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高端工程人才培养主要面临行业结合深度不够、保障机制建设滞后、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通过对现代工程人才的能力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端工程人才需要具备三大关键素养:综合的应用能力、集成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上海理工大学在改革实践中,立足于跨领域的行业保障机制、跨学科的质量管理体系、国际化的质量评价标准等三个维度,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寻找解决现代高端工程人才培养问题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了工程人才三大关键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应用型动画人才培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明确目标,突出特色的改革方向,从优化课程结构、实验教学体系、监督与评价体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工程素养的应用型动画人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通过合理构建"双素养+五能力"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求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等应当是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养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建设是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创设新型工科专业,加快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一次改革。基于“新工科”的内涵,提出我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创新点在于建立符合CDIO理念的学科体系,构建以OBE为核心理念的教学质量外部评价体系。采用“五维”素质模型建构适应新工科的应用型工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从专业通识素养、工程专业素养、工程实践素养、工程创新素养和工程职业素养五个维度提出建设方案,指出应在工程创新创业能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三方面打造高级别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基于类型教育定位,加强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落实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必须明确其原则,即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能力培养的贯通性、职业素养的一致性、培养模式的整体性。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方面面临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割裂、专业体系衔接不畅、课程体系匹配度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脱节等关键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构建中高职专业建设协同机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衔接力度等方面着手推动解决。  相似文献   

6.
工程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针对社会及建筑材料检测行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工学结合的实训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四阶段立体式”工程实训平台群。依托能力递进式的平台群,逐步培养出基础扎实、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7.
有效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关键。文章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三个方面对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障机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质量保障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最基本的素养,地方本科院校承载着培养卓越人才的使命,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分析自身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清思路,着力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与企业展开合作,解决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诸如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管理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问题,努力培养土木工程卓越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高职人才评价改革的重要方向。高职教育发展需要政府、院校、企业、行业、学生、研究机构等多方协作,各方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要明确角色定位,各司其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科学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酒店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形成了对酒店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培养与提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关键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可从构建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模块、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规范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建设具有关键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及重构教学评价体系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对人的社会属性有着特别的要求,而全纳教育能有效地对人的这些社会属性进行培养。构建和谐社会呼唤民主平等的教育、参与合作式的教育、多样化的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全纳教育的参与。  相似文献   

12.
证明了凸体p-非对称度在其最大最小值处的稳定性定理,其中关于1-非对称度在最小值1处的结论是该文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nalyses aspects of a Hong Kong school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recommends amongst other things, a greater focus on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t outlin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reform as it pertains to assessment and discusses how structural changes are being employed to lend support to changes in the assessment culture in Hong Kong. The paper draws on a previous problematic attempt to introduce formative assessment through the Target-Oriented Curriculum initiative. Two examples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practice of 'early adopter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both the potential and some of the challenges of implementation in the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 context. From these cases, are drawn out some of the facilitating and inhibiting factors impinging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in schools, building on a model of professional growth.  相似文献   

14.
The demand for greater numbers of technically-trained personnel, along with the scientific sophistication needed to meet tomorrow's need for new technologies, indicate that we must take a new look at our present criteria for the selection of engineers for employment. Criteria must be more basic than the mere evaluation of personality, grades and interests. This fact suggests the necessity to redefine the present industrial concept of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一个营业日向银行取款的客户数量,该变量服从Poisson分布。将客户按富裕程度分为三个层次,即工薪阶层、较富阶层和富裕阶层,构造出单个客户取款数量的密度函数。并分析了客户对银行货币需求的概率分布,将其归结为一个泛函极值问题,并进行了求解,结论是客户对银行货币需求的分布为指数分布。  相似文献   

16.
李菁 《高教论坛》2004,(2):8-10
本文以高等教育评估政策执行的理论为指导,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的实践,探讨评估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目标、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民事责任竞合主要体现为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法律现象,也是理论上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理论渊源出发,比较分析各种观点及法律实践,提出责任竞合就是请求权竞合。责任竞合时,权利人可以选择请求权,但只能实现其中之一,并对《合同法》相关规定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9.
对用于组合体表达训练的虚拟模型测绘系统的设计进行了研究,针对组合体模型测量绘图教学的特点,设计了系统的测绘流程,构建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实现了系统的观察结构和模型点的选择提示及坐标的获得方法,系统设计实现了通用的组合体虚拟测绘模型系统模块。  相似文献   

20.
The article summarizes 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indicators fo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 It reflects the present state of discussion, especially from a German perspective, and includes present developments in the area of quality criteria and standards for ESD. These discussion threads only denote the beginning of a discourse that will eventually lead to a practicable instrument for estimating the progress of ESD. This article shall give suggestions for 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ESD linking three dimensions: levels of educational systems, key functions of indicators, and key aspects of indicato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