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典型。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性格之决绝是其突出的性格特征。与唐传奇中其他弃妇形象不同,面对破灭的爱情悲剧,霍小玉不甘于被抛弃的残酷现实。奋起反抗命运。不惜以命相酬,得到灵魂洗礼和精神升华。尽管她识人不明,心胸狭窄以王伤厦无辜。但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个凄凉惨烈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面对自己的悲惨命运,霍小玉从来不是哭天抹泪的消极忍受,而是积极努力,坚决抗争。但是,不管霍小玉如何钟情痴心,也没有留住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最终用自己的痴心一片换来的还是爱情祭奠,终以悲剧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霍小玉是非常善良痴情的,同时又是特别坚韧刚烈的,她爱,爱得深;她恨,也恨得强烈,是唐传奇中最具有光彩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唐传奇《霍小玉传》是著名的爱情悲剧,讲述的是中唐大历年间的诗人李益与名妓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其悲剧性有着深刻的根源:从外部因素来看,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李益的轻薄无品,导致了霍小玉的爱情悲剧乃至人生悲剧.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状况,女性与男性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女性在恋爱关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从最终极的社会制度层面来说,严酷的封建等级门阀制度,是造成霍小玉悲剧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因.从传主霍小玉自身来看,其性格中有着柔弱与刚硬的两个方面,当霍小玉起而反抗封建等级社会时,她性格中刚硬的一面便占据主导;霍小玉的反抗力量不足以抗衡强大的封建等级制度,她的刚硬给她的人生带来毁灭性的后果.霍小玉的思想性格与她的身份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终使霍小玉陷于毁灭.  相似文献   

4.
唐传奇爱情三部曲包括《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莺莺传》,是唐传奇爱情题材中的经典之作。本文以唐传奇爱情三部曲中的三位女性形象为例,试图通过唐传奇爱情三部曲中的三个典型市井女性,即李娃、霍小玉、崔莺莺的悲剧形象来探寻女性形象悲剧性的根源及其主客观表现,旨在反思女性悲剧形象对当代女性探寻自我出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范秀利 《现代语文》2007,(10):85-86
蒋防的传奇作品《霍小玉传》一直被认为是唐传奇中的扛鼎之作,作品中最触动人心灵的是霍小玉不幸的爱情和人生遭遇,本文试从唐代的法律制度、社会风习及霍小玉自身的思想性格三个层面分析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关于唐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中霍小玉的性格前贤时达多有论述,但笔者认为其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稚拙,这并不代表她对复杂的人生毫无体察,而是对行将到来的爱情悲剧有着敏锐的预感。果然,当李益负心背约成为事实后,霍小玉随即含恨逝去。令人深思的是,她死后对李益依然余情未了,转而用报复李益妻妾的独特方式继续爱恋着他。魂魄报应的结局非但没有减弱文本的悲剧意义,反而增加了人物更为悲凉的色彩及稚拙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霍小玉是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作品中都是典型的风尘女子。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但她们都经历了十分相似的悲剧式命运,上演了一幕人生悲剧。她们出淤泥而不染,并在污泥中追求真挚纯洁的爱情,但由于社会制度、道德观念等原因,她们都难逃悲剧命运的摆布。这两个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了相似的悲剧命运,本文将对这两篇小说的悲剧性及造成这种悲剧性的根源作一个初步的比较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崔莺莺与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在爱情生活中,崔莺莺和霍小玉同样面对被抛弃的命运,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两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结局,一个忍气吞声地接受被弃的命运,一个则在死后也化为鬼魂展开复仇。对这种不同结局的安排,既是崔莺莺与霍小玉不同身分和地位以及家庭环境所决定,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元稹塑造崔莺莺,有自饰的动机,体现了他"补过"的男性封建思想;而蒋防塑造霍小玉,则是对李益负心的谴责,且对霍小玉的遭弃充满同情,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唐宋之际,传奇作者开始较多关注女性,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女性由此进入传奇并成为主角。《霍小玉传》与《谭意歌记》分别是唐、宋传奇的优秀作品,从《霍小玉传》到《谭意歌记》足以见出埋没已久的女性主体意识在宋传奇中的逐渐复苏。本文从《霍小玉传》与《谭意歌记》的对比入手,分析女性主体意识在宋传奇中的呈现及其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崔莺莺与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在爱情生活中,崔莺莺和霍小玉同样面对被抛弃的命运,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两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结局,一个忍气吞声地接受被弃的命运,一个则在死后也化为鬼魂展开复仇。对这种不同结局的安排,既是崔莺莺与霍小玉不同身分和地位以及家庭环境所决定,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元稹塑造崔莺莺,有自饰的动机,体现了他“补过”的男性封建思想;而蒋防塑造霍小玉,则是对李益负心的谴责,且对霍小玉的遭弃充满同情,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三个角度对唐传奇《霍小玉传》进行了新的诠释:男主人公李益不是一个绝情的负心汉,也不是简单的负约不负心,而是一个尚有余情的负心汉。女主人公霍小玉并不痴情,更没有爱到至情,是一个理智清醒的多情女。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不能忽视唐代的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亦不排除李益草率、懦弱、不敢担当的性格,但李益为仕宦前途而负心的道德问题更值得重视。悲剧主人公的境遇是超越时空的,小说的思想意蕴也值得现代人深思。  相似文献   

