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主义文学家沃尔夫小说《到灯塔去》是一部以“到灯塔去”为情节的心理小说。它分析了主人公拉姆齐家的孩子由小变大过程中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变化,揭示了亲情对父母及孩子的影响,并且暗指两性关系应在矛盾的斗争和融合中达到最终的和谐,正如亲子关系所走的道路一样。  相似文献   

2.
安冈章太郎是日本战后"第三新人"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集中于对日本战后家庭生活的描写。《爱玩》《家庭团圆图》《棉衣和狗》是其家庭小说中的代表作。三部作品中的父子关系都面临着不同危机,从父子对立、到儿子试图确立自己在家中的权威,再到儿子对父亲存在意义的再确认,安冈笔下的主人公在危机中由"幼儿"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场境是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在小说<米西朗格酋长>中,作者将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情景变化进行对照描写,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成长过程,戏剧化地表现了在非洲白人对土著黑人的掠夺与压迫.从文本结构上来说,在小说中,自然从背景走向了前台,成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相似文献   

4.
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著《斯万的爱情》完整地描写了斯万在与奥黛特的恋爱过程中的内心的诸种变化。这部小说小说把音乐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联系,塑造了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普鲁斯特作品的音乐性,表达作者独特的美学观念,为整部作品增添了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关注了女性生存状态。海明威赋予猫这一符号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剖析小说女主人公生存选择的动因,记录她为寻猫出走又返家的过程,展示了她内心经历了从拯救猫到渴望拥有猫的变化,完成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自身角色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研究小说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认知叙事学视角对《教堂尖塔》中主人公乔斯林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心体验进行分析,通过考察个体人物思维与其他人物思维的关系以及叙事中的社会语境对人物思维影响,展现乔斯林的心理跟随着社会情境和人物关系不断发生变化,阐明在尖塔的构筑与倒塌过程中其心理变化发展的社会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7.
《威廉·威尔逊》是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心理悬疑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名字为题,围绕其内心世界描绘出一幅匪夷所思的画面。小说描述了同名同姓并在形态、相貌、身材方面几乎相同的两个威尔逊,亦真亦假,一假一真。从开篇主人公的内心困惑,到结尾主人公的死亡独白,小说情节步步推进,读者却愈加迷惑。文章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解密小说中的真假威尔逊以及两个威尔逊的关系,探索其死亡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纵观小说全篇,笔者认为于连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的充满矛盾的性格则是直接原因。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  相似文献   

9.
黄泽 《考试周刊》2012,(34):14-15
《这个夏天你去不了》这篇小说以关注人的内心变化与成长为出发点,以敏锐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本文从家庭与亲情的缺失,友情及爱情的失语,环境的不理解与不接纳,主人公反抗现实的无力感,以及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小说的悲剧意识,观照主人公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对主人公住宅的内外空间进行了描述,这些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也作为时间的标志物存在,尘封着主人公的记忆,又与主人公心理的变化紧密相联。叙述空间的展现突破了传统小说构建的形式和意义,心理蒙太奇手法、“模糊时间”技巧在小说中的运用展现了小说独特的空间形式结构。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部衡量人物心理记忆的作品。尽管小说叙事起步于一个青涩少年的懵懂内心,但随着故事进程的发展,少年对于哲学和生活关系的思考却开始悄然退隐,取而代之的,则是小说女主人公内心风景的不断绽放。几乎可以肯定,那些马基雅弗利式的哲学片段,不过是作家虚晃一枪的叙事伎俩。而小说真正的叙事方向,实与女主人公“她”复杂暧昧的内心之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作家唐娜·塔特的成长小说《金翅雀》于2014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中以名画"金翅雀"与主人公的纠缠为主线,主人公通过对视觉艺术品的认知,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眼光来观察、感知和言说再现,形成不同的统觉,并经由语象叙事呈现出主人公成长中内心的不同阶段,其中"解剖课"成为了主人公习得创伤和陷入困境的现实具象,静物画成为定格自己内心创伤的休憩之所,"金翅雀"完成了主人公对人生和存在的顿悟,从而构造出主人公在经历爆炸之后创伤-成长的完整过程。名画与主人公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的产生的张力也显示了视觉艺术品在治愈创伤和青少年成长中的美育作用,以及由此揭示出语象叙事的跨媒介性和隐喻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省著名作家张长的作品从小说内容到形式作了研究。概述了张长小说的艺术结构,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一个统一的艺术聚光点:善。张长小说大都是表现生活、自然、人物心灵的美。小说中人物、情绪、语言都表现出整体美的氛围,同时也指出了张长的小说对人物内心开掘不深,对人物的文化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积淀,对人的整体把握都还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4.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的"父子关系"主题较为曲折隐约,小说揭示了父子之间隐藏的分歧与困境,再现了主人公既渴望父亲关怀,又希望自己能够取代父亲、超越父亲的矛盾情感。  相似文献   

15.
夏洛蒂·勃朗特把季节的描写与小说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的内心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写作手法,使小说更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简·爱》相关情节的概述,以场景的转换为线索,通过分析小说中鸟类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了鸟类意象与故事情节发展及主人公心理及命运变化的关系。象征在小说中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鸟类意象与主人公简的命运息息相关,与小说内容紧密联系,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和纽带,预示着主人公的命运,为小说的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7.
周开容 《文教资料》2008,(25):29-31
<红色英勇勋章>是19世纪末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和描写美国内战的经典作品,但是作品本身并不是仅仅描写战争,作者斯蒂芬·克莱恩以客观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弗莱明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体现了外部环境与内心的冲突,反映了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以及战争的残酷和毫无意义,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自然主义的观点.本文试图从分析主人公在战场上的心理变化过程来体现小说中的的自然主义以及作者的自然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8.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它因“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成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笔者认为,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岛村“从‘物’到‘灵’的追寻”最终走向幻灭的过程,体现了作者虚无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许多学者在剖析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象征因素时,总喜欢将它们与海明威的"硬汉子"形象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主人公圣地亚哥的遭遇恰恰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悲观主义.从主人公的外貌、语言以及生活条件等三方面总结和归纳了小说隐含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0.
张资平的短篇小说《梅岭之春》作为他男女小说中的一部,仍然是结合社会大背景编演着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但这部小说的特异之处在于,显在的故事表层还隐包着一个男女情欲冲突以及由这种种突带来的生的困惑的潜在结构。作品的双重意义结构显示出小说女主人公保瑛的悲剧不仅是弱小个人与强大社会间的悲剧性冲突的小小缩影,也是近代人内心情欲冲突的折射。而男主人公吉叔父形象则完全暴露了张资平的旧式文人的风流自赏、寻花问柳的轻薄心态,降低了作品的美学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