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作为同名小说集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大教堂》在小说集中的地位非同凡响。小说《大教堂》,对于作者卡佛本人是一种写作上的突破。这一突破最重要的体现在小说的主题意义。短篇小说《大教堂》之前的作品基调几乎都是凄凉悲观,人物大多处于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而《大教堂》中的人物则开始与他人交流,探寻自己封闭空间外的世界。本文将重心放在小说《大教堂》的主题方面,从小说的主题意义角度进行解读,以呈现卡佛小说世界中难得一现的曙光。  相似文献   

2.
<正>《采薇》的主题一直被认为是戍守边防的战士的思归之情,可是在经过认真研读之后,发现此种解读有它误解之处。对本诗主题的解读为思归之意,恐怕最重要的原因是诗歌的末章中说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起码可以理解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但这并不能作为全诗的主题来理解。诗歌的主题是用来统率全诗内容的本质内涵,而诗歌的感情基调只是作者或者主人公  相似文献   

3.
小说主题的解读很难绕开对环境、人物、情节这三个要素加以恰如其分地分析。然而,对主题解读的模式化既弱化教师的独立解读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限制了学生的解读空间。现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主题解读的模式化作些原因分析,为更好地开展主题解读的教学与研究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4.
"至情"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打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深层文化意蕴的一把钥匙。如果说"至情"主题的文化意蕴在《牡丹亭》中得到了充分彰显,那么《红楼梦》则是这一主题在小说文体中最高的呈现方式。本文认为,《红楼梦》继承了《牡丹亭》"以情抗礼"的思想理路,而且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梦的表现形式,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梦之悲喜———"至情"主题不同的色彩基调;梦之阴阳虚实———"至情"主题不同的心理与哲学意蕴;梦之归路———"至情"主题不同的人生归宿。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小说《沉》中的三个意义空白点:“求乞者”人群的书写、主人公“自言自语”的描写,以及小说标题的设置进行分析与解读,达到对小说潜在主题进行再阐释的目的,挖掘出《沉》在失落哀伤的情感基调下隐藏的作者的更为复杂的内心体验,那是一种勇于“在忧郁中苦苦挣扎,在挣扎中自我解剖”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波考克和斯金纳对当代共和主义的论说,皆倚重于对马基雅维利的解读,波考克在论证《君主论》与《论李维》之一致性时,以《君主论》中建构的"德行-命运"概念框架来阐释《论李维》,并以"政治革新论"来诠释两者的基本主题;他亦从德行和命运上回应了共和主义的腐化论题。斯金纳则在解读马基雅维利的一致性问题与腐化论题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两者的比较有助于我们从文本诠释的脉络,理解当代共和主义所谓的"德性"范式和"法律"范式之争。  相似文献   

7.
日本文学作家川端康成以《伊豆的舞女》、《雪国》、《千鹤》、《古都》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川端热",他是亚洲第二位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作家。他以新感觉表示传统美,成为新感觉派的不懈坚守者。通过对川端康成作品《伊豆的舞女》的情节、角色、主题等方面理解和分析,进一步研究川端康成的文学式特点,再一次解析川端的文学基调。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人物特点、主题的层层叠加构建了川端独特的文学基调。  相似文献   

