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二涛 《文教资料》2011,(33):10-11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在悲剧人物、悲剧性格、悲剧冲突、悲剧情感、悲剧价值等方面与西方古典悲剧迥异。作者将《赵氏孤儿》与西方古典悲剧做对比.发现它所体现出的美学特色是以中和思想为基础的精神压抑的宣泄,以及对苦难现实的理想化表达。  相似文献   

2.
万颖 《文教资料》2011,(6):10-11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作.它的悲壮沉雄主要体现在以程婴为首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塑造上。本文从戏剧冲突、语言风格、心理投射、悲壮沉雄色彩这四个方面具体阐析了《赵氏孤儿》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3.
《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赵氏孤儿》都堪称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佳作。它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完整的艺术结构,强烈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浓郁的抒情手法,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悲剧效果,并成功后的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品格崇高的人物形象,成为我国古代艺术人物画廊中的佼佼者。本文主要通过一些细节内容来分析程婴这个人物从一介草民到悲剧英雄的华丽转身,并且更深入的理解《赵氏孤儿》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4.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的足音未远之时,承其余绪而写的不少悲剧中,受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以下简称《赵》)影响写成的悲剧《中国孤儿》(以下简称《中》),已成为今人耳熟能详的中法文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两个“孤儿剧本”进行美学比较。在审美理想上,中国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传出的是褒忠抑奸之曲,法国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发出的是仁爱和解之音;在审美结构上,线状结构的《赵氏孤儿》表达的是中国善恶有报的传统观念,网状结构的《中国孤儿》将文武不和演绎为文野之争;在审美效果上,《赵氏孤儿》旨在赞美舍生取义之士,《中国孤儿》旨在宣扬以德服人之魂。通过比较,寻觅伏尔泰对中国精神的发现和接受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自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在创作上取得辉煌成就及伟大思想家亚里斯多德《诗学》对悲剧理论富有系统性、代表性的阐述以来,在西方形成了传统的、正宗的悲剧模式,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古典戏曲产生较晚,但其发展较快。自元杂剧出现后,以极迅猛的速度和气势发展,巨著名作层出不穷,深为世人所瞩目,其中悲剧的成就尤为杰出。正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所指出的,象《窦娥冤》、《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然而,中国古典悲剧在诸多方面不同于西方悲剧,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不可替代的独特风采,本文试择要浅论之。…  相似文献   

7.
谢磊 《文学教育(上)》2008,(21):152-152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讲述了一个杀子惩夫的悲剧故事。非常巧合的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也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同样是复仇,但复仇的主人公形象、复仇的强度和复仇的结局上却迥然不同,这充分反映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既洋溢着忠奸斗争的政治悲剧意识,又充满着正义与邪恶对抗的英雄悲剧意识。两者的结合,缔造了《赵氏孤儿》独特东方韵味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莹 《文学教育(上)》2010,(15):101-101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根据《史记》记载的故事改编而成的,而改编后大大增强了原故事的悲剧色彩。本文以《赵氏孤儿》对《史记》的改编为视角,从几个角度对其悲剧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赵氏孤儿》与《俄瑞斯忒亚》两部悲剧产生的原因。动荡的时代是两部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了戏剧中的人物在面对人生选择时,中西方文学人物形象不同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复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观念。所谓"复",就是报复;所谓"仇",始于血亲之仇,后逐渐扩大到朋友之仇,国家之仇。在中国文化中,"复仇"被赋予了伦理含义,其内涵逐渐由孝悌推及至忠义。本文主要以"赵氏孤儿"中复仇故事的不断改编为线索,以汉代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当代陈凯歌电影《赵氏孤儿》为对象,从复仇情节的演变、人物形象的塑造、复仇的社会内涵、复仇的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这个复仇主题在不同文本中的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13.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孤这一焦点,歌颂了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本结构严谨完整,以赵氏孤儿及存孤救孤的斗争为纵线,巧妙地安排了戏剧冲突相对集中的横断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元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14.
2011年,著名元杂剧《赵氏孤儿》被陈凯歌拍成电影。电影版《赵氏孤儿》虽由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但二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为程婴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复仇之后的情感基调不同和凸显的美学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5.
我们纪念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一百周年,考察这篇有关国民性话语的早期文本,是为了显现国民性赖以呈现的特殊语境,以暴露它的混杂性、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从表面上看,王国维所提出的国人之精神是“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是缺乏悲剧精神的,恰与西方文化构成对立的二元,而实际上他又通过对《红楼梦》及《窦娥冤》、《赵氏孤儿》这些可与世界悲剧相媲美的作品的充分肯定,在不经意中打破了这一中西二元对立的绝对论模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冲突型"悲剧的代表,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具有与古希腊悲剧相同的特征,即在两种力量的冲突中显现人物的高贵品质,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感染与净化。但"赵氏孤儿"故事中的两种冲突力量在《史记》中就明确区分为正义与非正义,《赵氏孤儿》杂剧中这种区分更演化为一种忠臣与奸臣的对立冲突。这样的冲突结构带给观众的悲剧体验,除了对正面人物崇高品质的崇敬,更多的是对罪大恶极的反面人物的仇恨,而且"仇恨"往往压倒"崇敬",因此中国此类悲剧必导向复仇结局。  相似文献   

17.
纪君祥《赵氏孤儿》中表现出强烈的侠义精神,这种侠义精神与《史记·赵世家》中赵氏孤儿故事相比有了变化和发展,看似强化的背后实则是作者时代使命感的驱动而使侠义精神融入超越个人恩怨的忠义观念,使之更为崇高和纯粹,由宋入元所产生民族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宋代理学影响的文化背景是侠义精神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西悲剧具有不同的审美个性,所以同为复仇母题的《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在悲剧冲突性质、人物塑造手法、主人公社会地位和结局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旨趣。但这些不同并不能作为评判悲剧优劣的标准,更不能作为衡量剧本是否是悲剧的标尺。实际上,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造就了彼此不同的悲剧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9.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虽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但在"复仇"这一基点上仍具有可比性。二剧对复仇母题处理上的差异:就思想主题而言,《赵氏孤儿》是对社会、伦理的批判,《哈姆雷特》是对文化、人性的批判;就戏剧形态而言,《赵氏孤儿》以"故事"为中心,《哈姆雷特》以"性格"为中心;就人性刻画而言,《赵氏孤儿》是鲜明的个性与单纯的人性的统一,《哈姆雷特》是性格的复杂性与蕴涵的多义性的统一;就对传统文化、现实秩序的价值取向而言,《赵氏孤儿》是持认同和实用的态度,《哈姆雷特》是以否定和颠覆为旨归。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罗贯中对于历史主体——人的深切关注。本文借鉴西方悲剧美学中的某些观念,分析悲剧人物在实践忠义伦理、追求生命价值实现和与天命抗衡三个不同维度上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从另一角度诠释《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