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从系统论角度厘清高等教育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子系统内嵌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系统,且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向更高能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受到层次、学科专业、类型和区域结构体系不相匹配,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力不足,教育对外开放有待加强,教育治理水平不相适应等现实短板的掣肘.未来,高等教育应通过坚定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强化创新与转化能力,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路径全面深度融入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引领创业"的战略引导和驱动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升级和高等教育内涵化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必须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自发状态走向自觉,在整个生态系统构建和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走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和各种外生冲击,需要以“危机意识”倒逼形成创新发展理念与创新驱动机制“。五四精神”的内核——科学与民主的价值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融入到创新理念、社会责任、爱国情怀之中,也体现在创新主体、创新路径、创新举措之中。以“双创”实践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红利向外溢出,形成全社会创新驱动的“历史合力”已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自"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由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弗里曼于1987年首次提出并于1996年引入我国以来,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全方位、深层次研究推动了我国国家创新能力乃至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其系统思想多维度地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等系统的创新取向和改革路径.而国家创新体系是以系统各节点上的微观主体的创新能力为依托的,微观主体的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决定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正是通过人才培养这个接口完成与国家创新体系中其他各子系统的对接,并因之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动力系统,推动着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功能的良性循环.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大小.因此,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理念,研究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分散化和复杂化发展趋势带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相互衔接及治理的难题。出于对包容、公平和优质的终身学习体系的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关于建立高等教育弹性学习路径的跨国研究项目。文章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实践,分析相关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建立弹性学习路径的政策与实践。在政策领域,各国政府普遍通过制定一套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国家政策框架,配以国家资历框架、质量保证以及资助机制等支持性的高等教育治理政策工具,推动弹性学习路径的实施。在实践领域,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发挥主动性,如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入学途径、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衔接和创新高等教育提供模式来推进弹性学习路径的实施。在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深入发展的新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有关高等教育弹性学习路径的政策与实践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终身学习的推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在地国际化是后疫情时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可能路径。在跨境国际化陷入困境、早期在地国际化偏内向型和浅层性与数字技术的驱动下,我国在地国际化得以发展,既是对跨境国际化的本质超越,又是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重塑。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在地国际化需要形塑在地国际化内涵,突显自我文化意识;依托数字化技术,促进在地国际化课程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评估体系,达成在地性和国际性的双向融合。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某一阈限时,高等教育系统的状态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要顺利地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建立与大众化入学人数相适应的、符合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制度。我们面临着规模的快速扩张与体系制度变革滞后的矛盾,必须打破制度变迁对原有路径的依赖,从"单一化路径"转向"多元化路径"。"多元化路径"的制度安排重点,是培育形成多元的经费投入渠道和多元的调控力量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基于崇真中学"和谐、自由、幸福、生长"的学校价值追求定位,通过学校文化的"唤醒""关怀"和"润泽",形成教师的自身认同,使教师行为的自觉优化成为可能;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促进教师的创新实践、系统学习和深度交流;在探究教学原理的基础上,以先学、反馈、互动为切入点,推动课堂教学的重构。构建了教师主体关照下的教师行为优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高校形成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大迁移。面对战争的残酷环境,中国高等教育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在发展趋向上呈现出新的气象,形成了"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战略,注重理工类教育、边疆教育、社会教育等,呈现出蓬勃生机,凝练了中国大学强烈的爱国思想、自觉服务国家战略与民族根本利益的大学精神。抗日战争促进和改善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并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植入西北地区,为国家与民族培养、积蓄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辉煌的学术成就,发展与创新了大学组织体系与民主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文化的传承创新,对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议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确立为国家战略,加大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及文化繁荣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从创业的本质来说,创业能促进国家富强、推动社会进步,可以说创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也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同时,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也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需要,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应有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学校的科技服务工作需要在科研理念、服务路径、师资建设、管理体系等关键问题上找准坐标定位、把握工作重点、确定发展策略。高职学校应在系统研判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产业结构的前提下,以应用型科研为基础,以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区域内中小微企业及广大农村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技术技能研发平台,建设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产业学院、科技产业园区等各类科技服务形式融合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科研实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聚力提升新旧动能转换质效,为加快构建区域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知识教育,忽视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现象。基于此,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有益作用,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可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介绍了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从案例实施效果上看,通过相关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推进高校众创空间合作发展,可为粤港澳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促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在国家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众创空间数量不断增长,合作内容与形式不断深化。根据合作现状,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推动众创空间合作发展,应树立共同体意识,资源共享,促进协同合作;凸显发展特色,求同存异,实现互补合作;拓宽发展范围,开放创新,力争全面合作;利用区域优势,与产业融合,推进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发达国家,其发达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色列理工学院作为以色列甚至全球领先的创业型大学,通过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引进先进创业师资、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组织架构、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措施已经构建起了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对以色列甚至整个世界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对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大学生校园学术科技文化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本文在对十届赛事解读的基础上,对中国高等教育所遭遇的挑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系统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重任,提高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更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更深入开展校企融合的必要条件,对深化“双高”建设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构建团队、聚集资源、打造平台”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模式调研后,对其经验和做法进行提炼和总结,阐明科研基础条件落后、教师科研意识不强、缺少有效机制保障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持续创新能力等影响该模式发展的因素,提出高职院校加大科研投入及科技人才引育力度、打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创新校企科研合作机制的建议,希望能给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带来借鉴。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中及时推送相关重大科技成果,可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起到价值引领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把科技前沿引入大学物理课堂是推进科学普及的有效途径。文中列举了部分实践案例,并探讨了科技前沿进课堂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坚持深度学习、团队协作可以使科技前沿有机渗透于课程体系,最终与思想政治育人相得益彰,实现大学物理课程与思想政治两者同向而行,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19.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的新模式。建设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目的是整合科技资源,使科技成果能够进行有效地配置和融合,优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和调控科技活动及科技成果的转化,适应国际国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实现与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对接。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给出了完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建议,对高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重点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实现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核心组成部分,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改革与创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现代化的姿态迎接机遇与挑战。文章由知识经济的概念及特征入手,就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论述,并深入分析了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