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永正语教育思想报告会”上有两个有趣的场面:于永正老师上完课后,即兴唱了一段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名曲,于老师的京剧清唱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或情意绵绵,或高亢激昂,引得满场喝彩;应邀前来讲学的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同志,在作完精彩的报告后则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韩国人唱歌》,也是包袱连连,笑声不断,令人捧腹。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之友》2013,(12):6-7
有些学生在课堂捣乱只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心理专家埃里克森曾指出,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一些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认可,而一些出格的行为往往吸引了同学的目光,于是便故意地表现出种种令教师头痛的行为。有些则是为了表现自己不随俗从众,敢于向权威挑战。有些则是觉得完全按老师要求的去做,显得太幼稚。他们只是想“出风头”,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引起别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秋红 《教学与管理》2002,(10):26-26
材料一:许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反映,学生毕业后仍给老师写信或遇见老师打招呼的并不多见。令老师伤心和尴尬的是,和老师打招呼的为数不多的学生还大多学习不起眼,那些平时倍受老师宠爱的所谓“优等生”则表现欠佳。  相似文献   

4.
台湾大学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和美国、日本进行跨文化合作研究,发现下面这些有趣的比较数字,这些数字都与影响一个青少年养成独立人格和合作精神等社会因素有关系。 1.美国学生一年上课178天,台湾和日本240天。 2.美国学生每周上课31小时,台湾、日本至少44小时。 3.台湾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里,90%是有老师带着念书或学习;日本学生70%;美国学生连50%都不到。 4.台湾学生60%的上课时间在听老师讲解,其余时间则用来提问题。提问题九成以上是老师问学生,或全班一起朗读,或反复温习老师所讲  相似文献   

5.
案例1、美国孩子画苹果,老师拎来一篮鲜果,由孩子们任拿一个去照着画;日本孩子画苹果,先由老师拿苹果让大家观察一番,再让学生照着画;我们中国孩子画苹果,则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然后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孩子画得最像苹果,而日本孩子画得则像鸭梨,美国孩子画得或如南瓜,或如葫芦。  相似文献   

6.
看了《中国德育)2004年第1期王保国老师的《风筝断想》,深有感触。王老师把现阶段某些家长、教师的一些教养方式比作放风筝——家长或教师是风筝的操纵者,孩子则是他们手中的风筝。诚然,王老师提出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健康更自由的成长,家长或老师应该多为他们细致服务的观点值得提倡,但笔者认为王老师把孩子比作风筝,把老师家长比作操纵者,把教育比作放风筝还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一个老师要教上百个学生甚至更多,要老师一个个地去适应学生显然很有难度。学生因性格内敛、不适应某老师的教学方式、对老师有偏见或误解之类造成的严重偏科,班主任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沟通工作,让学生愿意亲近科任老师,并尽力消除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小疙瘩”,无力改变现状的,则需要调动家庭的力量,调整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妙手仁心     
苏天旋 《师道》2005,(10):45-46
医生治病先诊断是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作为班主任要转化有各种问题的学生,也必须这样。一般情况下,这些学生的临床表现为:或纪律松散、无心向学;或言行不一,常常无理取闹;或惹事生非,上课时,不是故意讲话,大声怪叫制造一些响声,就是趁老师写黑板时,捉弄同学,投掷物品等等。更有甚则不听教诲,顶撞老师或聚众斗殴。  相似文献   

9.
《神州学人》2001,(11):50-50
在学校称呼老师最安全的方法是用“教授”(Professor)。若知道老师的姓,亦可称呼为某某教授,但不要称老师为先生(Sir),尤其是对女老师,因为她们可能会在意。也不要随便直呼老师的名字,除非老师告诉学生可以这么做。 老师的授课方式有: 1.演讲(Lecture)——老师讲学生听。 2.研讨(Semminаr)──学生先自行看书或做完功课后,再到课堂上和老师讨论,多为小组方式。 在美国念书有许多作业(Assignment),几乎每堂课都有,有的老师也许一开始就告诉你这学期每堂课的进度和作业,有的则…  相似文献   

10.
焦红景 《山东教育》2004,(25):14-15
做了多年的班主任,以前的无数次家长会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口干舌燥,而讲台下的家长则只有当老师谈到自己的孩子时,才精神专注地倾听,至于老师介绍班级活动、学校活动或其他孩子的情况时,便一个个低头敛耳,目无表情,完全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有些学习及行为习惯较差的孩子的家长,还时时担心老师指出孩子的缺  相似文献   

