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雨 《甘肃教育》2007,(10S):1-1
关于“国学热”的问题,以前我们也曾做过分析,但主要是围绕央视《百家讲坛》所引发的讨论。但随着举国上下愈演愈烈的“国学”热潮,教育系统也在对“国学”的追逐中,显示出了空前的热情。一波又一波的经典诵读活动,花样繁多的所谓“成童礼”、“开笔礼”,上孔庙,穿古装,读《论语》,背《三字经》,甚至在新学年的开学典礼上,都加进了“国学”的内容,一时间,真有点让人不知身处何世,人在哪代。是表演,是作秀,还是出于其他的目的,不能不让人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学经典诵读成为教育界一大热门话题,许多学校正通过晨读或开设专门课程等形式加以不断推进。事实上,国学经典蕴含着无尽的德育资源,一方面,《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易读、易懂、易记,有着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虽然其中不乏深刻道理,但容易使大家接受。另一方面,《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和小学品德教学目标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少教材的学习内容都可以用“经典”中的文句概括提炼。如《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教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  相似文献   

3.
《中学教育》2007,(2):33-34
“最低限度书目”的胡梁之争 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书共190种。梁启超认为,胡适本人正在敞中国哲学史、中国学史,这个书目所表示的,只是他自己思想的路径和所凭藉的资料,并不适合一般青年测读。不列《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反而列入白话通俗小说《九命奇鬼》、《三觖五义》等,更让他不能容忍。他说:“若说不读《三侠五义》、《九命奇冤》便够不上国学最低限度,不瞒胡君说,区区小子便是没有读过这两部书的人。我虽自知学问浅陋,说我连国学最低限度都没有,我却不服。”同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之请,用3天时间开出了含有160种图书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成了《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包括《四书》、《易经》、《楚辞》、《选》、《李太白集》等二十余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千字文》是我国重要的蒙学典籍,翻译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之一。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宏观和微观梳理《千字文》的德语译介传播,分析译本特点,并从译介模式的视角出发,探索中国典籍走出去的影响效果,为中国蒙学典籍外译提供启示,以期更多的国学典籍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2011年8月1日的《国学》专栏有《〈易〉源于“赐予”吗?》一文,作者是任继防先生。文章把《周易》的“易”的本义和卜辞的“ ”(也释为易)的本义混为一谈。也把蜥易之“易”( )混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湖北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在编印的经典读本里,“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国学经典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成都商报》1月3日)  相似文献   

7.
《古文辞类纂》是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姚鼐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意在以选本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理解桐城派古文“义法”的门径。《古文辞类纂》的刊行及不断传播对桐城派的立派及扩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近代国学思潮兴起,《古文辞类纂》又屡受国学倡导者的关注。为引导青年学子学习国学,他们常以开列国学书目的方式为后学指点国学门径。近代国学倡导者在编订国学书目时,常将《古文辞类纂》列于其中,此既可看出他们对青年学子学习、传承古文的重视,也可看出他们对《古文辞类纂》作为古文学习必备选本的选择与肯定。  相似文献   

8.
《史记》是中国的古典文史名著,是一部国学精品根柢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作为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计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过:“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阅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也该抱持如此  相似文献   

9.
情系国学     
泊客 《师道》2010,(1):56-58
许是听多了国学大师们的讲座,或因自己是语文老师,我对国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每当独处空室,倚栏捧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聆听先贤教诲;或于茶余饭后,手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欣赏他对唐诗宋词的评析;或于无人处高声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胸中油然升腾起千古的惆怅与忧伤……此时,心中总氤氲着浓浓的士人情愫。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中国的古典文史名著,是一部国学精品根柢书,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作为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一部,与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赞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计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说过:“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阅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也该抱持如此胸襟与情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国学术经典丛书”系列近日推出《国学问题五百》一书。本书以经、史、子、集为纲分为四编,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组成了五百问。书中以原典为依据,所设问题虽然浅显,但俱有所本。作者李时是民国学者,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著有《国学功用及读法》、《国学丛谈》、《增订国学丛谈》等。该书曾在1934年出版。  相似文献   

12.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论丛》一书中说:“欲通中国文学,最先当读《诗经》”,又说:“若使一聪慧之高中生,年龄在十七八左右,获得良师指导,可以不费甚大功力,而对于此两千五百年以前之一部最高文学,约可以诵习其四分之一,当无困难”。出于此种考虑,笔者将自己平时研读《诗经》的片言只语辑录成文,  相似文献   

13.
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  相似文献   

14.
声音     
《三字经》的“毒性”有那么大吗 “对于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让孩子渎、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坚决反对意见。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向记者介绍本次全国两会上他将提出的建议,他对我国目前国学教育“虚火过旺”的现象提出看法。(据《武汉晚报》报道)  相似文献   

15.
国学,即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博大精深,享誉世界。一个中国高中学生,要夯实语文素养,要滋润爱国情怀,要培育民族精神,要使自己将来必定要投身其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具中国特色,就必须从现在起高度重视接触和初学国学。十三经是国学重要部分——儒学的主要经典,含《周易》、《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种儒家经传。本刊倡导正确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突破小课堂小课本栅栏的“大语文学习”。敌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简介十三经中适合夸天高中学生阅读的资料(课内已触及的除外),以期推开又一扇门,并帮助读者跨进去,从而得到一些受用终生的收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钱基博先生所著《名家五种校读记》,民国二十四年(1935)五月三十一日出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印本,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丛书》之九,无锡民生印书馆印刷.《名家五种校读记》是钱先生对先秦名家五种著作《尹文子》、《邓析子》、《慎子》、《惠子》和《公孙龙子》所作的校读记,既校勘善本,又阐发了其中要义.除《惠子》分“征文记”、“传”两部分外,其余四种皆分“校读记”、“传”、“后叙(或序)”三部分;在“校读记”中,又于各篇分“校勘”和“提要”两种.  相似文献   

17.
一家媒体刊发了一则有关教育的消息:几家政府部门很是关心小学生教育,给某小学送去了《三字经》和《道德经》,鼓励孩子们热爱国学,好好读书。毫无疑问,这则消息在倡导全社会关心教育,国学炙手可热的背景下,这个举动是那样的合乎时宜,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8.
巍巍中华,唯吾中华!中华思想国学文化在教育传播中的选材可谓源泉无尽,从人文精神源泉孔圣人的《论语》到“仁义礼智信”根植于心的《孟子》、万物本源之“道”的《老子》、“内圣外王”的最高人生理想人格的《庄子》、取胜之法则《孙子兵法》、  相似文献   

19.
“时下,学生的学习压力这么大,学校为什么要叫学生读背《三字经》、《弟子规》呢?”2006年底。一封家长的反映信走进了市长信箱,刚开始尝试国学教育的前进小学遭遇了“滑铁卢”,满腔热血换来的是家长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20.
纬零  孟玮 《教师博览》2012,(9):22-25
叶企孙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3岁开始背诵《唐诗三百首》,习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6岁开始熟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等。如果在国学上继续研习,或许可以成为未来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