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一案,引发了人们对当今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深层忧虑。而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不断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更是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有关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争论。人的一生会面临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底线,有法律底线、道德底线、诚信底线……你可以原地踏步,但不能原地退步,更不能退到底线以下。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跟随张瑜老师的笔触,我们或许能够厘清一二。  相似文献   

2.
闫建璋 《教育科学》2021,37(1):17-22
师德修养一直是学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相关文件对师德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究竟如何提升新时代师德修养水平,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是亟待我们研究的课题。新时代师德修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提升,经历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道德楷模阶段,师德表现在职业道德规范上,"社会"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社会角色安排下遵守职业道德规约;道德君子阶段,师德表现在内在道德品质上,"自我"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主体性意识的推动下获得内在道德品质;道德圣贤阶段,师德表现在高尚道德人格上,"他者"是教师的道德指向,教师在善良意志的驱使下实现人性完善。道德楷模、道德君子和道德圣贤三重境界必不可少,螺旋式上升,逐步达成师德修养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然而,近年来,僭越师德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师专业道德的意涵。师德“高标化”与“底线化”存在“两难”困境:教师面对过分理想化、崇高化的教师专业道德,道德楷模形象被过度拔高,使其背负起沉重的“道德枷锁”;现实中发生的僭越师德底线的事件也体现了一些教师希望挣脱“圣人”道德形象的桎梏,师德标准逐渐下移。应从正当与高尚、职业与个人、目的与义务三个方面分析教师专业道德本质上存在的两分冲突,进而从“责业”“敬业”“乐业”三个层面构建理想的教师专业道德意涵。  相似文献   

4.
人们的社会行为善的最初级层次,人们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最基本的社会要求,人之所以成为道德人的最基本的道德量度,即是社会底线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所谓"道德底线"。"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给人带来的冷漠感可以直接作用到人们的道德生活之中,小恶可以养成大恶,道德标准也只能是底线。  相似文献   

5.
道德缺失造成一系列影响恶劣、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件,严重冲击着社会道德的底线,让社会各界充分感受到道德缺失的巨大危害.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发展对传统道德的冲击、社会调节机制不健全、道德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是形成道德缺失的深层原因.解决道德缺失现象,要从加强法制建设、提供坚实法律保障、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提升道德教育的高度和扩大道德教育广度,增强教育的有效性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阿斯塔菲耶夫是以描写战争和大自然见长的作家,但他也一直秉承着俄罗斯文学中社会道德探索的传统,从早期的新经济政策到解体前的社会动荡,前苏联的重大社会事件在他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位"天生的道德探索作家"。  相似文献   

7.
徐昕欣 《上海教育》2011,(14):60-61
一有一则有趣的调查,超过九成的网友认为这是一个缺失信仰的年代,然而有近八成的网友认为自己有信仰。这不是有点矛盾吗?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常出现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公众事件,好像中国人从来没有好好受过道德教育。然而中国一直是强调道德教育的,小学里还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呢。可是,一件件道德沦丧事件的出现,让人不由怀疑,我们的道德教育奏效吗?  相似文献   

8.
朱凤 《华章》2013,(25)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道德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道德”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就目前形势来看,人们对社会道德状况的担忧有增无减,底线道德一再被突破,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理论支撑,由此指导实践,坚守好道德底线,继而才能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9.
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现实道德事件频繁出现,不断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对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认清社会的道德现状,分析产生道德问题的原因,探索如何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无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关于公民道德的负面新闻频频见诸报端,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公众良知底线不断被侵蚀。一时间,公民道德问题成了"社会焦虑"。"扶我卡"的出现,又引起诸多争议。笔者认为,道德虽然需要法律的扶助与守卫,但法律"判"不出道德与善良。道德只能由信仰、教育、示范、感化来积淀。在此背景下,应该大力加强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学校虽然无力改变整个社会,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学生。当未来的公民都树立了高尚的道德观时,社会才会有清明和谐的希望。加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建设,可以从树立道德楷模、体会榜样崇高、践行道德行为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