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教、文化、信息传播等都离不开朗读。人们对朗读的认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并赋予它新的内涵。朗读是把静止的视觉形象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听觉可以接受的有声语言。要完成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对文字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感受、表达,从这点来认识,朗读又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朗读也是学习普通话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何世峡 《云南教育》2001,(14):40-42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说道:“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和学习朗读。   一、朗读的特点   1.声音   朗读当然有声,但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有其复杂性和灵活性。声音形式变化无穷,声音表现稍纵即逝,难以捕捉,难于描述,难于把握。一篇文字作品,由同一个人朗读,第一遍与第二遍比较也会有许多差异,何况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朗读文字的处理呢。因此朗读的声音形式必然充…  相似文献   

3.
一、形象的感受由于文学作品朗读是以形象感人,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所以无论朗读者还是听者都首先要对作品的形象进行感受.形象感受要以作品为依据,从已有的文字语言中去挖掘.如何去挖掘呢?我们知道,朗读是通过作品中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视觉对文字的刺激进行反映,对大脑皮层发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力,使人发出语言机制的思维信息,从而产生概念的运动.朗读的文字代替形象对人产生刺激,就引起感知觉.文字中的实词最具有形象性,是表达思想感情,给人以感染的明显因素.如我们朗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离不开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口头语言是通过音波和听觉传递信息;文字语言是通过符号和视觉传递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字语言的重要性将逐渐削弱,而口头语言的重要性将逐步加强.可以设想,在未来的世界中,口头语言将成为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第一需要.教师,是社会各项建设人才的塑造者,他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读、写的能力,而且应有听、说的功夫.如果只强调前者而忽视后者,将会在人才培养上犯战略性错误.  相似文献   

5.
朗读,即高声诵读.它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把文字所表现的形象、情感、节奏、韵味等元素,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换言之,朗读就是对文字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因此重视和提高朗读技巧也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闻琦 《幼儿教育》2012,(Z4):72-73
朗读即"出声读书",要求朗读者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朗读是一个语言输入与输出并行的过程:一方面,朗读者要用眼看,输入语言符号;另一方面,朗读者要用嘴发声,输出有声语言。朗读也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朗读者要对感知到的文字信息进行理解和加工,并转换为语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需要朗读者创造性地表达文字的语意、语气,赋予文字以  相似文献   

7.
<正>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要求朗读者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有感情、有技巧地读书,把一篇文字变成一段语流,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坚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小学生发展语感,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我在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中得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10.
一次成功的朗读,首先取决于朗读作品的选择。选择朗读作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主题鲜明,内容健康,情趣高雅。任何一篇作品,无论散文、诗歌、小说或童话、寓言,都有一定的立意,也就是作者通过这篇作品告诉人们的道理——歌颂什么,反对什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指书面的文字作品转化成为口头的,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以期产生强烈感染力的再创造。它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学阶段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傅晓 《考试周刊》2008,(6):32-3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针对文章阅读也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朗读要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读者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客.作为教学手段的朗读,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朗读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一部作品,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绘形绘声,入情入理,学生被吸引进作品之中,受到思想感染,潜移默化,提高了思想境界.朗读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熟读成诵,反复吟味作品语言,咀嚼、消化,可以增加自己的语言储备.朗读还有助于学生学习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钻  相似文献   

14.
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因此,对师范生表情朗读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应引为高度重视。表情朗读,是进一步深刻领会作品内容的一种手段。通过表情朗读,不但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而且也必然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对学生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对激发学生爱好祖国文学的兴趣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朗读是应该有表情的。要想使朗读富有表情性,一是要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并对作品的各个情节,都具有清楚明确的概念和逼真生动的形象;二是要体会作品的基本思想;三是要正确表达作品的各个情节、各个句、段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目标条提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日常的听课过程中,老师们都非常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诸如教师领读,自由读,同桌互相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倒是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朗读并没有多少效果,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起来味同嚼蜡,枯燥无味,"小和尚念经"式朗读,莫说是有感情,甚至连起码的流利及准确都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对文字理解得浅,对文字所隐藏的内涵挖掘得少.下面是于永正老师的一则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6.
<正>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即要艺术地运用语音技巧,用有声语言再现作品中思想感情和再创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因此,成功的朗读,就是要把扁平的书面文字“立”起来,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借助想象,再现作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它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朗读的作用和好处,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朗读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能够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趣味,文章的语言的节奏韵律、行文的语调气势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把字里行间、纸底笔下的潜在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咨情妙趣抒发出来。从而,也就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感染力和教育作用。二、朗读能帮助和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朗读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常常反映着朗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但是,就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来说,朗读并不总是消极的。正确的朗读,反过来常常能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朗读文章时,朗读者首先要钻进书本、进入角色,化入意境;继而还要经历试读、初读、熟读等若干阶段。这阶段,实际上就是正确理解、反复揣摩、深刻体会、准确表达的过程。既然朗读过程始终都贯穿着推敲、体味、咀嚼、品尝等认识活动,那么,它就很自然地会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朗读还是一种深化理解的发现法。在朗读文章时,凡是不理解的地方,不是读得平淡如水、味同嚼蜡,便是语势悖扭、音响阻塞。因此,通过朗读能及时发现和排除理解上的障碍。反复朗读一篇好文章,每每会有新的收获。有时会发现过去的认识是偏颇之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训练李晓庆朗读的作用和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朗读可以使学生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朗读是要把无声的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并且要进行语言技巧的处理和语音的多种变化,因而可以通过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把作品中的事件、意境...  相似文献   

19.
张梦鹏 《课外阅读》2011,(11):119-119
如果说语文是一首诗,那么,朗读就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借朗读教学之光,育语文素养之果。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坚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小学生发展语感,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我在平时的观察和思考中得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