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8世纪英国旅行探险题材的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大众欢迎。这些作品在介绍海外奇闻异事和冒险经历的同时,也将空间的想象拓展到世界各地。笛福的小说《辛格顿船长》在切换的广阔叙事空间里再现了不同地域空间中与英帝国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特征。小说对叙事空间的理解和解释赋予想象中的地理空间以民族和地区意义,从而形成对帝国海外殖民扩张有利的空间关系,实现了帝国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和新写实小说的严重挑战,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 学潮流那里被赋予崭新的含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左右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3.
80年代中期以来 ,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真实观遭到了先锋派创作和新写实小说的严重挑战 ,真实性观念在两股新的文学潮流那里被赋予崭新的涵义。三种小说艺术真实观共生共荣 ,左右了 80年代中期以后小说创作的想象空间和叙事走向。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擅长以三角恋爱模式处理都市男女的情感纠葛。在《十八春》中,她构建了多层次的三角恋爱关系,使其成为小说的核心结构,让叙事获得了繁复化、简约化和凡俗化的特征,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物功能类型,对叙事空间的布设产生影响。实际上,小说中的三角恋爱模式,是张爱玲对中国近代言情小说中最为常见的故事模式的继承与超越,它赋予了其小说亦雅亦俗的风格,丰富了现代小说叙事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新移民女作家张翎被誉为"北美地区新移民文学的扛鼎作家"。《交错的彼岸》是继《望月》之后张翎的另一部长篇力著。《交错的彼岸》糅合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构成多重人称复合叙事。张翎对第一人称叙述的巧用使叙述者在叙述时空上的转换自然而流畅,且赋予读者真切感和信任感。第三人称叙述使得叙述者能够灵活自如地周游于叙述对象之间,拥有比第一人称更大的叙述空间。张翎对两种叙述人称的灵活掌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6.
库切在其小说《慢人》中采用了作者闯入、框架叙事与嵌套叙事、文本的不确定性等典型的元小说叙事策略,使小说模糊了现实生活与虚构世界的界限,同时也赋予了小说人物更大的自主性,让读者参与小说的创作,丰富了小说创作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简·奥斯汀小说《诺桑觉寺》在日常生活叙事中以叙述者的大量评论赋予小说很高的叙事价值。从修辞方面看,评论使小说产生了反讽的效果,使日常生活叙事不沉闷;从主题来看,评论显化了小说的叙事主旨,凸显了作者的道德观;从叙述过程来看,评论使小说产生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体现当时英国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清闲。  相似文献   

8.
张金艳 《海外英语》2012,(15):212-213
该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对当代英语小说《追风筝的人》进行分析。从空间叙事功能、空间叙事的基本单位,以及这部小说的空间外围问题的角度来一一说明这部小说在空间叙事技巧的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9.
空间在小说叙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空间叙事也日益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张洁的小说《知在》空间成了叙事的主体:一幅晋画做了小说的主角。张洁在小说中探讨了生命的奥秘。她赋予一轴晋画以存在逻辑,并让这小小画卷有了洞穿历史和生命的能力:收藏这幅晋画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小说讨论了生和死:死惊心动魄,却只是漫长人生的一个瞬间;讨论了性力和艺术:性力是生命能量的表现,但性力的失去却回报以非凡艺术能力的获得,这是生命价值的另一种呈现。张洁借小小一幅晋画,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奥秘:作为艺术的人生,“在”固然重要,唯有“知”,才能让“在”摇曳生姿。  相似文献   

10.
《喜福会》因其感人至深的主题和独特巧妙的叙事策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将运用叙述声音理论分析小说人物吴精妹的个人叙事声音中具备的双重叙述性,使之成为谭恩美小说独特叙事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赋予小说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突出了女性主义叙事权威.  相似文献   

11.
时空叙事艺术在中国现代小说中不可或缺,且二者关系不可分割,呈现出线性一维或非线性多维形态。已有的小说研究成果偏重时间艺术,忽视了空间艺术。其实,空间艺术的效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中建构地域形象时,创作主体赋予空间丰富复杂的多元内涵:既有对现实摹写的审美积淀,也有对虚构想象的审美发挥,同时,也融入了地域空间隐喻的精神原乡诉求意旨。  相似文献   

