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笔者在讲授人教版教材选修5《油脂》一节内容时恰逢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地沟油事件”.学生迫切的想了解关于地沟油的相关知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于是精心设计并开展了一项关于地沟油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只见经济关系而不见人,这是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则在于人自身的需要,根本旨向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用这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年口奋斗目标,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生产力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过程。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生产力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客观的规律,是我们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要确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关键问题在于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介入,人的意志、自由等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运动的规律,不是社会主体主观的规律,它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不以主体意志及其活动为转移,对它有一个主体认识和把握的过程.社会主体揭示社会客观规律,必须注意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6.
仲利萍 《陕西教育》2011,(12):31-31
初中历史课教学担负着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际视野和正确历史观的重任,而模拟历史事件,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无疑是个好办法。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谈一点对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以下简称“第三版”)的第八、九、十章,即“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其核心是揭示历史的本质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三章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斗争的焦点。因此,讲好这三章,对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国家与法的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件,更是马克思从唯心史观走向唯物史观的桥梁。马克思关于国家与法的思想经历“理想主义”、“黑格尔主义和费尔巴哈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通过对这三阶段的历史考察,我们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进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品格,为我们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9.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这些理论、观点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初中生的唯物辩证观点、方法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一些。一、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实事求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要领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人们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0.
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会和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的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正确的教学理论必须以正确的认识论作为方法论的基础,而正确的认识论,当然又与正确的世界观分不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不能正确地解答人类认识的问题,因而在前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说中,关于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问题也不  相似文献   

11.
1设计依据与构想 “珍爱生命”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育,是新教科书的一个亮点。“拒绝毒品”一节让学生了解主要有哪些毒品、机理和危害,强化对毒品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增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意识。整个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贯穿本节教学;  相似文献   

12.
极限教学研究方法众多,内容广泛.从极限发展历程中寻找规律、指导教学不仅是HPM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极限发展历史表明:数学家对极限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曲折的、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极限学习中所面临的困惑正是历史上数学家们所经历的“遭遇”,由此证实了大数学家M·克莱因的论断:“历史是教学的指南”,也启示我们:极限教学要遵循认识规律,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让学生经历“胚胎式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把自己在社会历史观中的革命变革所创立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伟大变革,但又没有离开人类哲学思想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变革的"阿基米德点",既是马克思实现社会历史观根本变革的标志,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根本旨意所在;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超越,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历史观,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现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人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而费尔巴哈的历史观是以飞本思维方式思考有关社会历史问题的学说。因此,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实践历史观的方法论道路上,反思两种历史观的本质区别及其根本原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历史观,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充满情趣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师生、生生之间源于学习与探究的需要,产生了心灵的共振与默契,行为共同指向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与规律,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初版序言中说:“我的观点在于我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十分简练而又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同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尽管有不同于自然界的显著特点,但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自己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它认为,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作为马克思首创的理论体系,其方法论意义不亚于他们所阐明的一系列范畴和原理.恩格斯在晚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中反复说明:“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研究工作的指南”,是“引线”,“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栽各种历史事实,那末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因此,唯物史观“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在这一意义上讲,科学的研究方法比之一些具体的结论更为重要.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观,它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整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这一历史性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现实,又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下列范畴的阐释:首先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这是宏观的,而且可以跨越各个历史阶段,是选择发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外部知识如何被学生获得、占有并转而成为学生个体的内在力量、精神财富的问题。长期以来,教学理论研究莫衷一是,教学实践左右摇摆,争论与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教学的方法、路径、机制,却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真正能够进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两次倒转”教学机制揭示:性质上,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将人类认识过程“倒过来”的过程;内容上,学生认识的起点是人类认识的终点;过程上,则是把“倒过来”的过程再“转回去”,即通过学生典型地、简约地经历人类认识过程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全面占有人类认识成果,能够深刻理解人类认识过程的意义、过程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走入历史并具有创造未来历史的能力、品格与情怀。“两次倒转”试图从理论上使种种二元对立得以消解,使教学活动能够将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将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有机统一起来,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教育性的教学活动,也使教学认识论得以具体化、现实化。  相似文献   

19.
新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并学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当重视“探究—体验—感悟”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阐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又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的价值性.要让学生真正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精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从中领会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的真谛;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基层,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养成关心他人,关注民众的优良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