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换句话说,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那么,良好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应包括:  相似文献   

2.
潘存龙 《考试周刊》2014,(27):120-120
<正>1.信息素养1.1信息素养的涵义"信息素养"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主要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三个方面。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过程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构成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态度、情感、意识与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动力。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构成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按应用途径及方式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已经普遍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和其它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出一套适合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质量,是对我们教师的迫切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而素质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思想,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才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问题。我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本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归纳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是指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地获取、选择、利用信息资源,在自主探究中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总被引:143,自引:0,他引:14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它被放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本文认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几部分构成。此外 ,本文对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定位,尽管直到今天分歧依然存在,但却日趋统一。一般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包含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信息技术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以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二是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侧重于将信息技术作为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信息技术课堂不仅应是信息技术知识传递的殿...  相似文献   

8.
一、信息技术环境为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机遇 学习方式的变革.知识获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成为重中之重。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可运用互动交流上好《信息技术》课。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和生活方式。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构想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根据学校的以lOOM带宽接入因特网的硬件条件,直接将计算机作为我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必需工具,构想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即编制了一个教学支持网站作为教学平台,形成虚拟校园教育社区,体现了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并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一、背景和意义 在信息社会里,人们不但要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和整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师生的这种信息能力将得到全新打造,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将成为学生努力提升的基本素质内容.另外,信息技术将支持人们高效率和高智慧地学习,使得人们适应知识量飞速增长和知识更新速度日渐加快的局面,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每个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意识.为此,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技术服务,实现自我教育.目前所提倡和实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借助信息技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让所有师生都能方便地共享和交流使用.  相似文献   

13.
信息素养理论最早是在美国提出并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少儿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是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少儿图书馆应强化其教育职能,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相配合,使青少年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前,远程学习作为终身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接纳,并走在了教育信息化的前列.在高校开展的远程教学中,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丰富了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但远程学习者却在书本、黑板粉笔、面对面的教学等传统教学程序的惯性作用下,对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为主导的各种视听媒体技术来传播教育信息的远程学习,呈现出对学习方式、教学媒体和情境等不适应的态度和行为,暴露了学习者在信息能力方面的空白和缺失,其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和信息技能(技术层面)等亟待有效提升.该文以查阅国内外学者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献,以及对部分高等院校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情况进行的调查为基础,对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软硬件环境滞后、标准不完善、模式单一等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四个方面提出了丰富信息知识和技能、完善信息媒体和资源以及重视信息观念和统一标准等信息素养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5.
韩涛 《天津教育》2007,(11):50-51
一般来讲,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获得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信息技术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人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与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信息技术课程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开设。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从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性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及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自主性学习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规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强调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8.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素养。其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实现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9.
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学会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工作的手段,为适应将来信息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精神,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的知识和基奉技能,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某个方向上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二是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习惯与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文化素养。作为教师,如何在课程改革中逐步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效性,是我们要经常认真思考和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