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社科研究中的“边缘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视角。作者从国内外学术界“边缘人”理念探索与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入手,围绕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和归纳,思考“边缘人”理念与民俗学本位的关系。在文末创新地提出“经边缘识本质”的学术概念,即通过横向或纵向研究边缘人群,找到边缘与中心的同异及形成同异的缘由,从而发现一个社会或一段历史的本质。“经边缘识本质”运用的是一种逆向思维,摒弃了最初“经中心识本质”的凝固思维。  相似文献   

2.
一、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 有人将素质增长率定义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则将它规定为一种类型的“教育”。到底素质教育应该是哪一个层次的概念?无可否认,素质教育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它并不是这一层次上的概念。这一层次上的概念是“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正是“教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而“素质教育”只是“教育”这个“属”内的一个“种”。我们承认素质教育也是这样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因为“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可见用“有目的、有计划  相似文献   

3.
边缘文体简论叶良旋在写作学研究中,“边缘文体”这个概念正愈来愈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语汇中。但人们在对待边缘文体的态度上,却一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方面,有些人总是漠视甚至否认它的存在,例如在关于报告文学、杂文究竟属于何种文体的争论中,一说它们分...  相似文献   

4.
美国学者库恩和莫顿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范式概念,综合两人的见解,可以形成一个对现有社会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论框架。经过范式理论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有教学论的主流已经形成了一种“泛论述的组合范式”,它在为教学论发展提供基础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需要研究者通过多元视角、概念澄清和实证研究等策略进行超越,以促进教学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颜色词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也是一种物质形态,它属于特殊的客观存在。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来自人们的认知经验,而人们所在的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造就了颜色词概念隐喻的相异。论文在莱科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之下,以“红”“绿”“白”三色为例,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丰富的英汉语料,分析“红”“绿”“白”这三种基本颜色词在英汉语中的概念隐喻使用的异同,同时也分析了这些表达异同下的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在以英汉“红”“绿”“白”为源域的概念隐喻中,所映射的目标域既有相同也有相异。此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论上来说,它对基本颜色词概念隐喻的目的域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实践上来说,对英汉颜色基本词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研究,能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深刻地理解颜色词的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6.
历时地看,作为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显然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站在全球化语境下去认识赛珍珠,通过引入“文化边缘人”的概念去解读赛珍珠,我们可以找到赛珍珠及其作品被排斥在经典之外的原因。作为文化边缘人,赛珍珠站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也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她被学术界“重新发现”的主要原因。从这个视角切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赛珍珠在当代世界文坛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及其引起的学术链,是相关学界一次自觉的自我认同思潮.吴炫以“文学性”为标识的本体论“穿越”是其中最有深度的环节,“个体性”是其立论基石.谭桂林等人的质疑富有启示地指出了它可能引起的思维混乱和绝对化模式.本文在梳理这一思潮的同时,审理了其中的核心概念.本体论上的“独一”没错,但“独一”并非“独尊”.“文学性穿越”只能是一种文学的应然指向,而不可归于某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现     
“行星”概念过时了吗?不久的将来,“行星”这个概念可能会过时,或者在它之前要加上各种不同的修饰词。一些天文学家正在考虑取消“太阳系九大行星”这个大家习惯的说法,但也有专家对此持有不同意见。目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一个19人专家组正在考虑修改“行星”的概念。专家们持有两种观点:要么把“行星”这个概念彻底取消,要么在“行星”之前加上各种修饰词,更严格地定义宇宙中围绕恒星旋转的各类星体等,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主流。引起这一变动的是今年7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麦克·布朗公布的一项发现。他在通常只有小天体的太阳系柯伊…  相似文献   

