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逻辑语义关系是指由某种表层逻辑结构显现,并通过语言表达而附加出来的意义关系。原文表层逻辑结构和深层逻辑语义的不一致是造成翻译中逻辑转换失误的重要原因。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仔细分析原文内在的逻辑语义关系,再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逻辑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2.
英汉语篇深层逻辑语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逻辑语义关系是指由某种表层逻辑结构显现,并通过语言表达而附加出来的意义关系。由于汉族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别,英汉语篇深层逻辑语义关系也存在区别。本文从语篇模式差异、上下文语境、句法结构差异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启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仔细分析原语内在的逻辑语义关系,再用符合译入语习惯的逻辑形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翻译与注释     
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际转换过程,通过这一转换,把原文语言形式载有的全部信息用译入语的语言形式再现。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原文信息(communcation load)的忠实再现。但是由于语言与文化的障碍,翻译很难做到语义等值,也很难在译入语与译出语读者中引起毫无二致的反应,尤其在碰到文化特有现象的时候。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语义损失甚至曲解。  相似文献   

4.
赵玉闪  杨洁 《考试周刊》2012,(39):16-17
本文以乔姆斯基转换生成学派的理论为基础.从句子层面,通过翻译实例分析指出在逻辑严谨性要求极高的科技文体中,若原文本没有明显逻辑关联词。翻译时就需要透过原文本的表层结构,深入分析其深层结构.在准确再现原文信息的同时必须运用逻辑推理的手段展开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接,捋清原文的逻辑语义关系,必要情况下查询相关专业书籍,确定逻辑关系。做到译文与原文深层逻辑语义关系的对等。  相似文献   

5.
英汉语言各有其组句成篇的方式。翻译时,要突破原文形式的束缚,从语篇层面上把握语义整体,顺应译入语表达习惯,对句界和语序作必要调整,以实现语篇整体意义的对应转换。本文从句法关系、逻辑关系、语义层次和交际意图等方面讨论了英汉翻译中语篇重构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具象-抽象-具象:翻译的一个心理路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认知转换过程.首先,译者识别语码,解开语码中所包含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语码,得到的是语码所表达的具体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然而,翻译是将这些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传达到另外一种语言去.由于原语和译入语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和认知系统,很多情况下都无法直接将原语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直接传达到译入语中.这时,就必须要有一个转换过程,就是要将原语的形象信息和语言信息抽象,使其概念化(conceptualized),再从译入语中寻找能够表达该概念的形象语言信息.这就是一个抽象和具体化(具象化)的过程.翻译不是翻译个别词语,而是在对整个语句或句群意义的抽象基础之上的重新表达.这个抽象的过程就是打破原语结构桎梏的一个过程,到了这一步,译者才有可能在译入语中施展自己的手脚,才有自由创造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影视幽默翻译是个被人忽视的领域.对于电影<亚瑟王>中文译制片中幽默效果的研究调查显示,译者无论采取直译、归化还是再创造性翻译策略,原语影视中的幽默无法全效地复制在译入语影视中.一般性幽默可以翻译,译文与原文在观众中产生近似的幽默效果;而语言和文化幽默则不可期待译入语观众会产生同等的诙谐幽默体验.译者有权在符合译入语民族意识形态之下对原文幽默进行取舍.  相似文献   

8.
翻译的形式转换与意义函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利用译入语替代原语转达原语意义的过程,反映了译入语与原语之问基于形义关系处理的互动作用。语言内部的意义关系性质和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决定了译入语形式转换的以意择形原则。语言意义的语境依赖性决定了意义的函项特征,这对于翻译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理论认为,"把握概念系统中任一概念的意义,必须首先理解它所适应的框架"。翻译既是译者理解原语文本的一个心理过程,又是译者在译入语中再现原语文本框架或重塑原语文本框架的过程。原语和译入语的语义框架有时是重合的,有时是交叉或对立的。因此,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框架和视角,以适应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阐述了他的交际翻译理论。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给译入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具有原语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所具有的同样的感受。根据这一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译者应当坚持准确、严谨用词,合理调整文化不对等现象,不断充实商务专业知识,尽可能保持原文与译文语义的信息对等。  相似文献   

11.
现代逻辑学科的发散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世纪的主流逻辑是现代形式逻辑,但在主流之下还有一种非主流的现代非形式的逻辑在发展和成长。非形式的逻辑是和我们的生活世界联系更为紧密的一种新逻辑,它已经在西方国家受到逻辑学者的关注,并在批判性思维运动和逻辑教学需要的推动下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我们应该用一种发散的思维方式把它也看作是现代逻辑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进行研究,而不应排除在现代逻辑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12.
命运多舛 生机依然——传统逻辑1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逻辑(传统逻辑)明末首次输入我国。19世纪末再次系统输入。由最初的备受冷遇,到20世纪20年代开始先后受到实验论理学、辩证学派、取代论者等的攻击与否定。历史证明,形式逻辑(传统逻辑)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根据。只要人类思维着并且通过语言思维着,那么规范着人们的思维,使之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有说服力的形式逻辑(传统逻辑)就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非形式逻辑”的概念及其义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形式逻辑实际是一种论证的逻辑或论证的哲学或理论。它是大学逻辑课程回应现实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对非形式逻辑的对象和性质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反对。尽管非形式逻辑仍在主流哲学的视野之外,但它从非正统逻辑观对一系列论证问题的审视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4.
论教学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学逻辑是教学系统中主客体关系的动态转换逻辑。基于主客体关系的逻辑转换,教学系统生成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认知逻辑。教学活动通过这四个逻辑组块之间的逻辑转化,促成教学双方的共振、共享和共赢,以实现教学有效化和有序化。有效和有序的逻辑转化生成复杂多样的教学网络类型,基于教学逻辑组块与网络类型的相互作用则形成教学网络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15.
近代数学理念的复兴和数学工具的应用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为数理逻辑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契机。数理逻辑源于莱布尼茨提出的思维可计算构想,其展开和深化是建立了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等公理系统和对形式系统的元层次研究。数理逻辑未来发展将扬弃纯形式发展阶段,达到形式与内容在更高层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而组成篇章的书面语言,是体现思维活动的具体成果,它与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的普通逻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逻辑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它在文章的四要素——主题、材料、结构和语言中各有所用,不容忽视,为写好文章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工具。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规范逻辑,是在类比真势模态逻辑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其与法律规范及道德规范领域的实际规范严重脱节,使得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各种规范逻辑系统均遇到了各种难题。从法律逻辑学的视角来看,规范逻辑要应用于现实的法律规范,必须结合法律规范的实际诠释规范词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道义逻辑是逻辑学研究的新领域,二元道义系统的提出时间更短,因此,国内的逻辑研究者对之较为陌生。为此,本文首先对二元道义系统产生的一些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接着对主要的道义系统进行了详尽的剖析,指出其优缺点。最后,对现存的二元道义系统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例 ,提出在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 ,并试图通过对普通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来回答它们 ,最后谈谈普通逻辑教材现代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