12.
叙事空间是叙事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话语空间和故事空间。在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中,对故事空间的研究富有多重意义,是不可或缺的。宋元小说话本中包含了诸如街市、官衙、庙宇寺院和郊野等多种叙事空间,它们与民众世俗生活息息相关,是现实生活的投影和精神象征。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叙事空间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叙事意义,它表征着时代小说观念的变化,体现出"城市"与"郊野"相对的二元空间模式;它们变换频繁,是推进小说情节转换的主要方式,但这种快速转换也使小说中的细节性、场景性描绘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13.
以往学界少有从时空哲学的视角解读卡夫卡的作品,似乎很难定义卡夫卡的小说里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这正是卡夫卡匠心独运之处。卡夫卡独树一帜的时空哲学赋予了叙事时间和空间新的内涵与形式,作品的时空在如迷宫般交织后充满了叙事张力,使小说充满了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对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处理成为表现“卡夫卡式”书写的主要叙事手段,卡夫卡叙而不议,观而不语,让读者在品读作品时将零星的碎片和静止的瞬间在头脑中重现,从而在看似随意和刻意疏忽的充满空位与悖谬的文本中,体会到作家内心深处理性的梦魇,这种矛盾、荒诞、梦境般的叙事,进一步折射出世界的虚幻和人类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该文借助空间叙事理论对当代英语小说《追风筝的人》进行分析.从空间叙事功能、空间叙事的基本单位,以及这部小说的空间外围问题的角度来一一说明这部小说在空间叙事技巧的作用下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5.
薇拉·凯瑟最后一部小说《莎菲拉和女奴》以其独特新颖的叙述艺术而独树一帜。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认为凯瑟通过叙事视角转换、多重叙事方法、叙事空白的使用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审美观念融进小说,模糊了叙事的虚构性和现实的真实性,使作品游离在真实和虚构之间,大大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内涵,反映了作者对小说形式的实验与创新,赋予了作品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代消费文化的兴起,形象、直观的文化形式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学叙事与影像叙事联姻的产物,小说创作中的影像化叙事应时而生.凭此策略,作家们在创作上呈现出了一种融叙事与造型、表现与再现、时间与空间于一体的新型文体特征,有效地开拓了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空间.影像化叙事的如此运用,正合亨利·詹姆斯的主张,即小说家应该最大限度地降低作家的叙述声音,尽量采用小说人物的眼光,客观地展示处于人物观察下的现实.自然,影像化叙事也存在着历史感的缺失、审美空间的束缚等本体意义上的缺陷,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作家叙事技巧的运用,作为时间文本的小说会产生空间感.传统小说的空间感是通过环境描写和空间场景的转换产生的,现代主义小说追求小说叙事的形式空间化,运用时空交叉和时空倒置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时间顺序,展露了追求空间化效果的小说叙事艺术发展之趁势.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小说以其叙事空间的独特性、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及独特的返乡叙事模式超然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并以其独特的人生哲学深刻地影响到了现代乃至当代的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9.
过继叙事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单元,长期存在于明清通俗小说之中。《儒林外史》中也有过继叙事,对小说文本产生了重要意义。一方面,过继叙事具有拓展新的情节空间、引发新的叙事走向以及连缀叙事结构等小说叙事价值。另一方面,过继叙事在揭示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描摹众生世相等人物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儒林外史》中较多且成功的过继叙事,可能与吴敬梓的过继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20.
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是古代小说家叙事写人的重要手法之一,它是一种蕴涵着丰富阐释能量的叙述手法,这直接导致了文本巨大的审美张力,从而赋予读者以自由的审美创造空间。不同读者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鉴赏水准和接受心境等,而“春秋笔法”又赋予小说文本以很大的开放性,这势必造成小说主题阐释的多元性和人物性格解读的争议性,这也正是某些小说能焕发出持久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