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7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前言"中说:"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这句话如果是针对100多年前、清末的地理课本而言,尚可.因为那时的地理课本中的确有非地理要素而属于地方志的内容,如官制、军备、财政等.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作为目前最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可以有利缓解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文章以城市化对水圈的影响为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化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福州市建设海绵城市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生态城市观,达到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基础,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标准构建中学地理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中学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改革与生态意识培养的关联性作为分析基础,在明确界定中学地理生态意识培养课程的核心素养内容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以学生基础学情为前提,以学本位为原则,立足中学地理课本,尝试构建核心素养下中学地理生态意识培养课程.  相似文献   

4.
创建陕西生态城市,已经是陕西人必然的选择,而且也是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在全省生态城市建设中,应以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将各城市的生态规划、建设立足于城市自身的地理气候、资源环境的基础上,有侧重点,分情况的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指导学生读(识、用、记)图是地理教学的特色和地理常规训练的重要任务之一.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就需要我们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读图法"进行教学,是现代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图法"在实施中,可分成思考、交流、巩固和信息反馈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地理研学旅行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文章基于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以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为主线设计研学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落实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7.
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独特的地理与气候优势,多样丰富的生物和旅游资源等构成了昆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但城市生态系统的忽略、城市结构和功能布局的不合理、发展与保护的不平衡、人口增长及滇池污染的压力等则困扰着昆明生态城市建设。当前昆明要重点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在近中期还应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限制污染行业,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健全生态城市发展机制,并重视农村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8.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要求,是生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地理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文章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为例,从情境创设、问题主导、活动模拟、正确导向等方面阐述了绿色发展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走有序、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建立高效、和谐、合理的发展模式。对于佳木斯市来说,只有解放思想,把握历史机遇,发扬自己的生态优势、地理区位优势,才能把佳木斯市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科中的生态意识教育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 ,受人类沙文主义价值观的驱使 ,人类破坏和掠夺自然的活动不断升级 ,导致人地失调 ,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的解决要求人类具备生态意识 ,而丰富的生态意识并不能自发产生 ,它依赖于完善的生态意识教育。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线索 ,理应在生态意识教育中起着主导和先锋作用。只有以生态哲学为基础 ,以地理课程内容和地理活动为视角 ,才能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中的生态意识教育因素 ,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地理,是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理想场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现以教学湘教版八年级初中地理《农业》一课为例,在教学完课文后,笔者将家乡的生态养鸡场作为乡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基地,以“我们从生态养鸡场得到了什么”为主题,谈谈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明清民国时期,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蜕变过程。明代园林数量大约有33处,清代中期增至56处之多,清末民初衰减至10余处。以园林发展最为繁盛的清代中期为例,济宁大多数园林占据了优越的地理区位,布局形式为点状布局,同时在局部区域存在一定的集聚趋势,呈现出局部组群式分布的特色。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对城市发展有明显的景观意义和生态意义,对今天济宁的城市生态规划亦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教学具有很强的适配性。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的生态文明知识进行分类归纳,从课堂教学到课后实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生态文明教育策略,引导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当代地理教学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是高度培养学 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生态文明是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内容之一,所以生态文明在初中地理教学当中必不可少。在地理教学当 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彰显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帮助学 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地观和社会观,为生态文明的建设奠 定基础。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谈生态文明教 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教研组的功能?随着微信公众号的正式上线,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为自己服务。相较于搭建网站、论坛,运用微信公众号的技术门槛不高,即使不会编程,也能轻松地掌握微信公众号的运用技巧。这让学科教研组这种微组织有了可以发声的独立'自媒体'。本文基于'海宁中学地理组'微信公众...  相似文献   

16.
邱淑英 《华章》2007,(8):158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创造性思维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若干看法,主要从"激发认识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利用地理图像作为地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主要语言"、"鼓励探索求异"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生态城市已成为一种实现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的全新城市建设模式,生态承载力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阈值。将生态承载力定位在生态城市层面的基础上,以大连为例,分析生态城市建设中面临的生态危机,提出建立城市生态承载力评估制度及城市区划内生态补偿制度,以保障城市生态承载力,从而促进人类、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8.
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趋势。近年来,永州市选择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纲领,提出了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将生态、低碳、环保等融于永州城市品牌的建设之中,以提升永州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目前,永州已具备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真正建立起城市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的生态危机也在不断加重。都市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多种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在城市中大力推行都市农业可以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强化城市功能,有效化地解城市生态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一、乡土地理涵盖范围当以市为单位《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但对乡土地理所涵盖的范围并未具体规定,仅提出通过对其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我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取城市以二类地级市为认识单位,县区以三类城市为认识单位。这有以下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