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中文学课程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高校英语专业主干课程,近年来英美文学课程被边缘化的情况愈发突出.面对"金课"标准,原有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挑战重重.以"金课"要求为导向,以英美短篇小说选读课程为例,探讨将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相结合打造英美文学混合式"金课"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陈平原先生那里,今天的中国大学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里面还包含着诸多被压抑的可能性,以近百年的中国大学为话题,既是专业研究的延伸,有其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也带有明显的现实关怀.其新著<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香港:三联书店,2009年)叩问了中国大学的来龙去脉,其实是关心现代中国从哪里来、往何处去这个大问题.在陈平原的大学研究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这里所说的"文学",不是指一门专业技能,或在分科体系中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而是作为趣味,更确切地说,是作为人的基本教养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就是"教育".只有站在作为教养的"文学"的立场上,才可能给出大学一个总体性的前景,才可能打通百年中国大学的气脉.  相似文献   

3.
从传媒的角度探讨研究文学的发展变化,一直被研究者所忽视或漠视.实际上,在文学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剧变的当下,我们急需从传媒视域去思索文学发展的命途.在文学活动过程中,传媒的影子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构成了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由此,把传媒称作是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也是合适合理的.在传媒多元化的今天,文学发生着两种趋向的变化:一种是因传媒的多元化而呈现的"裂"变趋势;另一种是因强势传媒的主宰而产生的"聚"变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历史上,为了赋予新的文学现象以正当性,文论家必然认真地思考过它与传统思想的关系,他们确信,这种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这种新的文学现象就获得了传统思想的支持.中国古典文学的"自立",一般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得到完成的.如果立足于中国独有的思想环境,就必须承认经学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尚被忽略的互相影响的关系.揭示这个关系,有可能使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描写出中国文化中"个人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吴小中 《现代语文》2005,(8):107-108
文学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被视为禁区,到80年代提倡"把文学教成文学鉴赏课",再到当前对文学教育的逐步重视,可以说,文学教育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和重视.语文的内涵就包含着文学教育,离开了文学教育的语文教学是残缺不全的教育,特别是在当前特别重视"以人为本"的社会里,文学教育作为文学这一人学的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纯文学     
"纯文学"无疑是一个二十世纪学术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在1905年经由王国维首次提出后的百余年间,伴随历史语境和学术环境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初"纯文学"相对于载道文学提出,标示着独立的文学学科的建立,体现着审美的文学观,进入80年代,又因"回到文学本身"的基本理念成为当时文学思潮的主导,90年代以后,"纯文学"作为日渐兴起的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对立项被广泛关注,新世纪以来,又成为了缺乏介入的代名词并遭到质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的话     
今天,我们以"历史中的个人"作为话题各抒己见,是想在前几个话题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历史文本(小说或史料)的阅读,发现并阐释隐含其中的历史真理."真理"这个词已经被我们遗忘、冷落得太久了,在一些文学研究者眼中,这个世界上和文学中究竟有没有真理可言似乎也成为一个问题.可是在我看来,无论是在历史中、在现实社会中、在文学文本和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真理都是存在的.我们缺的不是真理,而是对真理的发现和认知.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媒时代高校文学教育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加剧了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多元化、大众化、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文学的"神性"被消解、诗性被剥离,文学经典的地位失落、文学阅读诵读的接受方式式微.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中,高校文学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改革文学”内涵的模糊性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热潮的到来,反映改革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它被称作“改革文学”.当人们对新时期文学作历史回顾的时候,“改革文学”同“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名目一道,又作为文学史的概念而被表述着;当人们对文学与时代的美学关系作理论性探讨的时候,它又作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被提了出来.这样,“改革文学”就在文学创作、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几个范畴被同时使用着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它的范畴,否则就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如今,“改革文学”的说法正由于缺乏范畴的明确规定性,因此在理论上也就表现为概念上的不周严、不确定、不科学.而且,它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上,确也带来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的发展在经过了第一、第二次浪潮之后,到了90年代,出现了被某些理论家称之为"第三次浪潮"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它们从女性的视角进行文学叙述,不仅仅丰富着对于"人性"的理解,同时也丰富着文学的表述。以"两性和谐"作为目标的新女性主义文学在澳籍女作家海伦·嘉纳的作品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它教会我们体会文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引领着学生们步入文学的殿堂.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教师们也纷纷提出了各种有关教学改革的思路,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灿烂的教改新花不断绽放.  相似文献   

12.
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惨遭被冷落、消解,甚至被颠覆的命运.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当代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泛滥以及解构主义对文学经典的无情解构;二是"市场化的经济触角"伸进文学领域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快餐作品",不断冲击着文学经典;三是文学裁体的网络化、影像化不断地排挤文学经典;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现在文艺领域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对任何一个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来说,鲁迅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结":鲁迅的作品被大量选人中小学语文教材,伴随着我们的成长,直到我们现在成为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鲁迅仍然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文化领域中,阿Q不仅以其所包蕴的丰富的性格内涵,不断地成为文学研究的课题,而且还作为超越其产生的时间与地域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成为不同时代文学领域中进行二度创作的素材,不断地被改写着。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文学形象被欣赏与解读,而且也还作为一个承载着国民性弱点的符号,在文本的不断再生产中反复被增值,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现成的母题和人物元素。原版的阿Q就已经成为一个可以被解读的"能指",它的"所指"则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5.
宫体诗反思     
千百年来,宫体诗被视为"色情文学"、"淫声媚态"之作,这些评价已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然而"宫体诗"既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存在于文学史上,则必有其存在之合理性.文章对"宫体诗"加以界定,并探讨其题材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于"文学"和"现代文学",我们的观念过于单调和陈旧,这导致现代文学史被书写得纯粹而僵化、偏执和片面,大量的重要文学现象被排斥."取代"而不是"累加"是我们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因而文学史总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更替.我们的"历史"观还是非常传统的,"真实性"、"客观性"、"规律性"、"统一性"、"有机性"等还是我们的基本观念或信念.以这样一种"历史"观为基础,现代文学史似乎就是一部主题文学史,就是一部具有等级、秩序和层次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规律史.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文学作品课文的含量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教师如何与学生共享这么多精美的"食粮",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因为这三重障碍,文学解读活动便不是使学生走进文学,而是离文学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9.
"80后文学"在2004年开始瞩目文坛,极具轰动效应.尽管它体现出营养不良的某些病症,也不被主流所认同,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在文坛是毋庸置疑的."80后文学"的出现自有它特定的文化土壤,探讨这种文学现象出现的文化背景和生成机制也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线教师总在感慨:90后的新一代学生对文化经典阅读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影视、动漫、网络等作品,我们的文学经典常常被学生弃置一边。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深感痛心。但是当我们在大肆批评这些"影视"、"快餐"类的文化时,是否可以转变一下观念,变弊为利?是否可以投学生的所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兴趣呢?在实际教学尝试中,我颇有感触: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喜爱,完全可以成为学生主动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