素质主要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创新人格,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新技能。围绕以上三个要素,我校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从改变教师观念入手解放学生我校致力于从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人手进行创新教育。我们向教师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新确立"三个中心",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二是正确处理好知识与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高等教育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成功范例。鼓励质疑,强调自主学习,实施综合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和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科学研究是其教育的特点。我们应转变社会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相对单一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和教师通过科研引领学生创新,提高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未来教育的核心.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基本途径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指通过教育的引导者即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品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教师可通过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卫华 《湖北教育》2003,(10):41-42
创新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新课程挑战教师的创新能力。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教师,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探寻教师创新的力量之  相似文献   

13.
张成环 《甘肃教育》2014,(23):58-58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课堂教学是全面贯切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主渠道,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必须改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决策,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作为教育教学的组织、引导、参与的语教师,其创新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创新教育的成败,在语教育过程中,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教师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语教师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马瑛 《青海教育》2008,(9):86-86
21世纪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核心。为此,必须抓住青少年时期这一形成创新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机予以培养。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形式,需要教师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大胆探索,以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贯彻新课程教材的一个重要目标.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2011年版新课程改革标志性词汇的代表.也是目前社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几乎广泛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当然,它也是教育领域内最重要的词汇.那么,作为中学数学教师,怎样来理解创新意识以及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教师要做到对创新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把知识强加给学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需正确理解和认识创新意识.教师只有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才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思路,大胆突破,且坚持让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坚持在学生的"做"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许现 《新疆教育》2012,(7):59-59
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全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在于教育,即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这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求“新”,求“变”,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汪清 《华章》2008,(19):138-138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思索的问题,过去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只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几乎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20.
汪清 《华章》2008,(20):138-138
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思索的问题,过去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只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而几乎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