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卓 《华章》2014,(28)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语言的静态特征与汉语语言的动态特征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体现。英语中的名词优势,句子多呈现出静态,而汉语的动词优势往往使句子呈现动态。英汉句子动静态的差异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身的结构特点,也体现了英汉民族认识与反映事物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英汉表现法对比研究中发现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呈动态。  相似文献   

3.
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很少用(限定武)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名词化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构成了静态为主的语言特征.相比之下,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本文从<论读书>(Of studies)部分原文和译文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英语的"名词化现象"以及英汉互译中静态和动态的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4.
从总体修辞效果来看,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英语很少用(限定武)动词而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名词化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构成了静态为主的语言特征.相比之下,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本文从<论读书>(Of studies)部分原文和译文差异对比入手,探讨了英语的"名词化现象"以及英汉互译中静态和动态的转换规律.  相似文献   

5.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就动静态而言,英语表现为静态特点,名词化现象较多,介词和形容词在使用上占优势;而汉语动态特点明显,句子中含有大量的动词、动词连用、动词重叠等现象。本文旨在探究英汉动静态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这种动静态意识,使其能写出符合英语用词特点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57):85-86
英汉造句方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词类使用频率的不同,主要体现为连接手段的区别和词性的不同。英语多使用介词、代词、连接词等连接句子,而汉语则更多依靠词序、逻辑顺序连接句子。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等表达,汉语则多用动词等表达,因此在翻译中必须做大量的词性转换工作。  相似文献   

7.
英语和汉语否定式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否定句就其意义来讲,都是对句子内容进行否定。但由于英汉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类型,使得两种语言在否定句的结构、表述、逻辑等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语意和表达方式的相近或相同,使语言间的对译成为可能;而表现形式的差异,又给我们的教学和翻译增添了难度。下面就对英汉否定句的差异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英语结构的复杂性和汉语结构的单一性英语否定句中否定的对象除了动词外,还可以是表示静态的名词、代同和副词。相比之下,对名词、代词和副词进行否定的句子要比对动词进行否定的句子的语气要强些。…  相似文献   

8.
英汉对比理论和翻译实践表明,汉语具有动态性,英语具有静态性特征。汉语在动词的使用上灵活多变,具有动态优势;英语的静态特征则体现在名词、形容词等的使用方面。但这种动静差异在翻译中不能绝对化,尤其在汉诗英译时,要充分发挥汉语的动态优势,使其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话系,其句子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英语重形合,使用大量关系词;而汉语重意合,多用动词.本文拟从英汉句子结构、主语、谓语和语态等方面分析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并讨论相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常虹 《考试周刊》2011,(39):96-97
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词、短语和句子中都会出现大量的动词,使汉语呈现动态特征。英语动词有形态变化,除谓语动词外,其他动词则以名词等静态形式按其句法功能被置于句中相应位置,使英语呈现出静态特征。中国学生不了解这种语言特征差异,写出的英语句子往往是用英语词汇填充的汉语句子。文章拟从英汉语言的静态和动态特征差异探讨大学英语句子写作。  相似文献   

11.
黄璐 《海外英语》2013,(5X):155-156
在英语中,本属于由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常常会用名词、介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弱式动词和虚化动词、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从而使英语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叙述中多用动词.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担当各种成分,动词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汉语的动态性跃然纸上。该文分析了廖美珍教授的译作《在亚当之前》是如何将原文中的名词视情况转化为汉语中的动词,实现两种语言间动静态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述某一动作概念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既可以选择静态的表述方式,也可以选择动态的表述方式。由于英语中名词、介词等呈静态趋势的词语占优势,所以选择表述动作意义的方式时,常常是静态表述多于动态表述方式;而汉语因有多用动词的习惯,重视动能描写,因此,在选择表述动作意义的方式时往往是动多于静。借助《给我三天光明》的中译本,比较了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动作意义方式上的一个典型差别———动静态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差别背后的深层原因,即:哲学观的不同;语言使用中的"词汇优势"各有侧重;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主客体思维差异及抽象与具象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相比较而言,英语名词使用频率高,具有静态优势,而汉语动词使用频率高,具有动态优势。通过英汉互译文本的对比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英语的静态优势及汉语的动态优势,而认识到这一规律可以反过来为翻译和翻译研究所用。  相似文献   

14.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学术书评中的语法隐喻是实现书评语篇本质属性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对比发现,英语书评中语法隐喻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具体体现在动词隐喻为名词这一类语法隐喻上.造成这一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英汉语的动词结构差异造成的,汉语中能够被隐喻为名词的动词总数明显低于英语;二是因为英语具有"名词优势",而汉语倾向于"以动词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的静态优势与汉语的动态特征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作者从两种语言的语义特征、语法结构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英语中“名词优势于动词”现象及其对应的各种英汉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视野中,英、汉句子都具有主体性和人文性。两者的差异在于句子结构的词类优势不同和造句规则不同:汉语有着动词优势,英语有着名词优势;汉语造句注重时间顺序规则和群体本位规则,英语注重主语中心规则和个体本位规则。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的,语言是具有民族性的。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常用动词的习惯;英语是静态的语言。本文将从动态与静态这一英汉修辞手法入手,探究汉英中动词的一些具体处理方法,例如动词转换为名词、介词、副词等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英语名词中心特征与汉语动词中心特征在翻译中的体现可以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从英汉两种语言传统思维特征的不同中决定英语中以名词为中心和汉语中以动词为中心的现象及其对应的各种英汉翻译技巧也应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9.
英汉句子结构存在着差别,尤其体现在谓语动词上.相对英语而言,汉语兼语句为汉语一大特色。本文从分析汉语兼语句的结构特征入手,通过英汉句子谓语动词对比,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指导探讨汉语兼语句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多用有生命的词语作句子的主语,并较多地使用拟人手法,行为主体或句子主语常常由人或以人为本的机构来担当。这就是汉语突出人称的句法修辞倾向。与汉语不同的英语句法修辞特点之一就是物称主语,也就是以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作为主语的句法修辞特征。在文体正式的商务英语中,这种句法修辞倾向就更明显。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这一差异,对于我们英译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与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