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很喜欢带实习生。当然,这并非我有经验,只不过在炎热的夏天,有人顶顶班,我好从中偷闲,不失为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有一回,撞上了荒唐的“七点水”,险些把我们的“差劲”曝光,所以至今难忘。 那是一节五年级语文课。我一如往常,带杯水,提张凳,悠闲地坐在教室前门听课。我太相信我的“徒弟”了,他毕竟当过几天民办教师,教案自然是不用我过目的。更何况他已经单独上过两节课,我还有什么放心不下的呢? 筒短的课题导入之后,他开始教学生字。白浪滔天的“滔”字,  相似文献   

2.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四太”、“四无”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个人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我从1996年起从事青少年心理工作,已接待了5万人次的咨询者,来访者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为“四太”、“四无”:即太动、太幼稚、太自私、太娇蛮,一切无所谓、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  相似文献   

3.
育人与做人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有一回遇到一个乡镇企业家,当他知道了我是一个教师以后,就问我这么一句话。当时我愣了一下,就说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加特长,等等。他把手一挥,打断了我的话:“甭说大道理,我听不懂,你用一句话说一下。”我想了半天,没有回答上来。他嘿嘿一笑:“这问题太简单了,遇到好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遇到好老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这话讲得太精彩了,每一个为师者都应好好体会体会这句话。那么“好老师”意味着什么呢?记得在好些年前,我看到过这样一条消息说:一位班主任老师看到报纸上登载的关于一位老工人把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师范学校的学生,照例要到小学去实习。通过实习,许多人都会冒出同一个问题:“今后我对学生是该和气一点还是该凶悍一点?”这本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教师之于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自然以和气为好,岂有凶凶喝喝的道理?不过这问题确也来自实践。在实习中,凶悍一点的实习生大都能驾驭课堂,而懦弱一些的却常被学生闹得无法讲课,最后不得不请原班主任来坐镇。每逢此时,一些原任教师就会告诫这些实习生:“莫给学生好脸色看,否则他们会爬到你头上去。”无奈之下,不少实习生也逐渐学会了板起面孔训人,甚至采用一些明文禁止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手段惩治…  相似文献   

5.
“你们觉得路瓦栽先生怎样?”我问我的学生们。 “不好!” “太无能啦!” “太抠门了,还攒私房钱哪!”学生们唧唧喳喳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源起: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孔子为什么难以推行他的仁政主张?我认为是他个人的原因,他说话太“冲人”,他的主张很好,但说话太“生硬”,不易为人接受。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观测点”很新。以前我们看孔子,关注的大多是他的思想,即使谈到孔子的语言,也是作为《论语》这部语录体著作的语言,大多是从语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思想价值。“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爱因斯坦语)。我决定搞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复述了张同学的问题,肯定了他的“重大发现”。或许是我煞有介事的开…  相似文献   

7.
丁文玉 《教育文汇》2006,(11):43-43,45
再过3天,实习生就要结束为期8周的实习活动了。这天上午的两节语文课,由实习生在阶梯教室上汇报课一《天游峰的扫路人》。坐在后面听课的除了实习小组的成员,还有带队老师。现在是课间休息时间。我正埋头批改着学生的作业,突然,一声声刺耳的喊声传人我的耳朵。抬头一瞧,只见讲台上的话筒前围满了学生,他们有的好奇地瞧着这个长着钮扣般大小的“脑袋”和细长“脖子”的怪东西,有的对着话筒卖力地叫喊着,还有的正挤进人群也想“过把  相似文献   

8.
学期初,校长把一位年轻的师大毕业生领到我面前,对我郑重地说:“这位是我们学校新来的实习生,你是我们学校的名师,学校把指导她的任务交给你了”。校长的话声音虽然很小,但我感到肩头的担子很重。我抬起头打量了一下面前的这位实习生:白净的脸庞,透出一脸的阳光。亭亭玉立的身段,宛如春天里的杨柳。这位实习生倒还挺有素养,她对我莞尔一笑:“老师,我是来向您学习的,请多关照!”老实说,我对这位实习生的第一印象还是蛮不错的。  相似文献   

