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5 毫秒
1.
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朝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此前,清一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努尔哈赤时期形成的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度,后转化成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处理军、政、宗室等重要事务。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多有掣肘,康熙帝亲政后,  相似文献   

2.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是后金和清初实行的重要政务决策组织形式,传统上称其为“议政王大臣会议”,这常常令人费解甚至误解。笔者以为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表意更准确,内涵更清楚,更加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3.
清朝前期,由“议政王”与“议政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大臣商议国务,身居要职,对政局发挥了强大的影响。关于议政大臣这种清朝特有的官职,过去尚无专文论述。本文准备对议政大臣的设置、人员及其地位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索,谈谈不成熟的意见,敬请研究清史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乾隆中叶以后,清人对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和“议政大臣”的情况已经很不了解。象《皇朝文献通考》这样专讲典章制度的官书,在其多达十四卷的《职官考》中,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分析金太宗时期勃极烈制度改革和清太宗时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改革,发现这两个贵族大会议事制度均在王朝第一代继承者统治时期,发生了相似的关键性转折:议事成员权力缩小、皇权渐趋加强。首先从社会现实、年龄因素、心理变化、汉儒熏陶四个方面探讨这种相似转折背后的原因,进而从王朝军事斗争的不同走向分析相似性改革历程为何却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比勃极烈制度存续时间长100多年的不同结局。  相似文献   

5.
清初设议政大臣制,即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是清朝前期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之一。据文献记载,议政大臣制作为政体,始于清太宗崇德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被裁撤。在1637年—1792年155年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是满洲贵族在清王朝中主体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清初设议政大臣制,即议政王大臣会议,亦称“国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是清朝前期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之一。据文献记载,议政大臣制作为政体,始于清太宗崇德二年,至乾隆五十七年被裁撤(1637年—1792年)。在一百五十五年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是满洲贵族在清王朝中主体作用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政治努尔哈赤:由八旗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设内阁,置六部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雍正: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形同虚设.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自君主专制建立以来,皇权与相权此消彼长,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本文试对近年来关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军机处等中央政治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介绍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9.
顺康时期是清代亲王辅政体制的形成时期,它既是入关前的总结,也是探索与调整其体制内不合理之处以符合统治需要的重要阶段。亲王辅政体制的形成在类型上表现为多样性,按辅政亲王的名称来划分有五种类型,即摄政王型、辅政叔王型、理政三王型、议政王大臣会议型、辅政皇子亲王型。  相似文献   

10.
1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同时关注新课标 在备课之前先阅读考试大纲,按考纲的要求研究教材内容,认真梳理每个考点所涉及的知识点,做到完整、准确、有的放矢,实现教学进度、重点难点、作业设计与讲评、习题的精选与设计、单元过关、补充材料这“六统一”。特别是重点难点,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讲出用什么方法,用哪个典型例题来突破,以往高考中这个知识点是如何考查的,从中归纳出技巧、方法。备课前一定要对考纲中要求考查的知识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一节,考纲要求如下:“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中,科举制是“士”处于政治社会权力架构的中心地位制度化的保障。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促使皇权国家趋于解体,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并开始他们参与“革命”表达、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以清代最高统治当局吏治思想变迁为基础,从权力博弈、体制弊端及法律流变三个方面分析了清代吏治状况。认为在权力博弈方面,主要体现在皇权与官权之间权力的消长;在体制弊端方面,主要表现在政治及财政领域的不良状态;在法律流变方面,惩治贪腐的力度宽严变化,过程曲折,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3.
清末 ,在成文制度方面 ,衡山县相对稳定 ,国家行政权力的边陲是县级 ,官治和自治的边界相对清晰。其主要原因是 ,县政乡治体制能满足王朝对农村经济资源的索取。民国期间 ,地方政制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行政权力从县级下沉到乡镇级 ,乡镇从地方自治单位成为了国家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其主要目的是 ,加强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控制 ,以获取城市政治统治和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就司法审判制度的革新而言,通过移植西方的政治法律制度,在司法改革中遵循分权原则,致力于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分离,实践司法独立是司法改革的最大亮点。由于清末司法与行政的分立依旧以皇权为终极根据,决定了司法独立虽然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体现,但在实践方面只能处于"能言不能行之"的状态;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独立审判制度的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司法独立的实现程度是相当有限的,有些司法独立制度规则的存在也仅具有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顺天为首善之区,顺天乡试出题不同于其他乡试,第一场考试的题目通常为皇帝亲自出题,第二、三场考题也需呈请皇帝过目,以示皇帝对顺天乡试的重视,以此加强考试的权威性和威慑力,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省乡试的最大特点。此外,由于顺天位于全国的政治中心,通常对于国家的政要大事比较敏感,因此顺天乡试的策论考题具有时政性、前沿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详细的分析,多数人在论证明朝灭亡的原因的时候,都从党争、宦官专权或是政治腐败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但是,对于明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是明末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矛盾的背后,皇权与阁权的争斗是主导各种矛盾的内在动力。明朝是皇权专制的高峰时代,但是正是这个高峰时代,却造就了另一种局面,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怠政,给明朝造成了内阁独掌大权的局面,从此,也就开始了皇权和阁权的斗争。而这种政治的对立,不仅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反而却推动了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8.
晚清法律移植打破了中华法系的固有传统,古老的中国开始了法律近代化的艰辛历程.然而,法律近代化并非仅仅是纸面规则的近代化,它必须是当时社会的深刻而真实的反映.从政治权力结构而言,晚清的社会并没有产生政治民主化的土壤,法律近代化与传统的皇权政治实际上成了一对悖论.  相似文献   

19.
清代的国子监既是清王朝主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也是培养科举人才的最高学府。作为教学机构,国子监所招收的学生以贡生和监生为主体,二者统称为"国子监生"。清代国子监的监生和贡生既具有地方官学中生员的属性,可以参加乡试;又有不同于生员的权利,能够通过廷试等方式获取官职。不过,清代的监生和贡生并不完全相同,二者在入学资格、入监后待遇及仕途前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表明,贡生的政治地位高于监生,入仕后所获取的官职和升迁速度也非监生所能企及。  相似文献   

20.
以清末南通州的新型工商业与地方政府的矛盾为个案来观察,就可以知道辛亥革命的不可避免性。这两方面的势力分别由工商业家张謇和通州知州汪树堂为代表。汪树堂精熟中学之"体",却茫然不知西学之"用";起初尚能与张謇共办团练,但不久就开始抵制大机器工业,认为工厂有碍于地主缙绅与科举制度,一度阻碍了大生纱厂的开车。在厘卡与丝捐和兴办垦牧公司等决策上,汪树堂也总是站在阻碍先进生产方式的旧势力的一边。张謇和汪树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际上不可调和,而且这类矛盾普遍存在于清末的中国各地并日益激化。最后,新兴力量先试图以立宪然终究以共和来代替帝制独裁,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