11.
野百合之自助 场景一:自习时间,教室里空了好几个座位,而教室外面、阳台上、隔壁办公室里却各有几个学生或站或坐着读、背、写、练。场景二:课堂上,老师在讲解,教室后面却站着几个学生,他们一手拿书本,一手拿笔,或认真听,或大声说,或深沉思。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学校里,不少学生用英语称呼王老师、李老师还是说:“TeacherWang,TeacherLi”,实际上这是典型的ChineseEnglish,众所周知,用英语称呼男性老师应该说:“MrWang”或“MrLi”,称呼女性老师则要用“MissWang”或“MissLi(未婚)”,或“MrsWang(已婚)”,如还不了解对方是否结过婚,可以用Ms(音[miz]Wang(这种用法在美国比较流行)。以上称呼必须带姓,不宜单独使用Mr、Miss、Mrs或Ms,因为这是小孩子或较低微的人的口吻,对人不够尊重。在不知对方姓什么的情况下,可以称其为“Sir”,“Sir”的意思是先生、教…  相似文献   

13.
打开电视,只要是“访谈”一类的节目,而被访者又是“明星”一类的角色,则主访方往往无不以“老师”相称,而客方也往往无不乐而受之,泰然以“老师”自居了,但笔者却觉得十分别扭。称呼或称谓不同于名字,称呼与称谓体现了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我国是一个颇讲究名分和称呼的国度。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则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恐怕这才是“老师”的正解。长期以来,“老师”一词事实上已经成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约定俗成的称呼。但这种区别现在却日见模糊。如果说为了表示尊重,则应该心敬胜于口…  相似文献   

14.
同一种课,不同的老师上起来,语言的效果颇不相同。有的老师神采飞扬、舌生莲花、妙语连珠,课堂时而传出阵阵笑声,时而鸦雀无声。有的老师则不温不火、神态颐和、娓娓而谈,如春风化雨、东风拂面。当然,也有的老师讲课不受听,或沉闷压抑,或枯燥乏味,尽管他也许学识丰厚,尽管授课没有知识性错误,教学方法也不出格,但是,讲起课来,总抓不住学生,也难以得到学生的有效配合。可见,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对于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组织与调动的效能,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起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或作用,的确…  相似文献   

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一篇很合乎学校教育实际的课文,它不仅反映了教学民主,也反映了孔子的人生理想。学习时,我们不妨打开这篇文章,走进两千多年前孔子上课的那块大草坪,做一回孔子的学生,体会一下远古的课堂气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坐好了,老师开始讲课。这是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谈理想”。老师先来一段开场白:同学们,大家跟老师学习,千万不要太拘束,我能做你们的老师,只不  相似文献   

16.
一次到一所学校去听课,看到下午两节课后一放学,有的学生背着书包回家,有的学生留下来做值日,更多学生则在操场上或打篮球,或打乒乓球,或跳皮筋,或做游戏。约二十分钟左右,学校负责安全的一位老师便逐楼逐教室去催促学生赶快做完值日回家。随后那位老师来到操场,学生一见,有的说:“张老师来了,我们赶紧回家。”有的则求情:“张老师,让我们玩一会儿吧!”“不行。”  相似文献   

17.
美国小学生守则: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3.提问时举手。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总会遇到学生对教师"不敬"的事件发生。或当面顶撞老师,或背后谩骂老师,或给老师起绰号,严重者甚至威胁老师或与老师动手。如果老师处理不好,这些"不敬",小而言之对其本人、家庭、班级造成不良的影响,大而言之则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考虑周全,讲究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9.
及时收割     
前天跟夏老师一起粗略算了个小账,我们当语文老师,按照最低标准来算,每周阅读并评点大作文或随笔,按照学生文章字数800字算,合起来算90个人(现在班级人数仅有48个,就算有几个学生有原因而未交),每周老师的阅读量是七万二千字,每个月则二十八万八千字,算十个月工作,一年将近二百九十万字,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较好与较差的学生身上,因为较好的学生是教师的希望所在,而较差的学生则可能会影响教学秩序,因此二者往往受到老师的“青睐”,而其他同学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教师精力不济或学生不太起眼而受到老师漠视。教育面向一切学生几乎是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