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克思分配公平思想是在批判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立足唯物史观,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的秘密及其对劳动正义的背离,系统论证了生产决定分配这一原理,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由此建构起马克思关于分配公平问题的逻辑发展进路,为人们正确理解按劳分配提供了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2.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是全部现代社会体系围绕旋转的枢轴.马克思的劳动现代性批判紧紧围绕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展开.现代性的开启表现为资本臣服雇佣劳动和重构劳动空间的过程.现代性的时空布展体现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马克思通过创新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和资本再生产论等,深刻剖析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关系、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对劳动现代性给予了系统批判.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现代性的系统批判,揭示资本之于现代性的决定作用和劳动之于现代性的基础地位,论证了共产主义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历史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分析马克思主义是一股新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其关于剥削是否正义的争论在西方哲学界引起了很大轰动,也造成了极大混乱.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伍德一派主张马克思反对正义,肯定资本主义剥削的正义性.而胡萨米一派则认为马克思赞成正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的非正义.二者争论的实质在于没有理解马克思评价社会历史的两个尺度及其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他的劳动因而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因此,“劳动力”具有商品形式,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马克思对雇佣劳动的分析,就是对资本主义“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分析.“没有雇佣劳动,就没有资本,就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社会.”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对雇佣劳动的研究,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要务,这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人的全面发展有两个基点:劳动、休闲。真正实现自身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与压迫,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阶段,并产生了不同于传统雇佣劳动关系的新的数字劳动关系。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劳动形式,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阐释。数字劳动通过劳资关系的重构,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的主体性丧失。为此,需要正确对待数字技术与数字劳动异化的关系,摆脱数字劳动异化、突破数字资本逻辑的统治,积极寻找缓解数字劳动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两个角度:一是它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存在着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二是它把劳动作为平等尺度,只能体现低阶的社会平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存在着这两种弊端,但随着其发展,弊端重心呈现出从"存在剥削"向"低阶平等"转移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雇工问题即"雇佣劳动"问题,是当前我国劳动体制改革中值得深入研究和认真处理的重大课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社会实践中,对此问题事实上存在着两种完全相反的看法和意见.一种看法认为:"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范畴,实行"雇佣劳动"就是搞资本主义剥削.因此,他们反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雇佣劳动"方式.认为"雇佣劳动"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不相容的.基于这种看法,他们主张对社会出现雇工劳动现象实行严  相似文献   

9.
扬弃异化劳动,追求劳动正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劳动正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劳动正义是劳动者的“应得”善和非劳动者的“应得”善的获得的统一,是劳动者的“配得”善和非劳动者的“配得”善的获得的统一,是人的自由自主的劳动与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的统一,是人的劳动的内在关系的和谐和统一,是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的统一,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共享的统一,是劳动部分正义、充分正义与完全正义的统一.是现实诉求和永恒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来看,资本主义法治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治的批判深深扎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现实,从拜物教观念、劳动、生产关系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法治虚伪性与狭隘性的经济动因以及不平等、不自由的价值实质。其中,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观念内涵了人本质的物化现象,成为制约现实社会法治遵循的主观因素;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中剩余价值剥削的本质,成为法治与自由相背离的现实基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关系成为"私人利益"合法化的经济实质。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即占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通过控制雇佣劳动实现生产效率是劳动过程中的核心,技术进步与控制形式的动态运动使劳动过程不断演变,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积累体系的阶段性演变.  相似文献   

12.
《哥达纲领批判》把按劳分配规定为“资产阶级权利”,这被认为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传统观点认为这是马克思用商品生产的尺度衡量按劳分配的结果。其实,破谜的关键在于生产劳动二重性。生产劳动既是劳动者作为主体的自觉创造过程,又是劳动者作为客体的体力耗费过程,这种二重性是造成资产阶级权利的根源。随着生产劳动转化为自由劳动,体力耗费不再成为生产财富的基础,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逃避劳动和转嫁劳动不再是一部分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资产阶级权利也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指导,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在早期,由于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抽象的公平观,把公平正义的实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中期,马克思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当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上的公正和实质上的不公正。在晚年,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求的公平正义只能是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才能实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生产组织方式变迁的角度分析了劳资关系及其变化问题,并且重点分析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的动态变化及其特点。同时反应其的社会环境和组织形式的变迁。并且探讨在经济中各个阶段的劳资分配,从而说明了由劳动与资本共同创造——资本雇佣劳动——劳动雇佣资本的三个阶段实质性的劳资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15.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贡献。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继承了古典经济学派工资学说中的科学成分,创立了自己的工资理论,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两个范畴,不仅揭示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也揭示出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还展现了对无产阶级生存境况的深切关注。社会主义工资反映了国家、企业和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工资改革应全面体现人的价值,要有助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经过否定性辩证法的批判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浸润得以形成,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方面关系为内容维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以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指向。自由劳动和科学实践是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两条鲜明的逻辑线索,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生成理路中所蕴含的以唯物实践为主导的方法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指向为: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勇于改革,谋求发展;追求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等。  相似文献   

17.
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宣扬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代表了公正公平,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肯定了启蒙思想中人权观的同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资产阶级人权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产阶级“天赋人权”的本质,得出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不能得出的新结论。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无产阶级争取自身以及人类的解放的运动不能受到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人权口号的迷惑,而是应该把这些口号作为奋斗的目标,真正的实现自由平等。马克思力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对资产阶级历史的人权观进行了剖析和解读,进而揭露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内在矛盾性和虚伪性,为树立正确的人类自由和人类解放思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作为英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家,洛克在政治思想领域的主要贡献:提出社会契约论和劳动价值学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宗教宽容、法治原则、分权原则等思想,对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自由主义成为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经典,他本人成为近代自由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