9.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和关学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和关学,这一论断已得到学术界公认,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超越”这一术语的提出、缘起及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方面所发生的语义嬗变,或者存而不论,或者论述不清。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超越”概念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与西方哲学中的“超越”有相同之处,即在指一种高明、旷达、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境界时,他们是有相通之处的,也有不同之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乃是人的自我超越,是人在道德实践方面一种精神性的努力与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10.
刘雷 《文教资料》2020,(5):68-70
信任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研究历久弥新。“信任”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从不同的基础出发,对“信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本文以个体有限理性为前提,从个人能力、个人诚信、无私价值和道德美德四个方面,对“信任”概念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理解“命题”。同时,对人与人之间产生信任的概率、信任的产生过程,进行分析和实证评价。结论是:非计算性信任,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基于价值和美德的信任,是一种超越单纯计算要求的合理性交往方式,正被人们运用于日常交往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终身学习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终身学习的实践,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其观念,也是古已有之。我国“活到老,学到老”的流行语,十分形象地表达了这一观念。但作为一种国际流行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思想,终身学习概念的提出.与终身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另外,终身学习概念的出现,与人们对终身教育概念的异议也有一定关系。随着终身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只强调“终身教育”是不完善的,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把人作为对象,自上而下施加于人的。这与人自身的需求,主动地要求和参与学习并不完全一致。因而,终身学习的概念更能体现学习者…  相似文献   

12.
一、图像文化的概念 直到本世纪中叶,“有文化”这一概念几乎无一例外地代表读书和写作的能力。如果某人不识字,或者说,不会读书和写字,即可说这个人是文盲。然而,在六十年代中期,一种不同的“文化”——“图像文化”(visual Literacy)诞生了。这一新的文化概念的产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新认识,即要求用特别的技能去“读”和“写”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跨越发展、知识财富极大充裕的今天,实践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却在限制甚至改变人类自身的生产生活。科技所繁衍出来的新的研究方法,即实证的研究方法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实证的概念通过人这一媒介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证是否就必须陷入虚假概念的陷阱?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澄明实证意识形态的真正内涵,并通过解析这一概念,走出实证意识形态的困境。通过实证方法论的创新,不仅仅是创新实证本身,更是对运用实证方法研究事物本质的人的观念创新,通过教育的革新,得出实证意识形态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人”在“天”“地”之间,居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人”是不是可以决定天上与人间所有的事情?“人定胜天”,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现实,抑或是一种无知?古代中国有“天”“地”“人”统一的思想,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然而,我们是不是能够理解?  相似文献   

15.
一、属种关系与下义关系要研究逻辑限制和语言修饰,就很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分属逻辑学和语言学的两个概念--“属种关系”和“下义关系”之间的关系。“属种关系”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类和子类或分子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数理逻辑中就是“集”和“子集”的关系。例如,“亚洲人”和“人”这两个集合,凡“亚洲人”的元素,也都是“人”的元素,集合“亚洲  相似文献   

16.
提示:常用的说明方法除了下定义以外,分类别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分类别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二分法,一是多分法。二分法,就是将一个概念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比如将人的“综合素质”划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概念和概念结构作为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形态,必然同时成为综合地体现人的知、情、意的形态,亦即寄托人的理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理想形态。一切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如此,各门具体科学的概念也同样如此。哲学或科学的概念和概念结构也只有取得了理想形态才能鼓舞人,才能成为推动人前进的动力。概念理想形态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但形式逻辑却对此无力加以研究,只有辩证逻辑才必须而且完全有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是对已故冯契教授多年前提出的概念“是具有理想形态”的这一论断及其有关论述的阐释、引伸和展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的关系取向:概念及其测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关系”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人具有“关系取向”。本文对“关系取向”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地回顾与分析,指出“关系取向”是人们以关系作为核心线索和依据对人对己进行界定,并依据这种关系界定作出行为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风格。关系取向既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定势,又是一种人际行为模式。与典型的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具有明显的关系取向。本文论述了关系取向的三个层面并以关系取向的内容结构为理论基础编制了包含12个分量表的“大学生关系取向量表”,选取1250名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关系取向的实证研究,初步获得了武汉地区大学生的关系取向度。  相似文献   

19.
就要过年了。当人们岁首相见,笑眼盈盈地彼此祝贺“新年快乐”时,品味品味年这个字似乎格外有意义。首先,“年”是个“时间”概念,而“时间”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它的单向流动性——消失了便永不返回。于是给了人一个启发,必须重视时间。其次,既然“年”是个时间单位,也就跟“时间”一样成了一种状态,一种很难感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争论有很多,这些争论中许多都涉及到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概念。教育界同行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看法,对笔者也很有启发。这里,想简明扼要地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首先指的就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也有的人将其简单地阐述为“学生发展的基础”或“学生的基础性发展”。我认为,这种认识是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无可置疑的。但是,问题是怎么来确定这种“基础性”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说,究竟哪些东西才是学生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