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党的群众观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的具体表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本质反映和要求,它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长久性,关系到改革开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深刻认识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实践,推动中小学校“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使之均衡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的执政理念,它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首都教师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全党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深刻认识和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教育实践,对于做好新时期教师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科学发展观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特点鲜明。要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必须通过制度变革,使发展理念和政策变成全社会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6.
用科学发展观认识继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怡进 《继续教育》2005,19(5):22-2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科学发展观——“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处处洋溢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这对百年树人的继续教育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顺应新世纪人的主体性高扬的潮流,立足于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就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来理解,不仅仅是指自然人和社会人,而且是指全面发展的人。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的自由意味着人的解放。新一届党中央适应新的形势,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为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又一次实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对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在去年抗击非典斗争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10.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以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大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永葆蓬勃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一个伟大的政党,需要伟大的理论武装与坚实的理论支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努力创新与发展党的执政理论,需要大力加强和深化对执政理念的学理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创新的最新形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理念。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确立必须充分尊重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值得学术界广大同仁倾心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实践好以人为本,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为此,要从思想观念上,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从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从经济上,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以人为本的物质基础;从文化上,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克服人的强制和物的强制等因素的制约,促进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的不断增长,从而实现以人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服务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思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是:学校应联系人才培养渗透人本思想,联系管理制度体现人本思想,联系环境治理培育人本思想;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融入人本思想,结合校园文化宣扬人本思想,结合学生管理践行人本思想;学生应参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营造与主体角色转化的统一,参与课堂教学与知行转化的统一,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与人生价值转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高校的软硬环境都比较欠缺,使得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甚至是矛盾、冲突的问题,对和谐校园的建设形成极大的压力与挑战.高校必须立足于自身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密切联系师生的原则;正确处理效益、规模、速度的关系,促进学校协调发展;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提升校园软实力;理顺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谦 《教学与研究》2005,1(6):40-45
当代发展观经过了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后者把一切人的最大化的全面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哲学根据.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在理论上完整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要完整准确把握物质生产活动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明的发展促进理论的嬗变。民本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对当代的发展观念仍然有不可或缺的影响;西方人本观念的积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奠基作用,人的全面发展就成为唯物史观追求的目标;结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的需求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探索促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位的理性认识和思维观念,它是关于人的存在地位、人的目的性、人的价值等问题的观念集合.人本理念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流变与积淀,从揖别神话,获得人的自然之在,到颠覆神本,实现人的独立自在,再到主体性的高扬,伏埋现代危机,人本理念在不断的修正中丰富与发展、提升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是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重要思想指南。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应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贯穿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既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带领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相一致,又与以改革开放为核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精神相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方深厚历史土壤上养成的以人为本理念,成为新时期领导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领导文化对以人为本的追求包括三个方面,即人自身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审视领导文化人本内涵的基础上,建构起三个实现领导文化人本化的进路,即更新发展理念、提升公平意识、创新领导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以人为本"就业指导理念的具体内涵,本文着重从社会发展以及高职生自身因素阐述"以人为本"就业指导理念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实践运用,帮助毕业生找准定位,练好内功,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也受到广泛关注,"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成为政府以及各机关的管理思想。文章主要从图书馆管理的角度出发,介绍"以人文本"管理方式在图书馆管理中的特点及其重要性,并结合图书馆工作提出"以人为本"管理方式的主要措施,以更好调动图书馆人员的能动性,促进图书馆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