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2 毫秒
1.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中基于知识的互相交流和互相影响活动。教师在师生互动之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在互动过程中学生占主体地位。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仍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深入探究了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了增强互动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教学的本质在于沟通和合作。师生的互动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对话,互相理解和互相作用的活动。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交流不够理想1.不少教师认为课堂沟通,师生的互动仅表现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足够多的问题,学生给予回答,这就是互动。  相似文献   

3.
师生互动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交流沟通方式,它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师生相互促进。师生互动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有效互动,这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师生互动进行研究,并根据现状提  相似文献   

4.
从课堂环境看,课堂互动的主体是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可以组合为多种不同的形式。譬如,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从人际交往的性质来看,课堂互动可区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和竞争/合作性互动。生态化课堂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它不是教师或学生的个体活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群体活动,在教学主体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本文重点讨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群体互动的动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5.
张玲 《学周刊C版》2021,(15):159-160
互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更强调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以及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之间的关系,而转化为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方面的学习,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则需要善于应用多种互动方法,互动方法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扮演自己的角色。通过在农村小学课堂开展实地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对改善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此只有师生互动才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真正地展现教学水平,也只有师生互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解决问题。但是,现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很多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本文首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进行阐述,并指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相关教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能够焕发课堂的生命力.当前,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各中小学中开始实施.课堂中师生角色的转换是课堂中师生得以交流的前提.教学活动需要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是教学活动的客观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双向进行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是课程内容教学需要,与学习知识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所谓谈心法,是指课堂中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互动与共鸣。即课堂教学的具体授课内容要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实现启迪学生心灵的课堂效果,而并非指“促膝谈心”。1. 心灵上的互动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所谓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通常称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无可非议。然而,笔者认为教师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般称为主导)。那么谁是客体呢?这就是具体的授课内容。因此,所谓互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两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双方活动不能仅仅是形式上的或表面的,而只能是两个主体之间心灵上的,即实…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学生课堂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策略,促进课堂的互动交流,并在交流中促进学生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全面参与。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如何有效地交流互动,提高交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活动中师生互动行为影响着课堂教学。新课程实施中课堂师生互动的主体由传统课堂的三主体(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发展为四主体(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学生群体),师生互动行为也发展为师个互动、个个互动、师组互动、个组互动、组组互动、师群互动、个群互动等七种类型。教师实施互动教学应做到:选择合适的互动方式;合理分组;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建议”与“接纳”习惯;课堂评价合理、公正,并有艺术。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有关语文课堂教学的话题一直是接连不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创新性和自主性得不到很大的改善,而且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寥寥无几,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更加高效,师生之间的角色通过怎样的课堂活动能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提问也是一种课堂互动方式,逐渐探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蓉 《考试周刊》2007,(25):41-42
课堂互动就是在教师创造的课堂情境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语言交际活动。笔者就课堂设置、互动方式和教学评估进行探讨,提出课堂互动可以通过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和整体小组作业模式,使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交际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语言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成为必然趋势。而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求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讨论了加强师生有效互动的重要性,就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推动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要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而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功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是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互动程度及质量的高低,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对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互动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增多,在教师组织课堂活动时,必然伴随着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氛围。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要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为最终目的,而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功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是教师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互动程度及质量的高低,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对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互动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语互动课堂教学体现和遵循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由之路.英语新课程互动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方位互动活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英语教师应该把握互动课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从而完成互动课堂的教学过程,并将新颖的评价方式运用于互动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9.
<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彰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同时,发挥教师课堂讲解和引导作用,有效开展讲练融合活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讲练融合策略,促使课堂讲解和学生练习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欲望,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英语课堂。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开展课堂指导和引导,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本文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为例,分析讲练融合在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特点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课堂互动行为是教师与学生在班级课堂环境下所进行的以教学为主的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均以主体身份参与互动,双方行为相互依赖,遵守一定的规范,扮演较稳定的角色,发挥稳定的功能。同时,教师、学生和学科等构成课堂互动因素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互动行为的差异和区别。因此,师生课堂互动行为表现出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