12.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名篇小说,它的成功离不开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的主要人物霍小玉和李益是小说中重点塑造的形象,特别是对于霍小玉形象的塑造非常生动传神,不仅如此,作品中还塑造了与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黄衫客与鲍十一娘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霍小玉是按照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出身、容貌、品性、言行无不体现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但霍小玉形象在被男性作家"理想化"的同时其实也在被"空洞化",作者蒋防从男性中心主义出发,在有意无意间漠视霍小玉的自主意识和生命意志,把其塑造成为甘愿为男性牺牲一切的爱情奴隶。霍小玉形象表面的理想性与深层的空洞性一体两面,或许均源于男性作家对女性群体的无知和想象。  相似文献   

14.
霍小玉和玛格丽特是中法文学艺术长廊中的两个妓女形象的典型,两人都美丽纯洁、忠贞刚烈,最终也都因遭遇爱情悲剧而悲惨死去.她们的爱情悲剧的外在表现形式虽不相同,但其根源却都是由万恶的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等级观念造成的,所以她们的死也就构成了对阶级社会的强烈批判.  相似文献   

15.
作为唐传奇中的名篇,《霍小玉传》的结局叙写历来备受争议。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终以痴心女子的冤魂向负心男子复仇而结束,不少论家认为结局的灵异化削弱了作品的现实性。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探究李益目睹霍小玉横死于前因而性格大变的可能,以及"鬼灵复仇""果报不爽"的集体潜意识对作者叙写这一结局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在唐传奇中,许多女性的形象通过一个个传奇故事被塑造成一种典型形象,如崔莺莺、霍小玉、步飞烟、红拂等。这些女性的形象各有特点,她们自身的爱情命运也大不相同。通过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女性各自的性格、身份、相人的眼光及遇人的淑与不淑等众多方面的分析可解读造成女性的爱情命运殊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霍小玉传》描写的故事凄婉动人,似乎未脱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模式,但是悲剧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唐代社会推崇的门阀观念。作者对霍小玉的同情赞美和对李益的批判憎恶都是自觉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但他在其中不自觉展示出的社会因素,即爱情可以自由而婚姻必须注重家世利益,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这篇作品在塑造形象描写情节的同时,对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等级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唐代传奇<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当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霍小玉以及李娃作为分析对象,展现唐代下层女性的才艺卓著,同时带有个体意识的觉醒,但是在现实环境当中仍然摆脱不了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9.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学界对于其真实性、写作年代、主旨等长期聚讼不休,作品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其主旨不能过分拔高,对门阀制度的控诉,并非小说的主旨,实际上集中在鞭挞李益的负心、同情霍小玉的不幸,即"始乱终弃",这也是古代小说常见的传统主题模式;而故事同时反映了晚唐时期门阀意识的淡薄,和唐前、中期强烈的门阀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外,学界向来有一个"共识",即认为西方小说和戏剧以悲剧见长,而中国则无真正的悲剧作品。这是误识,其实《霍小玉传》正是一部深刻的、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霍小玉传》和《谭意哥记》是唐、宋传奇中的代表性作品,主人公霍小玉和谭意哥也是传奇小说中青楼女子的典型代表。由于题材相近,霍小玉和谭意哥有诸多相似之处,如:虽沦落风尘却久存从良之志;对妓女的现实地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忠于爱情等。由于作品创作年代不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两人在性格和结局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霍小玉温柔多情而不乏执着刚烈,谭意哥则温柔痴情且守节重礼;霍小玉死后化为厉鬼报复李益的负心;谭意哥则苦志守节并最终得以夫妻团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