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是墨子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墨子主张的终极诉求。以"兼爱"立论的道德教育是"非攻"致"和"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路径,但无差别却脱离自爱的"兼爱"要求、诉诸外力而不反求诸己的"明鬼"观念、以利释义的"志功合一"理论所蕴含的内悖,决定了墨子"和"继缺"同"的思想只能是空想。  相似文献   

2.
兼爱理想贯穿墨子学说。墨子提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道德原则来正确处理群己人我关系,以提高社会整体道德修养,这于现代道德建设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墨子在道德评价中所采取的志功合一的标准也是值得借鉴的。墨子兼爱不仅是一种理论理想,更注重践行,其"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行为准则和"自苦为义"的精神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应该大力提倡的。  相似文献   

3.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墨子"非儒"与孟子"辟墨"是先秦思想史上重要的学术公案。学者大多注意到了儒墨相互否定与排拒的一面,但对在批评中接受对方的另一面则关注较少。事实上,墨子学于儒家,所以"非儒"才能切中要害。墨子若学儒不深,则其非儒则无力,影响也难以超越儒家。孟子的"辟墨"更是如此。他要首先深入墨家思想,然后才能作出深刻的批判。他接受了墨家的天的至善性,把天与人贯通起来,否定了其外在的宗教意义;他批评墨子的兼爱是"无父",指出其实质是把亲人当路人,击中了墨家兼爱思想的要害,大大丰富了仁爱思想的内涵;他在对抗墨子的"非乐"思想中,大力倡导"与民同乐",使"乐"成为君民共享的社会财富;他在批判墨子"非命"思想的同时,以"浩然之气"的大丈夫风范,积极倡行儒家学说,并以"与时俱变"的姿态超越了墨子。孟子的辟墨表现出否定和接受、排拒和融合、对抗和超越相统一的特征。结果,墨学精华尽入于儒;此后,墨家再无反击之力。  相似文献   

5.
现代荀学研究者将清代视为"荀学复兴"时代。除了在考据学的推动下,就《荀子》书版本校勘、文字训诂作出全面的整理;同时也促使了《荀子》获得重新被检视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对于长期遭宋明理学家贬抑的荀学,有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荀子的心性论,一方面清儒在肯定人欲人情、强调心知作用等观点中,有进一步的阐发;另一方面则在力反程朱之学的立场下,试图批驳理学家们对荀子心性论之訾议,将程朱的"气质之性""变化气质"与荀子"性之恶""化性起伪"之论联系起来。本文论析程朱理学与荀子对于心、性、情之内涵差异,以至荀子所谓"化性起伪""变化气质"之意义;并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探究清儒对荀子心性论之掌握情形及其所代表之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博 《唐山学院学报》2014,(1):43-44,106
"兼爱"是墨子所提出的十大主张中最具代表性的命题,亦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所在。该思想集中体现了墨子在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方面的根本态度与基本方法,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也必须意识到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墨子的这一主张在具有极大思想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因此,并不适用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墨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等思想在当时以及现代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墨子"兼爱"思想是从社会公众的利益出发,主张建立一种无差别的全人类的爱,这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墨学"十论"是墨子针对上层统治者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政治哲学思想.在这一体系中,"兼爱""非攻"是核心,表现出墨学思想"兼爱交利"的根本理想旨归,其他诸论是围绕这一核心而提出的相互交通的方法策略."十论"中,各主张均具有一定独立性,但主要的还是表现为一个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完整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墨子同孔子一样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所不同的是,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阶级立场上主张"尊古"、"复礼",而墨子则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主张"兼爱"、"非攻".  相似文献   

10.
墨子"兼爱"思想代表当时新兴"自由民"和小私有者阶层"衣食之材"的利益需求,他的"兼爱"思想并非是不讲原则、不分对象,无差别、无等级的泛爱。一些儒家学者对其思想的曲解以及后墨"周爱人"思想对其的影响,造成人们对墨子"兼爱"思想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人”表示“天地之性最责者”,《墨子》中有不少用法特殊的“人部”字,正反映了墨子思想上对“人”的重视、对生命的尊重,与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相一致。文章采取汉字文化学的方法,对《墨子》“人部”字的形体特征、意义类别和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证明了《墨子》中众多“人部”字的特殊用法正是在“兼爱”与“非攻”思想指导下有意进行选择与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和“利”二者对立起来;而墨子则认为,“义”和“利”二者是统一的。他把是否合乎天下之公利作为立言的法仪,由此出发,提出了有财相分、兴利、除害等一系列政治主张。不仅如此,墨子还亲身实践其思想主张,终其一生“利天下为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分析墨子"兼爱"和"利"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得出墨子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内在逻辑一致性,这就为"兼相爱"与"交相利"的关系埋下了伏笔。继而从墨子主张"兼爱"为什么要言"利"以及墨子解决问题的逻辑和表述逻辑出发,得出"兼相爱"是本,"交相利"是末的结论,从而对"墨子哲学为功利主义"的论断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言人,他提出"中万民之利"的"公义"思想.他的这种"义"观,主张"节俭、兼爱、尚贤、非攻",反对"亏人自利"的不义行为,这无疑喊出了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的心声.与其它各家的"义"观相比,墨子思想中的"义"体现了一种不重私利,为天下人谋利的奉献精神.但由于阶级的局限和客观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墨子的"义"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相似文献   

15.
"和"是墨子思想的集中概括,也是墨子主张的终极诉求。以"兼爱"立论的道德教育是"非攻"致"和"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路径,但无差别却脱离自爱的"兼爱"要求、诉诸外力而不反求诸己的"明鬼"观念、以利释义的"志功合一"理论所蕴含的内悖,决定了墨子"和"继缺"同"的思想只能是空想。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儒墨对社会的现实状况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他们推崇圣王,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寻求救世济民之良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找到的是“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找到的是“兼爱”。“仁爱”、“兼爱”都主张普遍地爱人,但“仁爱”说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而“兼爱”说则对人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只能在外在他律的约束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  相似文献   

17.
荀子的政治主张是"礼治",其学说的主旨是"明礼",其所"明"者主要是"义"与"分"。其中,"义"是"礼"的价值性原则,"礼"因"义"而获得了道德的正当性;"分"是"礼"的功能性本质,"礼"因"分"而具有了现实的合理性。深入分析"义"与"分"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论建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主要从墨子"十论":兼爱与非攻、尚同与尚贤、节用与节葬、天志与明鬼、非乐与非命五个部分来探讨墨子的民本思想,墨子主张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代表了封建时代广大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墨子是我国春秋末战国初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中有许多方面至今仍然有研究的价值。墨子的义利观是他政治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其鲜明的特征是:尚利贵义,主张“义”“利”统一;追求天下之公利为最高价值;义利以“兼爱”为前提;他的一切主张均以义利为归宿。研究墨子的义利观,对于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精华,用于当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的书写材料,主要是以丝织成的帛和用竹木制成的简牍。《墨子》的《尚贤》《兼爱》《非攻》《天志》《明鬼》《非命》《责义》以及《鲁问》诸篇中,每每提到“书于竹帛”或“书之竹帛”。竹,即为简牍。如《兼爱》篇写道:“……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日:‘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很清楚,竹帛是纸张发明以前的主要书写材料。由于帛价昂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