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翰林"两字,最早见于汉赋.杨雄《长杨赋·序》:"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见《文选》)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引戴氏侗语解释:"羽之疆者曰翰."后即转训为"文翰".至唐朝,始以翰林命官.开元年间(713—741年),唐置"学士院",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制诰.著名诗人李白,就曾供奉翰林.唐朝以后,以翰林为文学侍从之官,历代相沿,至宋、元则品秩渐备.明朝改学士院为翰林院,掌编修国史、编辑奏章、进讲经书和草拟诏谕等高级文墨工作.清沿明制,翰林官分隶于内三院(清太宗天聪十年,即1636年,设立内三院——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内翰林宏文院),各置大学士一名.内三院的职掌,主要是编纂史书、编辑百官奏章、记注诏令、拟撰文告勅命、侍皇帝皇子讲解经史等等,形式上类于明代的内阁.顺治时改内三院为内阁,另外设立翰林  相似文献   

2.
元初翰林院经世祖、成宗朝发展,终成翰林国史院、蒙古翰林院并立格局。其中翰林国史院撰写元廷诏书、史书和应制文书、参议朝政、应对询问、参与礼仪活动、出任使节,以及为元廷举荐、储备人才。蒙古翰林院在撰书圣旨、译写诏书与实录、管理蒙古学外,也兼管蒙古、蕃部事务。此时期元代翰林院也形成了翰史合流、专职翰林、蒙汉并存、位高权异等特征,它们不仅反映了元初翰林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揭示了元初翰林院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翰林制度层面探讨翰林文人心态可以看出,翰林文人在鸣国家之盛同时亦有"鸣己之盛"心态展现,这也是台阁体兴盛的内在动力;翰林院学习考核、应制诗文高下评定乃至翰林雅集酬唱形成的"竞技逞才"心态,同样促进了台阁体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4.
翰林院发展到明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机构,史称"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洪武到永乐年间,翰林院制度产生了一系列变化,翰林院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和削弱.这些变化与明朝初年皇权的强化和内阁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了统治集团统治策略的改变,是明初政局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5.
漫漫人生多歧路 徘徊在那夕阳蜀道之上,"翰林学士"可谓踌躇满志 ,翰林展抱负,名千古,他确想如此,可异又太天真了,天真得连他自己都觉的可笑.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变八旗人员在翰林的弱势地位,巩固八旗人员在翰林院的职位,道光帝决定从翻译进士中选拔庶吉士。选拔翻译庶吉士始于道光二十七年。翻译庶吉士培养三年散馆,优者留馆,成为翰林官。由于清后期只选拔了四十三名翻译庶吉士,其对改变翰林队伍结构的作用有限。本文对翻译庶吉士制度的脉络进行考证梳理,并探讨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明代从太祖开始,大力强调儒家理学,使之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作用得以强化.儒学对明初翰林院作家的文风起到规约作用.洪武初,翰林院的作家基本上是征召来的前元儒士;中后期才开始通过科举逐渐培养了一批翰林作家.明代初期的翰林院的组建和作家的创作为明代台阁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旧京词林志》是明代浙江宁波人周应宾所编的南京翰林院志。该书是记载明代南京翰林院文献留存不多的志书之一,可以补充参证明代黄佐所修的《翰林记》。《旧京词林志》在修成之后即被很多书目和笔记纷纷引用,显示了此书记录文献的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是继唐代李肇《翰林志》之后,又一部具有较高文献利用价值的古代翰林院志书。  相似文献   

9.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是比较特殊的朝代。元朝除用蒙文编修史书外,也很重视用汉文编修当代史,像实录、列传等等。元朝汉文当代史的修史机构是翰林国史院,其前身是翰林学士院与国史院。元朝官修汉文当代史的主要成果是到朝实录的编纂,按进呈时间可分类为五朝实录、世祖实录、三朝实录、仁家实录、英宗实录、四朝实录。  相似文献   

10.
闽中诗派是明初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其成员高棅在翰林二十余年,编选《唐诗品汇》,为明代的翰林院诗歌创作确立了宗师对象,影响深远。闽中诗派因其科举繁荣而作家成员众多,在正统以前,深刻地影响了翰林院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1.
江春霖,福建莆田人,字仲默,号杏村,晚年号梅阳山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江希濂是同治年间举人。春霖从小聪颖好学,一生刻苦勤俭,粗衣恶食,刚正戆直,言行一致,品德高尚。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人,三年后中进士,被光绪帝钦点为翰林,由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及翰林院撰等职,在翰林院整整十年之久。  相似文献   

12.
唐代最高统治者为限制中书、门下省的职权,起用翰林学士作为新的秘书官员,形成新的秘书机构──翰林院。随着皇帝的选用益重,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号为“内相”,参掌大机密。翰林学士是唐代后期中枢决策中举足轻重的职官,而学士承旨之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古代的翰林院制度始创于唐朝,传至明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明初的翰林院融合了以往学士院、翰林院等制度的内容,在政治上占有重要地位。永乐以后,翰林院的特殊地位则为内阁所取代,演变成为内阁阁员的储养之所,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明代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从制度的角度研究明代的翰林院与内阁,将有助于我们对明代政治状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玉堂杂记》为南宋周必大所作,是根据他在孝宗朝任翰林学士期间的随笔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的。《玉堂杂记》详细记录了南宋学士院建置、典制名物、学士职掌诸情况,以及翰林学士的活动与心态,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后世揭示了宋室南渡之后学士院的发展和独特之处,是研究南宋翰苑制度最重要的史料。笔记还保存了南宋孝宗时期政治、制度、人物、诗歌方面的丰富史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五代十国翰林学士制度既承袭唐代,又有十分明显的发展变化.十国(除荆南外)不但设立了翰林学士,还创设其他名号的学士以备参谋顾问,对翰林学士的职能也进一步调整,临时委以重要实职,使翰林学士的职权扩大.翰林学士不但在政治结构中不可或缺,而且以其道德文章为天下所宗,活跃于南中国的文坛,推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为之后南方文化的勃兴奠定了基础,遂使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6.
鞠飞 《现代语文》2007,(10):21-21
本文在参考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一书的基础上,根据原始文献记载,从以下两点考实韩翊于进士及第前曾入居翰林院,为“翰林待诏:一是唐历朝翰林院中的职事状况,二是韩翊早期的生活状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韩拥早期无事迹记载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清末光绪年间翰林学士吴獬,乃是湖南临湘县人氏。他博学宏才,善于捷对。 有一次,吴獬请一位谢姓翰林来家吃饭。谢翰林觉得菜肴味道淡了,便走到厨房里,舀了点盐加进菜里。  相似文献   

18.
一天,明成祖到御花园观赏花景,见满园鲜红的鸡冠花中,独有一株是白色的,觉得很稀奇,就把它摘下藏在衣袖里,走到翰林院,明成祖就召集翰林学士们作鸡冠花诗。解缙不假思索地提笔写了第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  相似文献   

19.
【作者简介】谢济世(1689-1757),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监察御史、湖南粮道等职。他为人刚直,一生仕途坎坷。著作收录在《梅庄杂著》中。原文戆子记~①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②"黠者应声曰:"有。"  相似文献   

20.
川教版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1页“史海拾贝”栏目中有一则“关西大汉唱苏词”的故事。故事说:“苏轼在翰林院任翰林学士时.翰林院有一个喜欢唱歌的人。苏轼请他评判自己和柳永词的高下。那人回答说:柳永的词适宜于十七八岁的女孩子,用象牙拍击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