9.
一、起因师范生到小学实习,每个实习班级四位实习生。一位实习生在上《时分秒的认识》练习课时,为了创设教学情境,邀请另一位实习生扮演“贝贝”,始终参与这节课的教学。“贝贝”由于不懂时间,闹了许多笑话,就主动向小朋友请教关于时间的知识,小学生踊跃争当小老师,从钟面认识、看时间画钟面、看钟面写时间、时间的计算等等,一一耐心地教贝贝。教师则只起着引导作用,并及时以考考贝贝是否已经学会为由穿插练习,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贝贝,我以前常把时针当分针,你以后可别犯这种错误。”“贝贝,别为做错题伤心,我以前也常做错…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教学实习是师专学生的必修课。它是师专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也是其毕业前将所学理沦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一次质的尝试,它将实习生的知识、口才、授课的技能技巧、教学方法、心理素质等集于一体。实习的成功与否,它既涉及到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涉及到师专课程的设置与中学教学是否相适应的问题,还涉及到接收实习生的学校如何指导实习的问题。作为师专的附属中学每年都担负着接收大批师专实习生实习的义务。多年本,已指导了一批又一批实习生。这些实习生,有的已走上教育岗位十多年了,有的已成为指导实习生实习的指导教师。纵观多年来实习生的实习以及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实习生们对实习时的感想,现将实习生本身与接收实习生实习的学校等几个方面对实习工作作一分析与总结,从中找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实习工作逐步趋于完善,也为今后的实习生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总会时不时听到数学老师抱怨数学课难讲,也常常听到学生说“数学太枯燥无味了”“几何定理推理难记又难懂,推理、证明太复杂”“代数整天是X、Y,真是太没劲了”。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我们中学课堂组织教学中一些现实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能把数学变成学生们喜欢的一门学科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中学数学学法探究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2.
钟培旭 《师道》2023,(7):52-53
<正>未及不惑,我对教育的是与非仍感激荡、时有激愤。我自忖还在“学做老师”,但受指派,已奉命指导三两徒弟,言传身教带着他们站稳讲台,讲好语文。最近,学校又派来一位实习生,她要跟着我“学做老师”以完成师范生实习任务。实习生明显比徒弟更稚嫩,徒弟们已入职,教育日常是工作,是职责,逃无可逃;实习生来试探,教育点滴很新奇,还存疑,乾坤未定。跟实习生相处的过程,唤醒了我的“古早”从教经历,也助推我梳理对教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学生可畏     
前不久,我应邀到江苏常熟莫城中心校上了一节课。 我教的课文是《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让学生提问的环节,我说:“现在让大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果你提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来,那我就拜你为师!”在我的鼓动下,学生们纷纷在书上圈圈划划,都想一试身手。 一会儿,一位叫黄菲飞的女生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我有三个问题不太清楚。” “你说。”我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源起: 在指导学生学习高中语文读本第六册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问题:孔子为什么难以推行他的仁政主张?我认为是他个人的原因,他说话太“冲人”,他的主张很好,但说话太“生硬”,不易为人接受。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网友"易小术"在微博上讲述了一起实习生"拒订盒饭"事件:在一次电视台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这条微博被多次转发并引起人们对90后这个群体的热议。不少网友纷纷跟帖"吐槽"身边的90后实习生:不懂礼貌、太自我、目的性强、不会与人相处……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前初登教坛时,总觉着自己的过去太平淡、太乏味,不值一提。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学生在日记中问我:“老师,你过去挺能吃苦的吗?”那一刻,我觉得很有必要跟学生讲讲自己过去的故事。于是,我以“听我讲过去的故事”为题组织了一次座谈式班会。学生终于了解了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艰苦,了解了我上初中时穿补丁裤的尴尬,了解了我求学路上的种种艰难……最让学生感动的是我中考落榜后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查阅学生的周记,一名学生在周记本上写道:老师.您还记得吗?那天,您在办公室门口碰到我.便托我把改完的试卷送到教室去分发,末了您说了一声“谢谢”.让我感到太震惊、太感动了。  相似文献   

18.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个人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我从1996年起从事青少年心理工作,已接待了5万人次的咨询者,来访者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把这些问题归纳为“四太”、“四无”:即太动、太幼稚、太自私、太娇蛮,一切无所谓、学习无兴趣、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  相似文献   

19.
老师,我怕     
新的实习生又分了下来。跟着我的这个学生,大约只有十六七岁,衣着朴素,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刚来的时候,可能是对陌生的环境不太适应,她显得有些诚惶诚恐。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认识千克”这一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先让学生掂一掂,再称一称,直观感知“千克”的含义,接着让学生实际拎一拎1千克的水果有多重。有了这些感知,学生对“1千克”物体的实际重量已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中发现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成功后的得意神情:这节课内容真是太简单了。于是,我便随机提出了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