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19):189-191
本文追溯干谒行为的历史和其在唐代蔚然成风的原因,阐释了干谒行为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并较为详细而客观地分析了干谒行为孕育了干谒诗的产生,干谒行卷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李白、孟浩然、杜甫干谒诗主题思想的分析,分别揭示干谒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及他们各自对功名所持的人生态度,从而揭示唐代干谒诗的功利性,以窥见唐代铨选人才的全貌。本文以对比方法揭示三位诗人干谒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再现三位诗人的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7,(3):100-103
韩愈59篇书信从阶段上可分前后,前期书信多干谒内容,情感激切,后期书信内容则呈现多样化,书信前后期风格上的这些差异,是韩愈人生阶段、精神境界的差异,而其中一以贯之的是其坚持儒道不动摇的信念,以此角度加以探讨,以期为韩愈学术研究提供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3.
唐代干谒之风盛行,干谒诗文应运而生。许多大诗人如李白、杜甫、高适都写过干谒诗或干谒文,通过与杜甫、高适干谒诗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干谒诗文的特点。同时,通过对李白干谒诗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在干谒过程的复杂心态以及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4.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5.
干谒诗是文人向权贵引荐自己的的一种方式。李白在他的干谒诗中积极地向权贵推介自己。在他的干谒诗中所构建的自我形象可以分为"天纵英才"、"胸怀大志"和"怀才不遇者"三类。  相似文献   

6.
赖筱倩 《广西教育》2013,(31):110-111
苏洵的生死观源于道家,主在儒家,辅于佛家。但由于佛、老等是当时社会生活和学术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洵的思想比较开放,又从不以纯儒自居,难以看出其中的清晰界限,在他的同一篇文章中也常常体现出三教相融的观点,而且,在不同时期,苏洵对三教的偏倾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材料,追寻苏洵早年生活轨迹,认为苏序对苏洵的了解,主要体现在教育方法上。在苏氏家族“尚实”、“求实”精神的影响下,苏序充分了解和尊重苏洵的个性与资质条件,注重通过“身教”及苏涣的影响来教育苏洵,更营造出一种“暗含期待效应”。既保证了苏洵个性的充分发展,又促使其由不喜读书向读书求“道”缓慢转变,最终将其送上了成名成家的通衢大道。  相似文献   

8.
<正>如今,人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与远在他乡的人实现沟通。大家知道吗,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年代,书信是人与人联络的重要媒介。通过书信,人们实现了情感的交流。等待书信的过程,至今被很多人怀念。大家会写书信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写好书信。首先,我们要学习一下书信的格式。书信是有特定格式的,通常由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从其表现手段到表现方式以及其得以展示的物质载体相对于过去传统的平面设计都发生了变化。可是,从艺术符号学的视角来分析,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平面设计跟过去甚至远古时代的设计方法在内容上并不存在差别。文章通过对数字时代背景下平面设计的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以及物质载体的变化分析,从而探析了其符号学上的不变性,从而从其符号构件上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涂艳蓉 《中学生英语》2002,(6):8-8,14,31
英文书信一般分为私人书信(personal letters)和业务信函(business letters)。在书面表达题中的“书信”通常是私人书信,这是书面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初中英语新教材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能依照学过的题材和所给的范例写简单的书信,掌握书信的书写格式和写作要领。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主旨,多解作干谒求进或表现隐者内心矛盾。而从洞庭母题所包含的秋、送别等涵义,“临渊羡鱼”之典下句“退而结网”的比拟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谦恭、平和、阁大的盛唐隐者情怀的诗,干谒与矛盾都非确解。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上有些学生不善口头表达,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书信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尽管书信咨询不如面对面咨询交流顺畅,但书信中的文字比语言具有持久性,可以反复阅读和领会。而且,在写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还能对其思想与困惑加以整理,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极其有益。  相似文献   

13.
近来诸方家都认识到了郭店楚简中《性自命出》的重要性,本文试通过对《性自命出》的文本解读,分析了其中天命观和多有异于孟子一系的主情尚情的心性论等思想内容,得出了《性自命出》与《中庸》、《孟子》之思孟一派同源于一个儒学的传统。但是,由于《性自命出》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儒家形上学建构和明显的尚情特色,进而认为并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性自命出》是《孟子》理论来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诗歌的源泉、是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和表达对象。而诗歌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框架下的异语翻译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情感的传达必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王维《辋川集》的个案研究,以情感传达方式为依据,对照3种译文考察译者策略的运用,来揭示原诗情感在异语传达过程中的演化。  相似文献   

16.
唐代干谒与文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干谒活动不仅影响着唐代文人的风神气质和唐代文学的品格境界,而且还有效地影响着文学传播这一文学本体发展之外的层面。干谒本身是一种功利性和自觉性很强的信息传递方式,当干谒活动需要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凭借物时,一种特定的文学传播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孕育了多向性和多层次的文学传播形态。  相似文献   

17.
苏洵以议论文名传千古,研究者多有重视,而其杂文数量较少,常为人们所忽略。苏洵杂文多来自日常生活,有着与其议论文不同的风格。文章从其杂文内容和风格探究了苏洵的另一特色,从而深化了对苏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这两篇考场作,可以说各有千秋:前以书信的方式,用真实凝重的笔触,表达了对身处病中而仍然惦记儿子和家庭的父亲的牵挂;后则以较为轻松诙谐的笔触,表达了对因故辍学的友人的牵挂。而这两篇章共同的优点,则是做到了以事动人,以情感人。通过这样的字传达出人间挚爱、人间真情。  相似文献   

19.
干谒就是“有所求而请见”.干谒权贵这一行为在唐代尤为常见,为文人志士提供了进入仕途的终南捷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诗歌佳作.本文通过对唐代干谒诗的解读,剖析此中展现的多种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20.
苏洵的《六国论》历来为人所称道。其伟大的人文精神震烁古今,尤其是否定表达的语言艺术,更是苦心孤诣,含义隽永。作者使用否定表达,通过拨语、对比、折绕等手法,充分展现了他纵横捭阖的论说风格,并在总结古今治乱得失中体现着他的匡世济民责任,对统治者循循善诱、语重心长的规劝又体现着他为君分忧的士大夫操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