8.
《语文》(九下)三单元《渔家傲·秋思》一文课后思考探究中,有一题提问如下:"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题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情景,以具体意义单元解读文本主题。本文试欲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义单元,解读文本结构进而解读文本主题,达到明确文本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前些时日,笔者所在的区举行了一次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的主题是:“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教学效率”。活动同绕主题展示了人教版的三节研讨课:《越州桥》(三上)、《长城》(四上)、《圆明圆的毁灭》(五上)。三节课,有的因文本解读适度、内容选择得当而好评如潮,有的因文本解读失当、内容选择失度而引发争议。现节录《长城》两个教学片断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电影史上,《城南旧事》毫无疑问是"文学与电影"这组图文叙事模式的经典范本。《城南旧事》开启了散文电影的先河。小说凭借着电影的东风,一跃成为备受读者喜爱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图像叙事的自身建构是不完整的,表意功能相当有限,它无法表达文字作品通过字里行间所要体现出来的"离别、寻找和成长"的三重复合式主题。基于此,本文从图文互读的角度解读《城南旧事》,论述离别、寻找和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1.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主要记叙了少女洛丽塔与继父亨伯特之间的不伦之恋。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叙述亨伯特等人物的悲剧命运展开分析。小说中频繁出现"路"这一意象,构成了全文绝望的感情基调,隐喻了悲剧性的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界公认《班主任》为"伤痕文学"的源头,而比较《班主任》与《伤痕》发现,后者才是真正的源头.《班主任》的主人公是张俊石,主题是教育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拨乱反正,大干快上.谢惠敏也并不是伤痕人物,她只不过证明了青少年的认识和观念的一种历史惯性.将这种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看作是精神创伤,并不妥当,亦不深刻.《班主任》的情感基调是积极、愉快、"向上"的,根本不具备"伤痕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区里举行了一次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的主题是: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教学效率。围绕这仑主题展示的研讨课,有的因文本解读适度、内容选择得当而好评如潮,有的因文本解读失当、内容选择失度而引发争议。现节录《长城》两个教学片段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最近,《马克思主义原理》编写组就该书的修订问题召开了研讨会。现将会上提出的修改构想发表于此。该书编写组欢迎同志们就此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长恨歌传》与《长恨歌》并行于世,它们取材相同,都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二者在主题上又有明显的不同。白居易侧重于写"情",他从爱情悲剧的角度出发,表达的是一种"爱情"主题;陈鸿用史学家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历史现象,表达的是一种"政治主题"。《长恨歌》对杨贵妃形象做了美化处理,突出了她对爱情的坚贞;《长恨歌传》则将她视为害国害民的"尤物"。《长恨歌传》拓宽了李杨题材,把美人专宠与奸佞专权联系起来,把爱情题材上升为重大政治题材,借此表达了忧国忧时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李翀 《文教资料》2007,(34):174-175
本文试着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解读村上春树的新作《海边的卡夫卡》。背负命运诅咒的少年远走他乡,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本文试着从三个角度:《海边的卡夫卡》与作家卡夫卡、"俄狄浦斯情结"及村上的"世界边缘"主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着手解读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正>明代著名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论文章结尾时所言:"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往往被人们称作豹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组深谙此理,文本(单元、课、框、目)结尾的安排不拘一格、异彩纷呈,匠心独运、各臻其妙,教师在教学时应予以充分关注。现结合教材有关篇目,举例说明。一、结尾扣题,升华主题"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文化生活》第七课第  相似文献   

18.
关于《桃花源记》的主题,人们普遍解读为表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文章认为,这一解读只是对文本部分内容进行孤立解读的结果,探析文本主题应整体把握.因此,文章从《桃花源记》到《桃花源诗》,再到作者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与时代背景,逐层深入分析,整体把握,发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真正表达的其实是内心的无依怅惘.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时代,虚拟的网络空间已成为民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民意聚集而成为蕴藏着巨大社会能量的网络舆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第二次征求意见期间,网络民意如潮.研究表明,《纲要》的制定受到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众多的教育问题构成了教育网络舆情的主题,官方立场的舆情引导和权威的专业解读并存,建设性的改革发展诉求是教育网络舆情的基调,教育网络舆情的变化呈现明显的"烟花现象"和"七特趋势".积极应对,建立高效而常态化的教育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机制,对政府实施重大教育规划与决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的主题是现当代文学经典教学策略研究,选取的示例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祖父的园子》。文章之始,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进行了解读,而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语文教学在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时的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学素养的任务之下,结合《祖父的园子》的文本特点,探究得出四点教学策略,一是感受和谐,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二是品味语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三是解读"自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是感悟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